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职业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

周刊

现代职业教育/Journal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评价视域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诠释、挑战与突破

    郭连锋李宗璞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工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政治实践、教育实践、伦理实践和前生产实践活动。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面临着功利主义和量化依赖的挑战,突破挑战需要重申以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实现四个评价动态融合,多元共育循证生态。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价育人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徐亚江胜锋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应充分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从明晰目标、建立融合机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办法。

    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路径

    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应对之策

    陈淑娇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圈层吸引大学生的原因在于趣味相投、内容多元、深度参与和获得归属感。由于作用对象重叠性、作用空间交融性和价值取向相异性,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相融相斥的状态。网络圈层化在隐形化、交互性和愉悦性三方面对思政教育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又给思政教育带来削弱思政教育目标、挑战思政教师权威、钝化大学生认知力的困境。提出通过主动融圈、理性在圈、助生出圈和正向塑圈,积极构建圈层共同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网络圈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

    宁乃向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已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有效载体以及实施机制,提出全面覆盖网络安全意识、信息鉴别能力、网络伦理道德及科学上网等多个方面的素养教育体系。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并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等传统载体的作用,创新发展线上平台,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创新参考。

    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育机制教育载体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路径研究

    刘云雁吴园园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课堂是高校的育人阵地,但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不多。从现状来看,学生探索贵州红色文化的途径与信息获取呈多元化,思想引领作用明显,参与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意愿强,存在对贵州红色文化知晓率、实地参观率、课堂教学转化率不高,非刚性要求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参与率不高,具有功利心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实践经费、实践技能和上交实践成果压力大等。建议在制度上促进高校德育育人评价改革;在形式上促进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大中小学思政第二课堂一体化;在过程管理中做好学生分类、精准施策,强化生涯指导;在管理上搭建区域贵州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

    第二课堂红色文化价值引领时代新人

    杜威教育思想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强劲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逐渐凸显,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可以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从杜威教育思想视角出发,探讨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融合策略。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应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整合体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体育思政教育融合

    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有效衔接路径及评价机制研究

    周晓燕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成思政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以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就"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有效衔接路径及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介质+机制"三位一体的衔接路径以及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机制,为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衔接路径评价机制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霍明宇史会全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学设计与实施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从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政策与环境变革、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流程与方法等方面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字化背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研究

    彭丽娟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数据驱动下的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大数据赋能智慧教育评价体系,将进一步规范教学评价工作。通过智能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实现精准教学的目标,借助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实践并验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数据驱动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

    第三次分配视角下推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朱翠贞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三次分配被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回顾我国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文献,提出第三次分配视角研究社区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第三次分配视角,分析推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推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三次分配社区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