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庞统容貌"丑化"的文化意蕴

    许中荣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演义》中庞统容貌的"丑化"并非是意在通过容貌贬低庞统,以达到凸显诸葛亮完美形象之目的。庞统容貌的"丑化"包含了三层内涵:一是,通过人物的"貌陋",以示其"长相不凡",并在"畸人"观的影响下,表达"外丑内美"的写人意图;二是,"貌陋"作为"失威仪之制"的一种表现,源自古代对狂士群体的一种形象期待,借以彰显庞统的狂士气质;三是,庞统的"貌陋"与其政治上的失意,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择才观的文化传统中,也流露了深沉的"士不遇"的悲情色彩。

    《三国演义》庞统丑化畸人狂士

    郭嘉谋士形象的文学书写

    左芃源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嘉谋士形象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区别在郭嘉加入曹魏集团、郭嘉之死和郭嘉死后评价三部分。郭嘉谋士人物形象在从史传转化为小说时,其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国演义》基于叙事节奏的选择、人物刻画的需要和人物价值的错位等。

    《三国志》《三国演义》郭嘉人物形象

    萧楚女为代表的"红烛精神"之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

    赵刚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早期革命家萧楚女在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人生观"自居,铸就了"永不熄灭、追求光明、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红烛精神"在毛泽东、周恩来、陈潭秋、张闻天、恽代英、蔡和森、林育南、熊雄等一大批党的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身上都有广泛的体现。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和发动学生运动,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发展共产党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传播基本原理到思想政治教育,再到社会革命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由高级知识分子到进步青年学生,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演变,为伟大建党精神走向社会化、大众化、实践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历史传统和广大进步师生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广泛的社会认同、鲜明的职业特色、重要的时代意义。

    萧楚女红烛精神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内含意识形态探析

    王锦杰朱彦振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结晶,是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现代化理论,其中包含中国特色价值取向。中国与西方发展现代化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中国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因此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不容忽视。文章从西方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单线历史进步观、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冷战意识形态、现代性兴起的东西方比较研究法中的西方优越论三个方面探析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暗含的价值倾向与意识形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人类文明新图景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构建的意识形态创新,同时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所内含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构建与批判中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暗含的意识形态进行矫正,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理论意识形态

    小组工作提升手功能障碍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何晓红贾娟娟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手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手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治疗过程中,往往因自我效能感低而难以积极应对康复挑战。医务小组工作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代表了医学范式从传统生物医学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对手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干预具有先天契合性。文章以正强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多科协作模式对X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10 名手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小组工作干预。通过观察、访谈和量化分析等方法,跟踪小组成员的康复过程,并运用自我效能感问卷和手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评估工具,评估小组成员的康复进展和自我效能感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小组工作干预,小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同时手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有所减轻,这表明小组工作干预在提升手功能障碍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康复效果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手功能障碍自我效能感正强化理论小组工作干预

    在"不干人"与"遍干诸侯"之间:李白干谒诗文中的理想自塑与个性坚守

    莫亚容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对干谒行为的认识十分矛盾,同时在干谒诗文中塑造了极具特色的个人形象。他借助诗文反复描述其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的现状,并加之以豪情侠义与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在书写中逐步完成自我体认与形象建构。对积极干谒的现实行动,他通过否认对名利的追求,美化干谒动机,借他人经历投射个人苦闷等心理防御方式,获得相应的心理平衡,实现个人理想形象的坚守,为后世留下永恒的"谪仙人"形象。

    李白干谒诗文理想自塑个性坚守

    环境·自然·知识——论艾伦·卡尔松环境模式的超越性

    林敏
    40-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伦·卡尔松提出的环境模式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欣赏模式,在"环境""自然"和"知识"三个维度上超越了对象模式、风景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模式。环境模式以"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环境的"为基本原则,以对象模式和风景模式为主要批判对象,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核心要义,以科学认知主义为基本立场和理论根基。但是,环境模式的建构路径囿于自然与艺术二分的分析美学思路,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艺术模式;环境模式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将自然与人类相对立,矫枉过正以致陷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审美模式"综合了多种自然欣赏模式,可以成为环境模式和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艾伦·卡尔松自然审美欣赏环境模式科学认知主义

    异域空间里的家园情怀——论希斯洛普《回归》的生态意识

    徐锐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回归》描写了西班牙内战背景下格拉纳达人民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追寻,并对其精神生态困境给予关怀和忧思。人类作为居住者在获得家园空间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时,也需要调整个人的自我意识以适应和维护家园生态空间的健康发展。家园是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类群体所享有的共同空间,人类应以友好关爱的态度善待家园地域空间,让人类生活与地方以更加和谐公平的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模式。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回归》家园生态批评

    论唐五代笔记的著述体式

    郑浩纯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五代笔记散和杂的外部特征,与其著述体式相关。在取材途径上,耳闻目见与摘抄转录的材料来源方式,带来书写内容的随机和无序。在记录过程中,作者以纸为书写载体,以箧、笥等为储存工具,前者篇幅容量的有限性,后者分类功能的缺失,带来笔记散乱的文本形态;在编纂方式上,个体选材标准的确定性并不改变作品的整体面貌,而编纂手法的不同,则带来少量笔记分类、拟题的结构形态;在撰述状态上,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空间因素会作用于笔记体制,带来自由随意的书写形式,也赋予笔记冲淡雅致之美。笔记独特的著述体式是一种对逻辑严密、文意贯通之作的背离。

    笔记著述体式写作体制记录过程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书写"秋士"的深层意蕴

    李玲玲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郁达夫《故都的秋》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名篇,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鲜见对欧阳修、苏轼两名"秋士"的细致解读。文章从"互文性"入手,与"群性"和"他性"比较,探寻郁达夫在文中书写两名"秋士"的深层意蕴,以及他与两位古人在人生处境、个人心境、创作特点、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由于种种人生遭际,郁达夫在"心理暮年"时像两名"秋士"一样转换心态,追求闲淡自适、悠然自得的生活,实现了自我救赎,成就了这篇优秀之作。

    郁达夫《故都的秋》秋士欧阳修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