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湖北工程学院

丁么明

双月刊

2095-4824

xgxyxb@126.com

0712-2345314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工程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论文转摘篇数在全国同类院校学报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刊物的影响因子也逐年上升,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获首届《中国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特色栏目“中华孝文化研究”在 2006年、2010年,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的评比中,该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2010年,在全国地方学报第二届特色栏目评比中被评为“名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隔代养老:农村"双留守"家庭养老实践及其限度

    王娟张鹏飞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农村"三留守"人员与日俱增,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组成的农村"双留守"隔代家庭规模不断扩大.悬置传统的"留守人员"问题化视角,分析隔代家庭在中间"夹心"一代不在场的情景下,留守儿童在与留守老人共居互动过程中,孙辈为祖辈提供了日常生活照料和有效精神慰藉,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家庭养老功能.但从家国责任、公平性和孝道文化的角度看,隔代养老并不是农村养老方式的理想模式,而是家庭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家庭养老权宜性策略,其限度主要表现为:淡化了家国养老责任,不利于正义养老制度的建议以及阻碍孝道文化的代际传承.

    "双留守"家庭隔代养老正义孝道文化限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化

    涂爱荣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孝道文化在精神实质上主要体现为孝养、孝敬、孝顺、孝谏、孝思五个层面的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孝道文化呈现出观念层面的孝道意识淡漠化、行为层面的赡养行为物质化、技术层面的亲情联结网络化等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既蕴含也要求传统孝道文化从观念上、行为上实现现代转化,即实现由"父权至上"观念向民主平等观念的转化、由"养儿防老"观念向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化、由家庭伦理观念向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转化、由子女陪护向智能养老转化、由注重物质供奉向偏重精神慰藉转化、由身体赡养向知识赡养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孝道观念孝道行为孝道文化

    人工智能时代孝文化传承: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

    王莹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算法推荐、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正悄无声息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为孝文化的传承提供信息生产精准化、叙事方式感性化、呈现场景立体化等多种发展契机.与此同时,智能技术的运用又使得孝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现实危机.人工智能时代传承好孝文化,应注重强化价值引领、增强技术赋能、改进传播机制、加强人类把关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通过科学认识和精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孝文化传承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对进一步优化孝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推动孝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孝文化传承多重危机发展契机调适进路

    论冯友兰家本位的孝道诠释

    胡慧莲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现代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孝文化作为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抹煞的作用,更是探寻当今全球老龄化问题出路的资源.冯友兰以"家本位"为视角对传统孝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同情之了解"去看,传统孝文化是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背景下,以生命为出发点构成的循环往复的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日虽进入社会化发展,孝文化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总之,冯友兰以"家本位"诠释传统孝文化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反映,也是对今日治学者的鞭策,为今日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提供了基础,为现代社会孝养问题的发展与解决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孝文化冯友兰家本位

    讲好中国故事——刍议对外出版中的文化负载词表达

    丁冰鉴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增进中华文化的国内传播,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新时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对外出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但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出版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对外出版的一大挑战.如何准确地翻译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使之既能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不同翻译策略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对外出版中的翻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对外出版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语言文学

    女性成长教育社群的知识分享图景与实践探索

    孙黎何兰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群体对自我成长学习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女性成长教育社群依托网络空间生成,在女性知识科普、教育学习、婚姻家庭、职场发展以及社会性别议题等层面开展了多元化的知识分享实践.其知识分享的逻辑分为内在动力、话语平权和心理保障三个层面.女性成长教育社群的知识分享实践为满足女性群体学习渴求、提升女性主体意识,助推女性成长带来了更多可能.

    知识分享知识传播女性女性成长教育社群X社群

    亲属称谓语的意义衍生过程及其机理探究

    曹韵之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语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衍生之中,只是快慢与数量有异.亲属称谓语属于词汇单位,其意义始于指称,随后衍生出其它不同的意义.亲属称谓语意义的衍生和演化是符号化过程.根据Saussure,Barthes,Peirce等的符号观,符号的意义是动态的,开放的.亲属称谓语的意义也是开放的.文章从符号学视角切入,探讨了亲属称谓语意义的衍生过程(社会过程、心理过程和语用过程),揭示出亲属称谓语意义衍生的不同机理,以期加深人们对亲属称谓语意义演化的理解,从而在交际中更加得体而有效地使用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意义衍生社会规约心理联想认知加工

    论漂泊母题与现代性乡愁——以江苏青年作家汤成难的小说创作为例

    赵莉莉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漂泊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母题之一,汤成难作为江苏近些年正在创作发轫期的青年作家,小说中富含了其浓郁的漂泊意识和家园情怀.汤成难创作中的"漂泊意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显性和隐性层面,其一是人的身体和物理距离移动的显性层面,致力于表现物质匮乏条件制约下的生存漂泊,其二是现代性环境影响下引起人们的心灵动荡和"家"园漂泊的隐性层面,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困境和作者对人类本体性安全的思索.

    漂泊乡愁自由现代性汤成难

    地方高校辅导员缘何"留不住"——基于"相对剥夺感"的分析

    肖国超蔡文伯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频繁,严重影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基于相对剥夺感的视角进行分析地方高校辅导员留不住的原因.地方高校辅导员的相对剥夺感是其跟省会城市高校辅导员及本校其他岗位教师及自己职业预期相比较时产生的消极认识和情绪体验.对H省3所地方高校15名一线专职辅导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部分辅导员在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婚恋地位等方面存有相对剥夺感;他们或通过努力工作以获得认可和晋升,或在习得性无助下躺平来消解其影响,或通过转岗或离职逃离地方高校辅导员岗位,但这些行为选择难以改变其消极情绪体验.相对剥夺感的纾解,有待地方高校切实实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单列、提升辅导员专业自信;实施心理调节和干预,缓释辅导员心理压力;营造支持的环境和氛围,增进辅导员的归属感;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辅导员幸福感.

    地方高校辅导员相对剥夺感教师发展

    数智化时代高校教师核心素养与角色定位

    郭瑜印海廷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化时代,由于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面临新的情境:数字素养与数智素养融合缺乏、立德树人"失位"窘境和教育教学中的伦理及信息泄露风险,教师亟须提升核心素养.面对教育场景变迁,数智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道德引领、人文情怀、精神呵护等方面依然不变: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情感性.

    数智化核心素养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