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

    胡星亮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根本追求;"人的戏剧"是20世纪中国话剧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本体自觉,是20世纪中国话剧现代化的主要维度.是这些戏剧精神,形成了 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的艺术传统.进入新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应该继续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在个体存在为实体的群体中捍卫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在社会政治和商业娱乐的挤压中坚守戏剧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创造,在融入世界戏剧大潮的同时,对民族传统戏曲及文化进行深度的现代阐释与转换,以完善和深化"人的戏剧"的现代建构.

    中国话剧现代化人的戏剧艺术传统

    什么是好戏剧?——易卜生、福瑟的回答及其启示

    汪余礼
    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好戏剧?易卜生认为:好戏剧是兼具真实性、戏剧性和诗意的戏剧,着重写人性内在的冲突,通过深邃的自审引发观者的共鸣,"在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架起一座感通之桥":好戏剧既与时俱进,又敢于"跨越前人留下的边界";好戏剧追求"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融合",最终有助于"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福瑟认为:好戏剧是"站立的诗",能呈现出"新感性、新的音乐性和新思维";好戏剧"可以让天使穿过舞台",能带给人某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感通的瞬间";好戏剧关注生活中最重要的、无法言说的存在,以独特形式直呈人类处境与本质.由此进一步探析,可以说:一流的好戏剧,是真实性、戏剧性、诗性、神性完美融合的戏剧,它们既是灵魂之诗、思想之诗与时代之诗,又是人类之镜、心灵之灯与通神之桥.

    易卜生福瑟真实性诗性戏剧性神性戏剧评价标准

    数字"影像事实"的发生学与媒介哲学追问

    虞吉秦可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数字技术、D梯技术全面取代传统摄影术所造成的本体论和知识体系危机,应对之策只能是基于媒介哲学认知的重构.重回媒介特质的历时性审视引发了对"影像"介质的质疑.而"弃影存像"实施"像上建构"的理性主张,则开启了具有本土历史资源的知识智慧的学理路径.沿此路径而行,在"像"上重建数字影像事实的阐释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大厦,就不再是所谓现象学与经验论体感范畴的"硬转".

    本体论危机像化叙述弃影存像

    欧阳予倩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基于1958年"戏剧艺术座谈会"的考察

    陈杰杨乐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8年底,由欧阳予倩牵头、文化部主办的"戏剧艺术座谈会"汇集了首都戏剧界知名专家,大家一同研讨"如何建立中国演剧体系"的重要命题.欧阳予倩与四组专家围绕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斯坦尼体系、总结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传统经验、构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欧阳予倩广泛听取和搜集与会专家们的意见,帮助他形成了从艺术实践、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剧团建设等多个方面筹建中国演剧体系的认识.

    欧阳予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国演剧体系构想

    时代新人的舞台想象——"潘金莲"与欧阳予倩笔下的女士们

    郭富民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欧阳予倩为代表的戏剧前辈一直在为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寻找时代新人,欧阳予倩对时代新人中的"新女性"尤为关注,塑造了大量舞台艺术形象.20世纪20年代由南国社演出的《潘金莲》,使新女性的形象鲜明度和反抗激烈程度达到了峰值,这个形象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舞台"新女性",同时,欧阳予倩对新女性的舞台想象也日趋成熟,塑造出了李香君这样个性鲜明而形象丰满的人物.中国戏剧前辈一直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进行体系化的探索和建构,中国演剧体系的核心是为现代中国人造型立传,欧阳予倩的"新女性"探索成果是极其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欧阳予倩潘金莲新人新女性演剧体系

    以民族戏剧之蕴书写中国戏剧教育新篇章——探究欧阳予倩民族化戏剧导演教学之路

    杨硕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3年,在时任院长欧阳予倩的主持推动下,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正式建立.中戏导演系的建立与发展对于戏剧导演教学专业化和新中国的戏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欧阳予倩提出并主导的民族化导演教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其意义在于71年后的今日,对于民族化戏剧创作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仍在延续,对于"戏剧与影视学"教学体系的认知与构建仍在拓展.在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回头看看,甚至追本溯源,从前人的思索与实践路径中获得经验,寻求启发.

    戏剧导演欧阳予倩民族戏剧教学体系构建

    后现代视阈下的"言语戏剧"——-法国当代戏剧家瓦莱尔·诺瓦利那剧作的艺术特征初探

    宫宝荣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法国当代著名戏剧家瓦莱尔·诺瓦利那的"言语戏剧",并从后现代的角度对这一戏剧类型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分析"言语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它是法国"五月风暴"时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进而从行动、人物、语言等三个维度,通过与传统戏剧的对比,分析诺氏"言语戏剧"的行动破碎化、人物虚空化以及语言物质化等典型的后现代戏剧特征.

    瓦莱尔·诺瓦利那言语戏剧后现代特征

    德国当代剧场的后移民戏剧

    胡玄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移民(das Postmigrantische)一词源自德国,它不是移民研究在时间上的简单后续,而是一个在社会学、移民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生成并迅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性应对欧洲移民困境的理论话语.理论家和剧场艺术家围绕后移民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实践,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研究范式,由此关照当下欧洲社会正在经历的由移民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问题.后移民戏剧应运而生,带来了新的理论、实践和剧场美学,为移民给欧洲带来的社会变化和多元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挑战了德国导演剧场的相关传统观念.后移民戏剧的主要阵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和慕尼黑室内剧院的改革实践分别代表了体制性戏剧构作与社会文化生态博弈的两种不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德国剧场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方向.

    后移民戏剧德国剧场体制性戏剧构作高尔基剧院慕尼黑室内剧院

    后现代的"私人电影"——洪常秀对法国新浪潮的传承与更新

    刘实
    11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韩国电影导演图谱中,洪常秀绝世而独立,其鲜明独创的品格让人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后的一些欧洲名导.将洪常秀作品置入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对话关系中研阅,会发现两者在主题、题材、拍摄模式等方面有明显的脉络渊源.在私媒介盛行的后现代社会,这种用悠然描述取代艰苦论证、以松散闲谈代替紧张行动、凭原地速写接替四处转战的创作风格是对新浪潮遗产的传承与更新.

    洪常秀新浪潮私人电影后现代私人循环

    纳粹德国在阿根廷的电影渗透(1933-1945)

    王健
    12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3-1945年纳粹德国在阿根廷开展了一系列电影渗透活动.纳粹不仅在阿根廷发行德国电影,还利用商业行为去操纵阿根廷制片公司制作亲纳粹电影,而且还与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权合拍电影,从而利用西语电影开拓在阿根廷的第二条宣传道路.为对抗纳粹的意识形态攻势,美国的美洲协调事务办公室与好莱坞进行合作,通过制作宣传片扩大自身影响,而面对德、美的电影活动,阿根廷看似"中立"的电影审查,实则隐藏着不同的话语.

    纳粹德国电影渗透阿根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