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扩增qPCR技术检测少量猪早期胚胎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

    晏超刘永刚谢浩彭翠婷...
    5567-5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比较3种qPCR方法检测少量猪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本研究收集不同时期(1-细胞、2-细胞、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猪孤雌激活胚胎,利用常规RT-qPCR、cDNA预扩增qPCR和样本直接预扩增qPCR检测微量胚胎细胞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预扩增qPCR具有稳定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呈现稳定单峰,而常规RT-qPCR检测的扩增曲线循环阈值在35以上,熔解曲线呈现多峰;胚胎细胞直接预扩增后的样品稀释20 000倍仍能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且能稳定检测单个胚胎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多能性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在猪孤雌激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在基因组激活阶段的表达水平最高.综上表明,样本直接预扩增qPCR的检测灵敏性和准确性更高,且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微量胚胎细胞的基因表达检测,可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机制提供方法参考.

    预扩增qPCR猪早期胚胎微量细胞基因表达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肉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吴江万发春刘磊沈维军...
    5575-5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肉牛瘤胃发酵、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和肉品质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用体况相近的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4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ON)、低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3 g·kg-1 DM,LAL)、中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45 g·kg-1 DM,LAM)以及高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6 g·kg-1 DM,LAH).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肉牛.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在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试验牛的瘤胃液pH、瘤胃液氨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3-N)、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2)LAL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显著高于CON组(P<0.05).3)与CON组相比,LAL组与LAM组瘤胃液的丁酸摩尔浓度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LAL组与LAM组瘤胃液乙酸/丙酸的比值、LAM和LAH组血液中的总蛋白(total protein,TP)与球蛋白(globu-lin,GLB)含量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LAH组的料重比(feed/gain,F/G)显著降低(P<0.05),LAH组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肉牛的瘤胃内环境、血液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并且在添加量为0.6 g·kg-1 DM时肉牛的增重效率最高.

    枯草芽孢杆菌肉牛发酵参数生产性能肉品质

    勘误声明

    《畜牧兽医学报》编辑部
    5589页

    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维持需要量研究

    赵少猛董瑞玲刘大伟营凡...
    5590-5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为建立氨基酸需要量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本研究由2个部分试验组成.试验1在12~15日龄和31~34日龄2个阶段,分别选择广明2号公鸡、母鸡各12只,以性别为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每个重复饲养于1个代谢笼中.饲喂无氮日粮,分别收集肉鸡的排泄物和脱落的羽毛皮屑,计算肉鸡内源氮和毛屑脱落氮的比例.试验2在上述2个阶段分别选择体重(BW)接近的公、母鸡各48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只,公母分开饲养于6个代谢笼中.4个处理组分别强饲粗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代谢日粮,收集肉鸡的排泄物(包括脱落的毛屑),计算肉鸡的氮沉积量(氮摄入量减去氮排出量);通过建立氮摄入量和氮沉积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肉鸡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根据内源氮和毛屑氮的比例,计算出肉鸡内源蛋白质和毛屑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再根据成年鸡内源氮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参考前人数据)和脱落毛屑中氨基酸的含量(实际测定),计算出内源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两者之和为广明2号肉鸡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试验1发现,广明2号肉鸡每日氮损失主要源于毛屑脱落,毛屑脱落氮占氮损失量的55.9%~65.1%,日龄和性别对毛屑脱落氮的占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1),前期公鸡毛屑脱落氮的占比显著低于母鸡,后期显著高于母鸡(P<0.05).试验2发现,随着代谢日粮中蛋白含量的增加,氮的摄入量、排泄量和沉积量均显著增加(P<0.001).分别建立不同阶段公、母鸡氮摄入量和沉积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决定系数大于0.96.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广明2号肉鸡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12~15日龄公鸡和母鸡分别为每日2.36和3.16 g/kg BW0.75,日粮蛋白质的沉积效率为65.55%和58.73%;31~34日龄公鸡和母鸡分别为每日2.96和2.56 g/kg BW0.75,日粮蛋白的沉积效率为79.42%和73.95%.最终根据肉鸡内源氮和毛屑脱落氮的比例,以及内源必需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组成模式,计算出广明2号肉鸡内源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广明2号肉鸡内源必需氨基酸和毛屑氨基酸的维持需要量,为建立氨基酸需要量预测模型提供了基础.本研究测定的结果与比较屠宰法测定的成年鸡氨基酸维持需要量接近,表明本方法相较原有方法更为合理.

    广明2号肉鸡生长阶段性别必需氨基酸维持需要量

    纤维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生理生化、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陈鑫珠岳稳方桂友缪伏荣...
    5602-5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纤维种类和添加水平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鸡粪中氮代谢和粪纤维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为肉鸡日粮中纤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用体重为(47.07±0.26)g的1日龄圣泽"901"白羽肉鸡公雏360羽,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各组饲粮情况分别为基础饲粮+1.5 kg·t-1纤维样品1(T1组)、基础饲粮+2.5 kg·t-1纤维样品1(T2组)、基础饲粮+150 g·t-1纤维样品2(T3组)、基础饲粮+2 kg·t-1纤维样品3(T4组)、基础饲粮+3 kg·t-1纤维样品3(T5组)和基础饲粮(T6组).试验分1~21 d和22~42 d两阶段,共42 d.结果表明:与T6组相比,1)T2组22~42d平均日采食量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 5.04%和3.07%(P<0.05),T3组22~42 d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 4.16%和3.68%(P<0.05),T5组21 d和42 d平均体重、1~21 d和1~42 d平均日增重以及22~42 d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提高6.26%和4.93%、6.70%和5.02%以及4.87%(P<0.05);2)T1组21 d氮的摄入量和氮存留量、T4组21 d氮存留率、T5组21 d氮存留率和42 d氮存留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11.24%和16.77%、6.18%、7.65%和9.95%(P<0.05),T5组21 d粪氮含量显著降低了 6.87%(P<0.05);3)T1组42 d尿素氮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显著提高333.33%和57.14%(P<0.05),T2组21 d和42 d尿素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75.00%和466.67%,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7.69%(P<0.05),T3组21 d和42 d尿素氮分别显著提高350.00%和233.33%,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5.58%,42 d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别显著降低15.34%和20.00%,谷丙转氨酶显著提高了 102.70%(P<0.05),T4组42 d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35.36%(P<0.05),T5组21 d白蛋白、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分别显著降低10.79%、25.45%和33.60%,42 d高密度脂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分别显著提高25.32%和62.16%(P<0.05);4)T1组42 d回肠长度、T2组空肠重量和回肠长度、T3组空肠和回肠长度以及T5组回肠长度分别显著提高了 5.04%、13.71%和 19.26%、19.38%和 21.84%以及 23.18%(P<0.05);5)T3 组 42 d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29.20%(P<0.05),T5组42 d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分别显著提高116.67%和73.33%,十二指肠绒隐比显著降低48.02%(P<0.05);6)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各组间盲肠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明显差异,21 d肠道微生物OTU种类和数量增加,其中以Bacteroides和Allstilpes中的Bacteroides fragilis A和 Alistipes finegoldii 丰富度最高,为优势属种,21 d Bacteroides 和 Bacteroides fragilis A 丰富度最高,42 d All-stilpes 和Alistipes finegoldii丰富度最高;KEGG通路功能预测分析其主要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发挥功能作用,其次是转运和复制与修复.由此可见,基础饲粮添加纤维可促进肉鸡的肠道发育、改善和稳定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从而提高日增重和采食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 kg·t-1木之纤产品效果最佳.

    白羽肉鸡膳食纤维生长性能肠道结构肠道微生物

    中国三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PCR基因分析

    周祉玉杜吉革莘若兰张嘉雯...
    5620-5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田间毒株流行情况及遗传进化情况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对临床疑似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牛皮肤结节样本进行PCR检测、病毒分离、免疫荧光鉴定、电镜观察、GPCR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原代羊睾丸细胞(PLT)分离得到3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分别命名为 LSDV/Heilongjiang/2022 株、LSDV/Jiling/2022 株和 LSDV/Jiangxi/2022 株,对三株病毒进行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前96 h病毒增长速度最快,96~120 h时滴度最高,之后病毒生长速度开始减缓,接种96 h后滴度最高,三株病毒分别可达到106.0 TCID50·mL-1、105.3 TCID50·mL-1和105.1 TCID50·mL-1.透射电镜下病毒粒子呈椭圆形,病毒直径为200~300 nm.将三株病毒GPCR基因序列与中国各地区以及近年其他国家流行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三株分离株与中国各地区毒株均处于同一分支上,说明中国各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成功从黑龙江、吉林及江西三省牛皮肤结节病料中分离出三株LSDV,丰富了我国LSDV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数据,并对LSDV的持续监测与新型疫苗研发工作有参考意义.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分离鉴定生物学特征遗传进化分析

    蓝舌病病毒感染对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中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

    罗世美陈韵伊李其沙周艳梅...
    5631-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严重危害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而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sheep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LMECs)构成肺半选择性屏障,为研究 BTV 感染与 SLMECs 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BTV噬斑试验以感染复数(MOI)为1的BTV诱导18、24、36 h的SLMEC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素相关通路基因mRNA表达特征,以及Western blot分析MDA5、TRAF3、RIG-I和TBK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在诱导36 h时,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最明显,RIG-I、MDA5、IKKe、IFN-β、TBK1 和 TRAF6 基因 mRNA 上调表达,差异极显著;而 IFN-α、VISA、USP18 基因mRNA下调表达,差异极显著;在蛋白水平上MDA5、TBK1、RIG-I和TRAF3蛋白都上调表达.本研究发现BTV可感染SLMECs诱导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分析IFN-I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抗BTV感染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蓝舌病病毒Ⅰ型干扰素绵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李霞何艺蔡旭航罗润波...
    5641-5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从绵羊腹泻病料中分离了一株MRV,命名为MRV-XJ23株,经RT-PCR、电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后,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RV-XJ23分离株可在MDBK细胞稳定传代,产生特异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为106 TCID50·mL-1.MRV感染细胞经IFA检测可观察到特异荧光,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70 nm的无囊膜病毒粒子.经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MRV全基因组,该毒株共10个节段,全长23 534 bp.序列对比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MRV-XJ23株为MRV-1血清型,其在韩国蝙蝠源Bat-MRV2/SNU1/Korea/2021毒株基础上,与日本的人源Homo sapiens/Osaka2005株L3、M2、S4基因、印度牛源C/bovine/Indiana/MRV00304/2014株S1基因重配,形成一株新的MRV.本研究首次从腹泻绵羊肛拭子中分离获得一株MRV-1型重配毒株,证明绵羊可感染MRV,拓宽了病毒感染宿主谱,且感染毒株为蝙蝠源、人源和牛源MRV重配毒株,证明这些毒株跨物种感染后发生了复杂的重配.本研究揭示了 MRV在各物种中循环传播对公共卫生的风险,提升了深入研究MRV在绵羊乃至家畜中的流行病学、重配规律和致病性的重要性.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绵羊分离鉴定重配进化分析

    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及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建立

    徐晨晨马旭杰宋素泉闫丽萍...
    5651-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能造成多品种雏鸭肝、脾的出血坏死,并造成免疫抑制,给我国的水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但市场上仍无商品化检测试剂盒.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蚀斑纯化从临床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纯净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命名为E232株),并以原核表达的σC蛋白为包被原建立了能够检测NDR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E232株属于NDRV,且与其他NDR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4%~98.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E232株发病率达到100%,发病雏鸭的脾出现严重肿胀、出血、坏死,泄殖腔排毒量和咽部排毒量均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建立的间接ELIS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鸭病病原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检测NDRV阳性血清最低检出效价为1∶6 400,批内重复变异系数为1.53%~7.24%,批间重复变异系数为1.84%~8.30%,检测236份临床血清样品的阳性率为80.93%.综上,本研究E232株的成功分离,丰富了我国NDRV流行病学信息库;间接ELISA的成功建立,为临床NDRV防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σC蛋白间接ELISA

    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张高峰魏家阳冯贺龙李丽...
    5663-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为耐热活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通过测定不同矿化条件下病毒粒径、血凝效价和斑点印记,确定NDV的最佳生物矿化条件;将矿化后病毒接种BHK-21细胞,检测矿化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比较热处理后的矿化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滴度变化情况;利用抗体中和试验检测矿化病毒的免疫原性;最后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评估矿化病毒在SPF雏鸡上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生物矿化条件经优化后,LaSota株在4 mmol·L-1 Na2 HPO4和3 mmol·L-1 CaCl2条件下矿化效果最好,此时矿化病毒粒径最大,血凝效价最低,矿化率高达98.25%.矿化的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起始时间迟于未矿化病毒,但两者的最终增殖滴度没有显著差异.经NDV抗体中和后,矿化病毒滴度的下降值为103.0 TCID50·mL-1,显著低于未矿化组.在56 ℃水浴中孵育15 min后,矿化的LaSota株病毒滴度仅下降103.5 TCID50·mL-1,与TS09-C耐热株的耐热特性相当.矿化的LaSota株免疫SPF雏鸡14 d后,抗体水平均高于未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免疫后42和78 d进行攻毒试验,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的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0%.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 NDV LaSota株的最佳矿化条件,矿化会延缓病毒的增殖速度,但不影响病毒的增殖滴度.经矿化后,能降低病毒与抗体的中和反应并提升其热稳定性,并可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对SPF雏鸡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证实通过生物矿化开发新城疫耐热活疫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也为开发其他病毒耐热活疫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生物矿化生物学特性热稳定性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