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绵羊卵巢组织学及卵泡超微形态的观察

    郭亚军柳苗苗付德海冉兴荣...
    38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观察藏绵羊卵泡、黄体的组织学特征及卵泡的超微形态,探讨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大体解剖、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及透射电镜技术对藏绵羊卵巢卵泡和黄体的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卵泡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藏绵羊黄体期和卵泡期卵巢的宽度和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重量和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上的大多数卵泡通过颗粒细胞萎缩和纤维化而闭锁;黄体中膜黄体细胞(直径22 μm)和颗粒黄体细胞(直径50 μm)结构特征明显且分界清晰,其内部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观察卵泡的超微形态发现,随着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的形状由椭圆形变为多边形,数量增多且被膜细胞包围;细胞器数量和种类也增多且之间联系紧密,胞质可见分泌的皮质颗粒.结果表明,藏绵羊卵泡系统和黄体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卵泡的超微形态与其他绵、山羊类似,随着卵泡的发育,血管增生较快,卵泡结构特征变化明显和细胞器致密化程度增加且卵泡在不同时期均会闭锁;黄体内部在毛细血管滋生下使两种黄体细胞结构更加完整且特征明显,这可能是藏绵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仍然能够发挥卵巢机能的重要基础保障.

    卵巢卵泡黄体闭锁卵泡卵泡超微形态

    利用流式细胞仪建立牦牛X、Y精子分选体系的研究

    熊显荣张雁熊燕闵星宇...
    399-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索与优化牦牛精子分选条件,建立高效的牦牛X、Y精子分选技术体系.本研究制备了牦牛精液细胞悬液,采用不同量的DNA染料Hoechst33342和诱惑红共孵育精子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通过比较分选效率、分选后精子活力及发育潜能,优化分选条件.运用RT-PCR检测分选精子的纯度,利用精子分析系统检测分选后精子的活力.将分选后的精子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统计分选后精子的发育潜力,并采用SRY片段的PCR法检测早期胚胎的性别.结果显示,10 μL Hoechst33342染色40 min后的分选效果最佳,其分选产物的准确度和分选效率显著优于其他组,分选后的X、Y精子活力与20 μL Hoechest33342染色20 min组相当,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5 μmol·L-1的诱惑红对分选的纯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分选后精子的活力(P<0.05).分选后X、Y精子分别与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与未分选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胚胎性别比例与分选后精子纯度吻合.综上,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的方法,添加诱惑红有助于改善分选后牦牛精子的活力,为后期牦牛性控精液的制备及生产奠定了基础.

    牦牛流式细胞仪分选精子活力胚胎性别

    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建立及功能鉴定

    张仙玉赵鑫李国玲邢萍萍...
    408-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探索ICR品系小鼠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的体外稳定培养,为别的品系小鼠和大动物的SSCs体外培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集6〜8日龄ICR乳鼠的睾丸,用两步酶消化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和差速贴壁法来纯化SSC细胞.用不同的饲养层(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作为饲养层和层黏连蛋白与多聚赖氨酸联合铺板),不同的培养基(StemPro-34培养基和DMEM培养基),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GDNF、LIF、EGF、bFGF、IGF1)来观察体外SSCs的生长.将传代至第6代的SSCs用免疫染色法和分子检测法来评估细胞增殖.最后将稳定增殖的SSCs移植到受体睾丸中进行功能鉴定.结果显示,通过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度约79%以上的SSCs细胞;mEF作为饲养层,StemPro-34作为培养基,组合添加GDNF、LIF、EGF、bFGF、IGF1生长因子能促进SSCs的体外长期培养;SSCs克隆集落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染色、PLZF和UCHL1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为阳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显示,克隆集落高表达多能基因和自我更新基因,说明体外培养的SSCs实现了稳定增殖;SSCs(带有报告基因EG-FP)移植到受体睾丸后,受体附睾中精子头部发出绿光,证明精子为供体SSCs来源.研究表明,本试验中的培养体系适用于ICR品系小鼠的体外培养,且稳定培养后的SSCs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为别的品系小鼠和大动物SSCs的体外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SSCs体外培养细胞增殖功能鉴定

    澳洲和牛超数排卵与体内胚胎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善江隋鹤鸣郝海生胡智辉...
    420-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不同发育阶段(青年和经产牛)、同期方法、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剂量、超排次数等因素对澳洲和牛供体超数排卵(简称超排)和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本试验共选用38头青年和牛(16〜20月龄)和42头经产和牛(胎次=1)进行超排处理,分别统计每头供体牛回收的总胚胎数、可用胚胎数、不同等级胚胎数以及不可用胚胎数,然后分别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同期方法、FSH剂量以及超排次数对各试验组的超排效率、胚胎生产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经产牛的超排有效率((95.46±2.58)%)显著高于青年牛((77.55±6.02)%)(P<0.05),胚胎总数(12.30vs10.37枚)、可用胚胎数(8.97vs7.66枚)、A级胚胎数(3.86vs 2.50枚)均高于青年牛,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超排前不同同期处理方法(自然发情、PG和埋植CIDR)的超排有效率差异不显著,但是自然发情组供体牛头均可用胚胎总数((11.22±2.33)枚)显著高于PG处理组((6.09±1.05)枚)(P<0.05);3)不同剂量FSH可显著影响供体的超排效率和头均不可用胚胎数,青年牛120 mg FSH组的超排有效率((55.56±17.57)%)显著低于200 mg FSH((88.00±6.63)%)和220 mg FSH组((73.33+11.82)%)(P<0.05),经产牛220 mg FSH组的头均不可用胚胎数((2.28±0.65)枚)显著低于250 mg FSH组((5.00±1.38)枚)(P<0.05);4)超排次数显著影响青年牛超排有效率和经产牛头均不可用胚胎数,青年牛第一次超排有效率((70.27±7.62)%)显著低于第二次超排有效率(100%)(P<0.05),经产牛第二次超排回收的不可用胚胎数((4.44±0.92)枚)显著高于第一次超排((2.39±0.40)枚)(P<0.05).因此,在华北地区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和牛超排供体宜选用经产母牛,超排处理FSH总剂量宜为240 mg,这对和牛体内胚胎高效生产和核心群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澳洲和牛超数排卵促卵泡素胚胎生产

    铜水平对冬毛期乌苏里貉毛皮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新宇刘超楠杨乾龙韩菲菲...
    429-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铜对冬毛期雄性乌苏里貉毛皮品质、脏器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机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乌苏里貉105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7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添加蛋氨酸铜为0(对照组)、30(Ⅰ组)、45(Ⅱ组)、60(Ⅲ组)、75(Ⅳ组)、90(Ⅴ组)和200 mg • kg-1(Ⅵ组)的试验日粮,预饲期7 d,正式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8只乌苏里貉采血、屠宰,检测毛皮长、铜蓝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酶活性及肝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表明:1)铜添加水平对貉的体长、鲜皮长、针毛长与针毛细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鲜皮重、绒毛长与绒毛细度没有显著影响.2)日粮铜添加水平对乌苏里貉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与脾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3)随着铜水平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含量也随之升高(P<0.05),不同铜添加剂量对血清中乳糖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使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 and 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 SOD)的活性先升高后趋于稳定(P<0.05).4)日粮不同铜添加水平对肝的CER、Cu-Zn SOD、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与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90与200 mg·kg-1组的肝CER和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30 mg • kg-1组,30 mg • kg 1组肝CER和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90 mg • kg-1的肝GHR和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饲粮中铜添加水平为60〜75 mg • kg-1时,貉的毛皮品质最佳;血清中CER和Cu-Zn SOD的酶活不会随着铜水平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血清中AST、ALT和LDH的酶活没有显著变化;此外,还提高了肝内GHR和IGF-1基因的表达量,促进貉生长.结合以上测定指标,建议貉的饲粮中铜添加含量为60~75 mg • kg-1.

    乌苏里貉毛皮品质铜蓝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稳定表达TIGAR基因的BHK-21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新城疫病毒增殖效果的评价

    栗永华刘伟徐智凯刘炜玮...
    440-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靶基因,具有调节糖酵解水平和抗细胞凋亡功能.由于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细胞死亡是通过诱导凋亡产生,所以提高宿主细胞的抗凋亡水平,有助于延长细胞存活时间进而提高子代病毒的滴度.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预测仓鼠TIGAR基因和鸡TIGAR基因设计引物,分别扩增仓鼠和鸡的TIGAR基因,并构建各自的慢病毒包装质粒,以适合NDV增殖的BHK-21细胞为基础构建稳定过表达TIGAR细胞系(BHK-21-chTIGAR和BHK-21-hamTIGAR).使用Western blot、DNA测序和qPCR对TIGAR基因表达水平进行鉴定,Western blot和流式仪检测细胞的自然凋亡率.选取新城疫病毒强中弱3种毒株分别感染构建的细胞系,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重组细胞系BHK-21-chTIGAR细胞和BHK-21-hamTIGAR细胞经过Western blot和DNA测序等检测表明构建成功,TIGAR基因表达量高且无野生型BHK-21细胞污染.qPCR检测细胞系的稳定性结果显示,TIGAR基因在BHK-21细胞中经过30次传代均可稳定表达.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BHK-21-hamTIGAR细胞的凋亡率低于野生型BHK-21细胞和BHK-21-chTIGAR细胞;病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强毒株ZJ1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5.67,72 h)高于BHK-21-chTIGAR细胞(5.53,72 h)和野生型BHK-21 细胞(5.27,72 h);中强毒株SH15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90,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4.57,96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4.67,96 h);弱毒株LaSota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07,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3.90,96 h)和野生型BHK-21 细胞(3.77,96 h).综上所述,所构建的BHK-21-hamTIGAR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抗凋亡功能,且有利于新城疫病毒的高水平复制,有望进一步开发完善成为新城疫病毒疫苗生产所用的细胞株.

    TIGAR凋亡抗凋亡新城疫病毒病毒滴度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并促进FMDV复制

    曾宗波马旭升罗志宽齐亚银...
    450-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通路下游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10显著促进FMDV的复制,沉默PDCD10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与对照相比,过表达PDCD10后感染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显著促进FMDV复制,进一步,PDCD10显著抑制SeV诱导的IFN-β启动子以及NF-κB的激活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通路信号分子转录,最后还发现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下游ISGs转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PDCD10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积累了资料.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DCD10FMDV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IFN-β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MDBK细胞后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曹政居马别克·夏拉巴依李春燕马力克·艾则孜...
    460-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索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采集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牛皮肤病变组织,接种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病变组织及病毒感染后的MDBK细胞,同时对感染后24 h的MDBK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将其按功能分类,分析它们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结果显示,LSDV在电镜下呈椭圆形,病毒粒子大小约320 nmX260 nm.转录组分析发现,与未处理组相比,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499个,其中,112个基因上调表达,387个基因下调表达.通过GO和KEGG分析得知,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从细胞表面传导信号至细胞核内部的MAPK信号通路,其中,参与天然免疫且涉及细胞凋亡的MAP3K1基因表达呈现显著下调,提示病毒感染会影响宿主细胞的迁移与凋亡等过程.显著变化基因包括HIF1A、RORA、LRRK2、AP3B1和ANO6等,分别涉及到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除此之外,不饱和脂肪酸及胆汁分泌两个信号通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LS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MDBK细胞高通量测序转录组

    牦牛源牛凸隆病毒的检测及其基因组特征

    赵龙汤承岳华
    469-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证实青藏高原牦牛中牛凸隆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的存在,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采用RT-PCR方法检测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犊牦牛腹泻粪便中BToV,并扩增基因组.结果从145份样本中检出10份BToV阳性,平均阳性率约为6.9%,其中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阳性率分别约为11.8%、8.9%、3.0%.成功获得1个长为28 314 bp的牦牛源BToV基因组,GC含量为36.31%,与GenBank中已有的5个BToV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2%~97%,与国内BToV基因组SC2的相似性最高且遗传关系最近.本研究中BToV基因组的S基因与GenBank中已有的14个完整BToV-S基因相比,存在8个独特的氨基酸变异,其中,6个位于S1结构域,2个位于S2结构域,且在222-2 473 bp发生区域重组事件.本研究证明BToV在牦牛中的存在,并且地域分布广泛,获得了牦牛源Ⅲ型BToV基因组,报道了BToV的S基因重组事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BTo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

    牦牛牛凸隆病毒基因组S基因重组

    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敲除PK-15细胞系的建立及对PRV感染的影响

    翟云云李佳佳张爽任子昱...
    47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PK-15细胞的影响.以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猪肾上皮细胞(PK-15)A SC基因稳定敲除细胞系,通过T7核酸酶检测靶基因的敲除效率;CCK-8试剂盒检测PK-15敲除ASC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K-15以及PK15-ASC-/-细胞感染PRV-GFP 病毒的增殖差异;RT-PCR 检测PRV-gB 及 IFN-β、ISG15、IL-1β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RV gE蛋白的表达;TCID50检测子代病毒感染力的滴定.结果表明:两对特异性sgRNA均能对ASC进行基因编辑,但经过T7核酸酶酶切检测进行基因编辑效率分析,结果表明,sgRNA2的基因编辑效率最高;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PK-15以及PK15-4SC-/-细胞活力无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PRV-GFP在PK15-ASC-细胞中的增殖显著低于PK-15细胞;定量RT-PCR结果表明,PRV-gB基因在PK15-ASC-/-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PK-15细胞,而IFN-β、ISG15基因在PK15-ASC/-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K-15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RV的gE蛋白在PK15-A SC-/-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PK-15细胞;滴度测定结果表明敲除ASC基因能够显著抑制子代病毒的增殖能力.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K15-ASC/-细胞系,并通过PRV感染试验证实敲除4SC基因可以抑制PR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

    伪狂犬病病毒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先天性免疫猪肾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