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研究

    李甜杨洋谢黎卿王远兰...
    2579-2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 ytica,Mh) Mh422株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 PmCQ2株作为疫苗菌株,分别制备了2种菌体浓度的Mh和Pm单价灭活菌苗及3种菌量配比(1∶1、2∶1和3∶1)的Mh-Pm二联灭活苗,以小鼠为模型,皮下多点免疫(0.2 mL),加强免疫2次,免疫剂量均为首免的一半.首免后第7天及其后每隔5d,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三免后第20天,分别以Mh422或Pm-CQ2进行腹腔攻毒测定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显示,所有小鼠接种疫苗均无不良反应,二免后第10天抗体达较高水平,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5天到达高峰,其后25 d维持高水平,后缓慢下降.Mh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Mh42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0,而Pm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PmCQ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全为100%;Mh和Pm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3种菌量配比的Mh-Pm二联疫苗对Mh422株和PmCQ2株攻毒的各自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71%和100%.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h422单菌苗对同型攻毒无免疫保护作用,在诱导机体抗体产生方面,Mh和Pm间无相互抑制作用,PmCQ2株具有促进Mh422株灭活疫苗对Mh422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免疫保护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王天宇李志伟杨婷董林芳...
    2589-2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周龄以内的仔猪,仔猪感染死亡率高达100%,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并鉴定其结合活性.作者原核表达并纯化PEDV S1蛋白,将纯化后的PEDV S1重组蛋白免疫双峰驼,第4次免疫后分离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RNA,反转录得到cDNA,通过巢式PCR扩增VHH片段,并构建至pCANTAB-5E载体中,电转化至TG1感受态细胞,得到VHH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随后,对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展示文库进行救援和3轮富集,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中筛选针对PEDV S蛋白纳米抗体,通过ELISA验证筛选的纳米抗体的特异性和结合力.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验证纳米抗体与PEDV的结合活性.结果 显示:成功表达并纯化PEDV S1蛋白,经4次免疫后,双峰驼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了1:256000.构建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库容量为2.1×107,阳性率85%;对噬菌体展示文库3轮的淘选富集后,最终筛选出6株氨基酸序列不同的纳米抗体,ELISA结果显示,6株纳米抗体均对PEDV S1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与特异性.随后验证了Nb3能够与PEDV结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活性.成功筛选到针对PEDV S1蛋白的特异性纳米抗体,所筛选纳米抗体有望用于PED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为PEDV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抗体材料.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结构蛋白S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

    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遗传演化分析

    曹慧杨丹娇张敏李平...
    2599-2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调查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演化,作者用RT-PCR法对2018-2020年采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22个藏猪场332份藏猪粪便样本进行HEV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RT-PCR检测结果表明HEV核酸阳性率为20.48%(68/332,95%CI=16.3%~25.2%),22个规模藏猪场中HEV猪场阳性率为77.27%(17/22,95%CI=54.6%~92.2%),健康样本阳性率为2.86%(3/105,95%CI=0.6%~8.1%),腹泻样本阳性率为28.63%(65/227,95%CI=22.8%~35.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阳性株均为G4型.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地区流行毒株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藏猪流行毒株的分歧时间最早为1999年,最晚为2016年.并分别从每年的样本中挑选1份阳性样本得到全基因组序列,核酸序列相似性为89.5%~93.1%.通过对3条全基因组重组分析发现SWU/301/2019存在重组现象,SWU/301/2019重组区域位于ORF1的3746-4655 bp.本研究首次对四川地区藏猪源HEV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川藏猪中存在一定程度的HEV感染,为四川地区对藏猪感染HEV的防治以及深入研究四川藏猪源HEV遗传变异及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川藏猪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遗传分析

    Beclin-1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B16F10细胞自噬及活力的影响

    贾艳艳赵莹莹余祖华何雷...
    2609-2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稳定沉默Beclin-1基因的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分析稳转细胞系的自噬水平和活力,为探讨Beclin-1基因、自噬与肿瘤三者关系奠定基础.构建小鼠Beclin-1基因干扰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将病毒颗粒感染B16F10细胞,通过加压筛选、有限稀释、细胞驯化得到稳定转染m-Beclin-1-shRNA1的B16F10细胞系.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对Beclin-1的干扰效果,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分析稳转细胞系中自噬标志物LC3蛋白表达及自噬小体形成情况,CCK-8法检测稳转细胞系的活力.结果 表明,成功构建了靶向抑制Beclin-1基因表达的shRNA,纯化的慢病毒滴度为1×108 TU·mL-1,建立的细胞系中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mRNA的沉默效率约为75% (P<0.01),发现干预Beclin-1表达能够抑制LC3-Ⅱ蛋白的表达及自噬小体的形成数量,降低B16F10细胞活力.以上结果表明,干扰Beclin-1表达能够有效降低B16F10细胞自噬活性,促进B16F10细胞死亡,这为探讨Beclin-1基因功能及自噬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奠定重要基础.

    RNA干扰B16F10细胞Beclin-1基因慢病毒载体细胞自噬

    BCG诱导RAW264.7细胞脂肪酸氧化对细胞自噬和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

    骆佳徐金瑞李武王玉炯...
    2617-2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对BCG介导的RAW 264.7细胞自噬和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用BODIPY染色和游离脂肪酸定量试剂盒检测BCG感染后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情况以及脂肪酸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CG感染对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表达的影响;Etomoxir(100 μmol·L-1)预处理细胞2h后,BCG感染细胞6h,检测RAW264.7细胞中BCG存留量,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和溶酶体蛋白(Rab7)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方法和mRFP-GFP-LC3荧光双标腺病毒分别检测自噬小体聚集和自噬流;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情况以及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含量.结果 显示,BCG感染促进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和CPT-1A的表达,而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Etomoxir预处理抑制了细胞中BCG存活,并上调了Beclin1、LC3-Ⅱ和Rab7表达,且细胞中出现大量自噬小体聚集,自噬流增强,却抑制了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与分泌.综上表明,抑制FAO可促进BCG感染诱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并抑制BCG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BCGFAO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自噬炎性反应

    口蹄疫病毒受体整联蛋白在绵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mRNA转录水平的分析

    张志东Eoin Ryan李彦敏
    2626-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蹄疫病毒野毒株利用整联蛋白(integrin) αvβ1、αvβ3、αvβ6和αvβ8作为受体侵入细胞.本研究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定量检测绵羊胎儿(45、75和110 d的绵羊胎儿)、新生羔羊和成年绵羊组织中整联蛋白亚单位αv、β3、β6和β8转录水平.比较分析发现,在蹄冠上皮组织中,成年绵羊和新生羔羊的β6 mR-NA水平低于75和110 d胎儿的;在心组织中,成年绵羊、新生羔羊和110 d胎儿的β6 mRNA高于45和75 d胎儿的;在肌肉组织中,胎儿和新生羔羊的β6以及β8 mRNA水平高于成年绵羊的;在舌上皮组织中,成年绵羊的β3 mRNA水平低于其他发育时期的.在软腭组织、扁桃体中整联蛋白mRNA水平在胎儿、新生儿和成年绵羊之间变化不大.本研究首次获得相关整联蛋白mRNA在绵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分布的定量数据,为了解整联蛋白在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嗜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口蹄疫病毒整联蛋白qRT-PCR绵羊

    成年牦牛皮肤中血管与神经的组织学观察及HIF-1α在皮肤中的表达

    任钰昕崔燕邹胜南白雪峰...
    2633-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IF-1α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组织中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颈部血管与神经密度最高,前臂部和小腿部次之,跖部最低,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的上皮根鞘、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颈部、前臂部和小腿部强阳性表达,跖部阳性表达.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跖部明显低于其他部位(P<0.05),其他三个部位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颈部最高,跖部最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不同血管和神经形态结构相似,密度从颈部到前肢再到后肢差异显著.HIF-1α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说明皮肤在牦牛适应低氧环境中发挥作用.

    牦牛皮肤血管神经HIF-1α

    骆驼乳清蛋白对热应激所致大鼠肝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乌恩吉雅马雪妮杜冬华哈斯苏荣...
    2642-2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骆驼乳清蛋白(CWP)对热应激(HS)大鼠肝损伤、氧化应激及肝功能的保护作用.选取6周龄SD大鼠36只,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WP对照组添加400 mg·kg-1的CWP;HS组除饲喂基础日粮外,每天进行2hHS处理,连续8d;3个CWP干预组分别于每次HS前灌服100、200和400 mg· kg-1的CWP.试验结束后,取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检测肝功能生物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 表明:CWP降低了HS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400 mg· kg-1的CWP干预效果最好(P<0.01);400 mg·kg-1CWP干预组有效降低了HS诱导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CWP降低了大鼠肝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水平,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水平,400 mg·kg-1的CWP干预效果最好(P<0.01).结果 提示,CWP干预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大鼠肝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系统防御能力,从而缓解HS所致大鼠肝损伤.

    骆驼乳清蛋白大鼠肝损伤氧化应激热应激

    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

    章婧蔡萍贺奕卓陈伟涛...
    2650-2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的亚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为控制禽源肠球菌耐药性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18年从广东省4个养禽场采集肠道样品493份,进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 显示:1)共分离到125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84株(鸡源66株,鸭源18株);屎肠球菌41株,均来自鸡肠道样本.2)菌株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60%和74.40%.屎肠球菌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鸭源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94%)显著高于鸡源粪肠球菌(39.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从鸡分离的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3)耐药基因在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鸭源分离株检出率高于鸡源.耐药基因tetL、fexA、ermB最为流行,检出率均高于90%.其次是optrA基因,检出率为73.60%,poxtA和fexB的检出率均低于20%.在3株鸭源粪肠球菌中检测出cfr基因.4)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63.04%(58/92),其他依次为gelE (54.35%,50/92)、ace (47.83%,44/92)、asa1(44.57%,41/92).对环丙沙星及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及携带cfr基因的菌株,大多携带agg 、asal、gelE或ace.本研究显示养殖场禽源肠球菌耐药严重,鸭源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高,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柴胡多糖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铅诱导小鼠肝肾损伤的研究

    谢志明吴春梅陈少元王照...
    2660-2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多糖对铅诱导小鼠肝肾损伤的影响.选取150只SPF级雄性健康昆明小鼠,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铅处理组,铅处理+柴胡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和400 mg·kg-1).铅染毒模型建立:小鼠每天饮铅水(醋酸铅0.5%),连续4周,建模结束后,试验组(铅处理+柴胡多糖组)每隔1d灌胃柴胡多糖1次,连续2周,对小鼠血液及组织中铅含量及体质量进行测定,对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水平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分析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表明,与铅处理组相比,柴胡多糖可抑制铅中毒小鼠体重的下降和肝、肾脏器系数的升高,添加柴胡多糖使小鼠血液及组织中铅浓度略降低,但效果不显著(P>0.05);与铅处理组相比,柴胡多糖可使染铅小鼠肝、肾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物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柴胡多糖可显著降低铅诱导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丙氨酸转移酶(ALT)和谷草转移酶(AST)活力的升高,使小鼠血清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降低,肝、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柴胡多糖能显著提高Nrf2信号通路的表达,使其HO-1、Cu/Zn-SOD、Mn-SOD、CAT mRNA水平上升,降低Keap1 mRNA水平,此外,柴胡多糖能明显降低铅诱导小鼠肝、肾炎症因子NF-KB、IL-1β及TNF-αmRNA水平上升(P<0.05).综上表明,低、中、高剂量柴胡多糖可以减轻铅诱导小鼠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对小鼠肝和肾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柴胡多糖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肾组织损伤保护作用最显著.

    柴胡多糖小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肝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