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金绍荣罗锐任赞杰刘柯潇...
    1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奋斗意志,是当前基层治理中农民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8年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基层政府治理水平与农民奋斗价值观呈正相关,即基层政府治理水平越高,农民越倾向于认为"努力工作能有回报",越发增强"对未来的信心";第二,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来实现;第三,高水平的基层政府治理正向促进了建档立卡农民和非建档立卡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塑造,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建档立卡农民中更显著。

    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农民价值观有序Probit模型乡村振兴

    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

    夏雪花李佳奇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然而,随着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逐渐凸显,高管薪酬不断提高致使高管"天价薪酬"成为普遍现象,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我国特殊的公司治理制度,以2010-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进行研究,发现党组织融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而且党组织融嵌程度越高,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抑制作用越强;此外,这种抑制作用对国有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无政治关联、市场化程度低的企业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可以通过抑制管理层权力的扩大和降低企业风险进而抑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从中国特色的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视角探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对于丰富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研究和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方面的文献,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促进党组织建设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结合、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党组织嵌入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收入分配管理层权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大数据背景下制造商定价策略的演化博弈研究

    郑天牧郑月龙蔡琴
    15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对制造商形成定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制造商定价策略的双群体演化博弈模型,解析制造商定价策略的演化稳定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给定对方定价策略,只要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足够大,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同一性定价策略,反之,更倾向于选择歧视性定价策略。当保护力度适中时,制造商定价策略演化与定制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及制造商技术水平差距相关。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及两家制造商可变成本质量成本系数之差通过影响演化稳定策略的吸引域对制造商定价策略系统演化产生影响,当混合均衡点存在时,系统演化受到单位信息搜寻成本、单位定制成本等影响,相关影响机理需做具体分析。

    大数据同一性定价歧视性定价演化博弈

    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刘革平胡翰林
    16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技术赋能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信息社会,技术赋能教育的表现样态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平台智慧化、教学模式混合化、学习形态个性化、教育评价精准化以及教育治理科学化。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机制包含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教育—人才"有机统筹、技术创新带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引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及技术嵌入助推师生和谐发展。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作用点需要紧抓教育数字化,以支撑教育理念更新、教育体系变革、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升级、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治理改善以及教育服务提升。

    教育强国智能技术教育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

    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

    张栋梁邱滨泽夏文莉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根本目标,科学地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逻辑必然。研究构建"自主建构—成效评价"高度耦合联动的模型框架,旨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更加充分发挥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进而全面助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该框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应充分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策要求,破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顽疾,并以把握思想方向与中国范式、关注过程建设与发展潜力、重视内涵发展与实质创新、适用多元标准与专业方法为运作锚点,确保评价活动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其实践重点包括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育人机制及其成效、评估教师梯队合理性与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以代表作评价为核心的科研评议机制、实施"案例式"社会影响评价、生成"自主建构—成效评价"的诊断式闭环报告。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成效评价

    教科书里的文明形象塑造——基于初中统编版教科书的探究

    赵瑞雪靳玉乐
    19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学生文明素养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教科书里的文明形象塑造是学生文明素养的形象化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世界和建构意义世界,帮助学生确证着自身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同时指引学生成为更加文明的社会存在。基于"学生文明素养框架"对初中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教科书在内容上塑造了物质文明生活中的劳动者形象、精神文明生活中的缔造者形象、政治文明生活中的捍卫者形象、社会文明生活中的模范者形象、生态文明生活中的守护者形象;在形式上以文学作品、历史叙事和探究活动为载体,分别侧重文明形象的艺术性塑造、真实性塑造和生活化塑造。同时,仍需要通过完善教科书中整体文明生活的文明形象塑造、突出典型化文明形象的生活意义等内容深化措施,以及注重塑造手法对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宽、加强人物叙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生动呈现文明形象的文明行动等形式细化措施,进一步优化教科书中的学生文明素养培育内容与形式。

    文明形象学生文明素养统编版初中教科书

    学前儿童动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

    武鹏举宋乃庆沈光辉
    205-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前儿童动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空白,该研究对丰富我国动商理论成果、拓展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推动我国教育测评研究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借鉴已有系列基础教育测评模型的研究范式,以适应性行为理论为依据,基于学前儿童动商操作性定义,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3~4岁学前儿童动商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最小二乘法获得指标权重,构建学前儿童动商测评模型。最后,从专家认同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学前儿童动商适应性行为测评模型操作性定义

    女大学生依恋取向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情绪调节目标的中介作用

    黄于飞陈旭史攀
    21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绪调节策略是成功调节情绪的核心,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为探讨依恋、情绪调节目标及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情绪调节目标量表及情绪调节问卷对774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取向与情绪调节策略显著相关。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策略显著负相关,与表达抑制和非适应性认知调节情绪策略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表达抑制策略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微弱但显著的正相关。(2)依恋取向与情绪调节目标显著相关。依恋回避与反享乐目标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反享乐目标、印象管理目标以及亲社会目标显著正相关。(3)依恋取向对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影响,情绪调节目标在依恋取向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未来的实证研究可以采取纵向实验设计,结合多模态的实验方式,更细致地区分实验情境,从情境和个人特质交互的角度建立依恋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多因素模型。未来的干预研究也可针对不同依恋取向的个体,通过影响其情绪调节目标,从而引导其选择最合适或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情绪调节效果。

    依恋取向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情绪调节目标情绪调节策略

    重构与前瞻: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逻辑基点与发展路向

    韩雄飞
    228-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童性""文学批评"作为批评话语建构的逻辑支点,有助于廓清批评立场、明确学科基石、拓展研究思路,增强其内涵建设。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本体建构。在纵向上,统合"主体性"与"整体性",深度推进中国儿童文学批评融入中国新文学批评的历史版图。在横向上,秉持"以中为本""化西为中"理念,在促进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繁荣中展现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本位。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要敢于"讲真话""谈不足",以文学批评助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学科体系中国性儿童性儿童精神

    中国儿童早期英语否定转移习得: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下的个案研究

    戴慧琴文旭
    240-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否定转移是中国儿童英语习得的难点之一,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方法单一,尤其缺乏纵向个案研究,习得效果不理想。对一名随父母在澳大利亚生活并在当地就读小学的中国儿童A进行时长13个月的纵向追踪,建立语料库分6个阶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的英语否定转移习得以高频典型范例为基础逐渐扩张,儿童二语习得遵循基于高频典型范例的习得机制。中国儿童在早期英语否定转移中出现习得错误,源于一种"固化、杂糅、连带固化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频率会带来固化效应从而有利于语言的习得,但高频率的构式也有可能与相关构式产生杂糅并引起习得错误,习得错误通过连带固化效应进一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最终产生顽固错误。中国儿童二语习得,一是要利用高频典型范例的锚定作用促进儿童语言习得,二是要警惕高频典型范例与相关构式的杂糅而产生的习得错误,三是要对习得错误及时干预从而避免连带固化现象。

    否定转移儿童英语习得二语习得连带固化机制高频率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