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夏恒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下,如何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这一重大命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数字经济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管理经验、数字生产模式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构件,为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技术支撑、管理范式和模式借鉴。从社会再生产环节看,数字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通过在生产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分配环节扩大价值分配格局、在流通环节提升要素流通效率、在消费环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数字经济驱动生产力完成质变。然而,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仍存在关键技术创新不足、数字鸿沟亟待弥合、高端创新人才不足和治理体系亟须完善等问题,应从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弥合数字经济发展鸿沟、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助力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数字乡村建设审视

    文丰安黄上珂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出现,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破除城乡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奠定物质基础、提升主体效能和汇聚发展要素,进一步优化城乡间产业结构、科创实力、生活质量的支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而成为赋能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要求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是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推动区域数字科技协调共建,是促进城乡关系发展共荣的关键动能;有利于夯实乡村全面发展的新基座,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城乡数字能力发展的鸿沟巨大、数字乡村基层治理效能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不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产业转型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统筹推动城乡数字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化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引财智兴产业,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对"数字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数字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新质生产力

    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基本维度、内在构成与壮大路向

    于安龙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何以具有强大力量、由何构成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方面。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是从小到大发展、同一方向运行、由内而外发力的。作为一个力量强大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主要由真理力量、组织力量、群众力量、人格力量、精神力量、道义力量等构成。对于一个坚持胸怀天下、谋就世界大同的百年大党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力量是其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只有不断保持和壮大自身力量,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永葆生命力,再创新辉煌。为此,必须持续蓄力、协同发力、激活内力、焕发新力,这样才能使党的力量源泉永不衰竭,力量体系愈益稳固,不断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持久的、充沛的动能。

    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党的力量力量体系人民群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优化路径

    杨毅许晨杨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强化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横向行政协调机制,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均衡发展。新时代十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合作领域、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政策执行方面创新制度体系,实践混合共力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但是未来在区域规划、利益格局、组织协同、资源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诸多阻碍因素,需要从理念重塑、外部支持与内部保障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意义重大,进一步从规划层面、执行层面、效能层面探索制度措施和协作策略,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跨域治理府际关系协同治理合作机制

    双轨共治:过渡型社区的治理实践

    韩庆龄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渡型社区是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社区类型,探讨与其社会基础相匹配的治理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立足过渡型社区的社会基础、治理环境和制度体制,形成了技术规则之治应对"城"特征行政事件,传统关系治理应对"乡"特征自治事件的"双轨共治"格局。双轨共治是立足乡村本位的过程治理,主要通过社区干部职业化与治理体系行政化改革、公共服务与项目资源下乡等推动行政轨道运行;通过自治单元下沉与社会精英动员、正式制度规则引入与自治规则重塑等来完善自治轨道建设。由此,行政体系建设与村居自治制度实践共同构成整体性的基层治理结构,有效回应了过渡型社区兼具乡村内核与城镇化发展的复合治理诉求。不过,双轨共治是与治理资源和治理事务双密集型社会基础相匹配的复杂治理模式,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

    过渡型社区双轨共治乡村本位治理村民自治转型

    行政借道社会:基层治理创新中的政府调适行为研究——基于Z省S区的经验案例分析

    刘天文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个现代化快速转型的国家,政府调适能力是保证基层治理体制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规范化的不断推进,基层问责的强化以及创新压力的增大,基层治理正面临体制刚性化的转型困境,基层行政体制内部的调适空间也在逐渐缩小。为了化解科层体制压力、再造自主行政空间,基层政府会主动突破行政科层体系边界与社会组织展开"策略性合作",通过"行政借道社会"强化自身的调适能力。"行政借道社会"是基层政府做出的一种新型外部调适行为,其不仅超越了以往的"策略主义""共谋""避责""工作机制创新"等的理论解释框架,还深化了政社关系中的嵌入性视角,是重新认识基层治理体制保持弹性和适应性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应该积极透过"行政借道社会"的复杂实践过程与机制的阐释分析,拓展基层政府调适能力下体制弹性与适应性维持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同时为当前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方法论启示。

    基层政府体制刚性化调适行为政社互动借道机制嵌入理论治理现代化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村庄差异、新乡贤类别与作用模式选择——以粤西地区Z市四类村庄为例

    周春霞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新乡贤组织化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及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基于粤西地区四类村庄的调研资料,开展新乡贤类别与新乡贤组织化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内生性的社会组织,新乡贤组织化更应该遵循村庄内在的秩序安排,依靠内在的强动力推动来完成,主要表现为集中型乡土权威和强团结结构两个动力要素;只有在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借助政府权威来整合新乡贤资源。在此基础上分类施策,总结出三种失衡类型相对应的作用模式:村级新乡贤组织+项目认领制助力模式、新乡贤+村两委+村民代表复合治理组织助力模式,以及政府推动+镇级乡贤组织十结对帮扶助力模式。而模式要真正起到示范效应,应从筑牢信任关系、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寻求突破,方能应对现实的治理困境,有利于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

    新乡贤组织化乡村振兴新乡贤类别乡村治理权威村庄团结结构作用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规则解析

    杨林袁文全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定、丧失及身份丧失后的权益保留,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科学的制度设计是引导乡村善治、助推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次审议稿》)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定义及认定应以户籍为基础,但不宜强制要求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需以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财产提供,也不应把二者之间形成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成员身份定义的必要条件。丧失成员身份的规定中,可以用"户籍+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类型划分方式,把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等群体排除在组织成员之外。对于务工、经商、服役、就学等原因"暂时离开"的成员,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核心财产权益的保留时间不宜一概而论,可根据权益性质确定合理的保留期限。《草案二次审议稿》可通过细化、完善涉及成员身份的相关规定,保护农村居民合法权益,提升农村居民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乡村治理

    中国县域城镇化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于亿亿冯淑怡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城镇化对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9-2024年1 092篇CSSCI期刊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从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议题3个方面分析县域城镇化研究概况,研究发现:第一,伴随县域城镇化政策目标的转变,研究主题从聚焦于县域经济扩展到县域发展多个领域,更为系统地探究县域城镇化问题的"时机"已逐渐成熟;第二,县域城镇化研究热点可概括为理论内涵及发展机理研究、水平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影响因素和优化机制研究、县域城镇化效应与协同推进策略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5个方面;第三,研究前沿趋势可总结为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县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问题探索、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问题研究3个方面。未来,学界应重点探讨县域人口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城市群与县域功能布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县域城镇化、县域多学科交叉等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县域城镇化路径贡献理论智慧。

    县域城镇化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县域经济知识图谱

    中国式金融现代化:内涵、架构与路径

    王定祥李龙雨胡小英
    11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现代化架构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永续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异同、体系架构、功能结构以及建设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是在金融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下的金融功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调控、金融监管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它既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体现"中国特色",为此需要培养持续经营、资源配置、政策传导、资产定价、资本流动、发展创新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以高效服务实体经济与全体人民。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框架立体展呈了金融强国的底层基础和建设目标,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晰了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建设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金融现代化金融现代化框架金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