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加入CPTPP的农产品贸易效应研究——基于 WITS-SMART模型

    葛明马源赵素萍
    13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面对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加入CPTPP有望为中国夯实农产品贸易韧性提供新契机。在考察中国与CPTPP国家农产品贸易竞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WITS-SMART模型建立局部均衡分析框架,研究中国加入CPTPP的农产品贸易效应,结果发现:第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整体不强,但与CPTPP国家依存关系较高,双边贸易潜力在关税完全削减时充分释放。第二,零关税情境下,贸易创造效应普遍大于转移效应,中国对CPTPP多数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大幅扩张,进口增长主要源自种植业、畜牧业部门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种植业部门以及日本、英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第三,加入CPTPP显著改善了双边经济福利,不过关税损失较为严重。因此,中国应破除部门利益障碍,加强与墨西哥、日本、英国等国经贸联系以充分挖掘CPTPP国家市场潜力,释放贸易自由化福利,持续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加入CPTPP带来的挑战。

    CPTPP农产品竞合关系贸易效应SMART模型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效果评价与影响因素——基于西部10省1297户的实地调查数据

    王志章刘芮伶杨珂凡
    14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既是助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加速社会融合、化解致贫返贫风险的关键,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基于西部10省1 29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综合评估后续扶持政策成效并进行区域优先序评价,进而剖析后续扶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立足情景化的个体生存状态,从多维视角探寻政策实施效果的异质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第一,后续扶持政策效益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大致呈现"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非农生计、社会资本和内生动力是政策效果得以跃升的关键;第三,进一步讨论得知,农户收入层级与政策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且安置区类型、社会资本差异和性别差异均会影响后续扶持政策效益的稳定性。为此,各地后续扶持工作应完善升级安置区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多管齐下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群众经济社会融入步伐;激活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出台和优化差异化的后续扶持政策,增加搬迁群众的主观福利。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安置效果评价防止规模性返贫可持续生计乡村全面振兴

    易地扶贫搬迁户返贫风险因素识别及防范策略——基于武陵山区典型项目区的调查研究

    王兆林王洁仪
    16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地区正处于巩固脱贫成果的脆弱性治理阶段。为剖析贫困户在易地搬迁后因各类因素诱发的返贫风险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区四省市典型易地扶贫搬迁乡镇为研究区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计恢复力理论,构建涵盖"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层面的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返贫风险因素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Critic权重法、综合指数测算法和因子贡献度分析法,客观测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及返贫风险得分,定量分析安置地区搬迁群众返贫风险程度及致贫因素。结果发现:第一,基于综合指数测算法,调研区域返贫风险程度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态势,表明重构发展环境后,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返贫风险的客观存在。第二,基于因子贡献度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调研区域易地搬迁群众返贫风险因素的次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力因素>保障因素>产业因素>家庭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发展意识、完善社会保障、建立产业防线、强化金融支持和建立预警系统六点政策建议,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陷入返贫困境,解决搬迁后"稳得住"的问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易地扶贫搬迁返贫风险识别与防范Critic权重法武陵山区

    区域高等教育如何走向高质量协同发展——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

    卢威
    180-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强国和区域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但进展较为缓慢,其原因是体制性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多重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央政府行为具有促进区域联通合作与激励地方竞争发展的双重取向,地方政府以本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权衡游走,公办高校受限于集权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以致参与区域合作动力不足。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须以应对地方政府竞争和推动政校关系改革为抓手,分别在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治理制度创新。将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优化中央对地方政府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行为的协调机制、扩大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拓展其区域合作空间、支持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

    教育强国区域现代化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多重制度逻辑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构建

    韩旭东
    19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相较于一般性人才评价,高层次人才评价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快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重要意义。"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尊重高层次人才特点、成长发展规律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强调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人才。运用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评价的引导、激发、诊察、预测和调控功能。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评价理念、甄选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评价监控和改进等方面建立起"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的分析框架,坚持评价导向要回应"国家战略",评价理念要回归"以人为本",评价内容要回答"任务牵引",评价频度要对应"成长周期",构建包括甄选层、使用层、激励层和培育层在内的"四个坚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实践中建议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法甄选高层次人才,用个性化任务作为评价内容使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用多样式手段激发人才发展动力,用全周期的支持服务全方位培育人才,以探索建立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人才评价

    "大教材观"与教材强国建设

    罗生全吴志敏
    20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材强国不仅要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材体系,还要明确教材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为实现教材强国建设理想,应树立起系统、联系、全面、动态的"大教材观",关注教材建设的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强国战略融合发展、学习型社会构建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大教材观"视域下,当前的教材建设存在教材理论的话语区隔与自行其道、教材评价的孤立存在与标准虚设、教材类型发展的结构失衡与资源错配、教材使用过程的权责不清与通道不畅等问题,为实现强国理想,应以全场域的教材研究立场丰富中国教材话语体系,打造以时代新人培养为核心理念的教材供给体系,坚持行政主导构建立体均衡的教材格局,以及完善权责一致、多元协作的教材治理体系。

    "大教材观"教材强国教材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的政策演进及优化路向——基于出版的视域

    李玲
    21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其教材建设体系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了五轮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申报和遴选工作。以这五轮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具有加强顶层设计、细化全流程管理,强化国家事权、加大课程思政力度,形成统筹建设、推进教材有机衔接的演进特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教材编写落实课程思政有待加强、教材理论研究滞后实践、教材出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出版单位作为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应适应政策变化,着重从明确自身功能当好"把关人"角色、推动教材研究扮演"引领者"角色、促成多方联动发挥"黏合剂"功能、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教材编修质量四个方面打造精品教材,从而为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做出贡献。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体系教材出版

    学业负担生态治理的内涵、价值与实践逻辑

    艾兴陈永堂
    224-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业负担生态治理指为营造学生学习、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在共治共享理念的引领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对过度功利化、短视化等问题进行规范、管理与监督,使内、外部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学业负担生态治理的实质是社会、学校、家庭等相关利益群体形成的共治模式。学业负担生态治理有利于重塑家庭教育观、回归学校育人本质、培育社会公众理性教育观念,促进学习方式重建、教学形式变革、教学资源补偿,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场域教育生态空间的重构。"双减"背景下,学业负担生态治理的实践进路包括:建立"休戚与共"的价值认知和坚守"学以为己"的治理共识;建立健全学业负担生态治理体系与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加速扭转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业负担生态治理行动。

    学业负担生态治理多元主体教育生态

    从出土简帛医书看上古汉语晚期词汇复音化进程及动因

    胡琳张松
    236-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古汉语早期词汇在先秦以单音词为主,到中古魏晋时期复音词已大量存在。从秦到西汉末年是汉语史上古到中古的过渡阶段,可称为上古汉语晚期,是汉语复音化进程加快的重要转折期。对成书于这一时期的17种简帛医书文献中的单复音词进行穷尽性考察,统计描写简帛医书词汇系统内部单复音词词性分布、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与甲骨文、金文、先秦两汉传世文献进行比较,从简帛医书复音词的新词新义角度共同探讨汉语复音化进程及动因问题,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其一,从复音化进程来看,上古汉语晚期复音词数量激增,单音词已非新词产生的主要形式;其二,当时复音词虽然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但单音词从使用频率上看仍处于词汇系统的核心地位;其三,从语言内部发展规律来看,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最早是从名词开始的,根本动因在于意义表达的需求。

    上古汉语晚期复音化简帛医书单音词复音词

    上古汉语OV语序结构助词"是""之"差异及原因

    李武伟
    249-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是""之"前置的OV语序是上古汉语OV语序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是""之"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索,有助于全面认识OV语序。从历时角度看,其差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二者差异全面呈现,两汉时期随着OV语序的消失二者差异也随之消失。从数量上看,受语体的影响,不同时期使用数量不同。在使用上,因二者出现的时间不同、来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是与"将"搭配、前置宾语、语气强弱等,其中语气强弱还包括否定词句法位置、否定对称、与疑问词的搭配、句末是否有语气词、主语为人称代词"我"或"吾"等五个小的方面的差异。从差异产生的原因看,依次为时间表达、连接性强弱、语气强弱。

    上古汉语语言类型学OV语序前置语序结构助词语气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