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劳动的生命政治解读——基于马克思立场对哈特和奈格里观点的批判性反思

    陈飞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特和奈格里认为,整个西方社会正在步入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服务化等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这种转变的标识是非物质劳动逐渐取代工业劳动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劳动方式,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非物质劳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生命政治意蕴,创造了无法被资本完全占有的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使诸众获得了对抗资本帝国的力量,蕴含着生命政治解放的潜能。哈特和奈格里从活劳动和主体政治的视角深入阐释了非物质劳动的内涵及其引发的社会历史效应,并将这一观点视作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然而,他们对非物质劳动的生命政治解读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解放学说,存在着对阶级关系和现实历史过程的简单化理解。用马克思的立场反思他们的非物质劳动观点,对于在后工业时代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共同性劳动价值论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与卢梭平等思想再审思

    徐亮王伟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与卢梭关于平等问题的思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话题之一,而两人平等思想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与争议。他们都将私有制作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并将平等作为人类解放的基本内涵,但由于二人分属历史唯物主义与先验理性主义两种根本异质的思想传统与理论范式,这使得他们追求平等的理想方案和实现径路都不相同。卢梭是在承认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平等权利的"政治方案"来解决不平等问题,并诉诸于"观念世界解放"来实现这一方案。马克思则通过摆脱从政治权利或法权来建立平等政治社会的现代意识形态幻想,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作为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构建了瓦解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支配性权力关系的"经济—社会方案",从而为人类解放开辟了现实道路。马克思对卢梭平等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呈现出18至19世纪平等思想的发展以及平等观念转变的现实基础及历史进程。

    马克思卢梭平等思想思想关系先验理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

    绿色金融政策对农业生产低碳转型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刘俊霞丁忠民任亚运
    15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低碳与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保供"和"降碳"这一双重目标导向下,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寻求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低碳转型协调发展平衡点的关键所在。鉴于绿色金融日益成为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的重要融资来源,基于2011-202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分析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试点地区农户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 15%的平均增幅,促进了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2)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地区农户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前沿进步,如影响当期农户的有机肥、配方肥施用等新型技术行为的采纳而实现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3)兼业农户、低收入农户、非规模经营农户更易受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影响而实现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推进农业生产低碳转型。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绿色金融农业生产低碳转型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双重差分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分异机理

    肖沁霖邓宗兵王炬
    16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厘清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探析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发现:第一,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不断提升,但仅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6省市进入良好协调阶段。第二,从空间格局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东—中—西"梯式递减,省域上则表现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空间分布,且呈现以河南为中心的"东北—西南"走向演进趋势。第三,从动态演变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动具有"路径依赖"效应,且因"与邻为善"和"以邻为壑"并重的空间溢出效应形成了"高拉动低、低抑制高"俱乐部收敛现象。第四,机理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各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科技创新则对东中部地区的赋能作用更明显。

    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动态演变GTWR模型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发展逻辑与实践指向

    马丽琳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原创性、高水平教材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当前,教材话语体系在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以及利教易学等方面存在差距,集中反映在话语的原创性、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可读性问题上。话语体系建设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主体性和开放性相融合、传统性和现代性相贯通。其实践重点包括打造标识性概念范畴,搭建框架体系;坚持学生为本,增强话语共鸣;加强交流借鉴,丰富话语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建设活力。

    标识性概念话语体系教材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

    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限度审视与优化路径

    郭文良戴念秋
    19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依托,也是助推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智能时代,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与手段,蕴含着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革新教育样态的核心引擎,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有力支撑。然而,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也隐藏着因技术功能屏障带来的教育伦理弱化风险,因技术使用异化带来的人文性缺失危机,因技术素养不足带来的教学效果退化倾向及因融合不畅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等隐忧。为规避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危机,应升级功能,夯实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应用基础;调适价值,凸显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人文属性;提升素养,增强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主体支撑;融汇共建,优化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运行机制。

    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样态

    人机共智驱动下的教师教学智慧: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与生成路径

    涂涛张煜明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与人机协同不断演进的时代中,如何正确审视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围绕此问题提出人机共智理念,重新梳理教学智慧概念,并提出转识成智与转技成智两条衍生脉络。以"符号、意义、价值"的逻辑关系构建人机共智驱动下教学智慧的加工过程,并从智慧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场景与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剖析作用机理,从教学形态、教师培训、伦理风险三个角度提出生成路径,倡导关注人机关系中的真善美。人机共智驱动下教师教学智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深入落地,同时减少强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伦理风险。

    教学智慧人机共智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数字化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变迁特征、运行困境及演进路向

    杨季钢葛信勇
    21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既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支点,亦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历史—现状—未来"的时间纵轴分析框架,聚焦高校教师评价制度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的期待差距、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何为与为何等问题,厘清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时代性、多元性、先进性等变迁特征,正视在评价理念、评价主体、实践运行等方面面临的短期绩效与长期发展矛盾、内部主导评价与外部多元评价矛盾、评价政策时效性与教师专业发展矛盾等运行困境。基于此,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演进路向需要探寻制度发展、制度认同、制度重构的逻辑机理,在顺应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创新评价理念,在发展共治理论的基础上优化评价主体秩序,在激活运行机理的基础上调控分类评价方式,进一步澄明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目标导向和功能定位,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教育评价改革评价制度高校教师高校教师评价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相关史实考论——基于出土文献和文物的考察

    孔德超
    22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文明互鉴视域,将出土简牍材料和考古发掘成果与传世典籍记载相结合,运用二重证据法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作了详细考察研究。通过研究可知,从空间上看,丝绸之路的起点已延伸到今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使节往来的政治行为促进了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西段国家和汉王朝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另外,由丝绸之路上敦煌悬泉置所出"浮屠简"可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主要推动力是中亚贵霜的佛教,中原地区接受的应当是从贵霜,而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从时间上看,在"丝绸之路"凿空之前存在一个"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东西方在人员往来、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交流互鉴为之后张骞开通西域、凿空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草原游牧人群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代名词,运用出土文献和文物开展丝绸之路研究是促进"丝路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实践,对体系化、科学化的"丝路学"研究方法论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互鉴出土简牍考古发掘丝绸之路前丝绸之路

    抗战时期迁渝高校的空间布局及形成机制研究

    王正丁仲元刘彤
    23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大量高等院校内迁至重庆,延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推动了重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献阅读及历史文化地图转译等方法,梳理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的时代背景、内迁经过及办学历程,确定中央大学等迁渝高校57所,通过新建、改建、合建的方式在重庆市沙坪坝、北碚、江津等地办学,形成沙磁文化区、北碚文化区两个内迁高校集中地,呈现出适应战时安全需要的"大分散、小集中、郊区化"空间布局特征,总结了包含安全疏散、交通条件、名人效应、功能协同、设施共享等空间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

    高校内迁空间布局形成机制高等教育校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