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明

月刊

1000-5471

023-68252540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电化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运动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矮化多蘖突变体mtd2/htd1-1的鉴定与图位克隆

    王晓雯王媛媛冯蓓祺雷松翰...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株高是株型构成的重要因子,分蘖则是有效穗形成的基础,二者均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株高和分蘖发育的分子机理,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保持系西大1B,从中鉴定到1个矮化多蘖突变体,命名为mtd2(more tiller and dwarfism 2).与野生型西大1B相比,mtd2的分蘖数(70.00个)是野生型的6.25倍,株高(49.12 cm)则为野生型的59.4%,同时还表现出小穗、短叶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mtd2分蘖增多和植株矮化的突变表型呈共分离现象且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mtd2和缙恢10号杂交组合的F2 隐性群体,最终将MTD2基因精细定位于第4染色体分子标记C04-2和C04-3之间157 kb的物理范围内,该区间内含1个已克隆的多蘖矮秆基因LOC_Os04g46470-HTD1.对定位区间内的HTD1进行DNA测序,发现其编码区有11个碱基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构建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mtd2,其矮化多蘖表型恢复正常,表明mtd2是htd1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细胞学分析发现:mtd2分蘖数增多是由于分蘖芽发育较快所致;qRT-PCR分析表明:MTD2可能参与独脚金内酯(SLs)相关的分蘖芽发育调控网络,这为进一步鉴定MTD2/HTD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水稻多蘖矮秆基因(MTD2/HTD1)图位克隆激素独脚金内酯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9的鉴定及QTL定位

    刘金艳张朔语宗涵颖陈文博...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粒质量作为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粒型的影响,因此挖掘新的粒型基因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育到1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自育优良籼稻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Z29.Z29含有来自R225的10个代换片段,平均代换长度2.90 Mb.Z29粒长和粒宽均极显著增加,表现为大粒表型,且其籽粒变大是由颖壳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增大引起.利用日本晴与Z29杂交构建的次级F2 群体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8个粒型相关QTL.进一步利用 MAS法在F3 群体中选育出14个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包括4个单片段代换系、5个双片段代换系、2个三片段代换系和3个四片段代换系.结果可为目的粒型相关QTL克隆和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资源.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粒型QTL定位产量

    水稻Ⅲ类过氧化物酶基因IPH1调控水稻株高

    冯萍刘杨杨杰马宏蕾...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RX)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解除H2O2 的毒害作用,还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其中Ⅲ类过氧化物酶(CⅢ PRXs)是植物中特有的过氧化物酶家族,通过清除活性氧(ROS)在植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Ⅲ PRXs在水稻株型建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获得CⅢ PRXs基因(LOC_Os12g09460)两种不同形式的敲除突变体iph1-1,iph1-2.iph1突变体的株高显著高于野生型,除倒1节节长(即第5节)外,其他节节长均显著或极显著长于野生型.农艺性状考察表明,穗长及结实率等主要性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T-qPCR 技术进行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IPH1在根、茎、叶、鞘、穗中均表达,并在茎和鞘中表达相对较高;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IPH1蛋白主要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进一步通过生理分析,发现突变体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H2O2 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这些结果初步证实了IPH1能够通过过氧化氢途径调控水稻株高的形成,可为丰富株高调控网络提供有利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株型相关生物育种奠定基础.

    水稻CRISPR/Cas9技术Ⅲ类过氧化物酶株高

    增香栽培对优质香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卫航航张长伟钟耕赵祎...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增香栽培对优质香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4个优质常规香稻、4个优质杂交香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常规和增香两种栽培措施进行大田对比试验,测定各优质香稻的脯氨酸质量分数、品质、理论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供试香稻的脯氨酸质量分数和整精米率、杂交香稻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与胶稠度显著提高,杂交香稻的垩白度与垩白粒率以及供试香稻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供试香稻的淀粉黏滞性RVA谱特征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不等,其中杂交香稻的起浆温度显著上升,而常规香稻的冷胶黏度、起浆温度以及峰值时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常规香稻的食味值显著下降,而杂交香稻的食味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增香栽培对理论产量及产量构成有不同影响,其中杂交香稻的产量及有效穗数显著升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香稻增香栽培稻米品质产量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龚晓平何焕然莫春红李加胜...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挖掘水稻叶片早衰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涪恢9802和LR杂交后代中筛选到叶早衰突变体psl4(t),该突变体6叶期前叶片呈正常绿色,从7叶期至剑叶(倒1叶)期每张叶片均是从叶尖至叶中部逐渐衰老,叶片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其体积变小、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减少,叶片提前衰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psl4(t)的穗长、有效分蘖数和籽粒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psl4(t)的早衰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端两个SSR标记(RM17004和RM17006)之间38.5 kb的范围内.研究为psl4(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遗传分析基因定位

    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小肠屏障的损伤研究

    孙忠鑫柴露露刘秋宏张尘龙...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屏障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共同组成,在维持肠腔内环境稳态和肠上皮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建构小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并进行血浆激素水平检测和小鼠旷场实验,验证模型是否建构成功.随后通过常规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TUNEL免疫荧光、ELISA等方法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小肠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显著提高小鼠血浆NE和CORT水平(p<0.05),降低小鼠小肠绒毛高度(V,p<0.05)、增加隐窝深度(C,p<0.05),降低V/C比值(p<0.05)及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量(p<0.01);显著减少小肠杯状细胞和内皮单核淋巴细胞数量(p<0.01),提示慢性束缚应激造成了小鼠肠道损伤和免疫功能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小鼠肠道内PCNA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1)、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血浆中TNF-α,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IL-10显著降低(p<0.01).血浆氧化-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显著增加小鼠血浆 MDA含量(p<0.05),降低T-AOC,SOD,CAT,GSH-Px(p<0.05)活性,提示慢性束缚应激诱导机体氧化应激.该研究表明慢性束缚应激通过引发机体氧化应激,造成肠上皮细胞更新抑制和肠道屏障结构损伤,加重机体炎症反应.

    小鼠慢性束缚应激机械屏障炎症反应

    犬弓首蛔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子特性及原核表达

    吴天乐王磊王冰楠孙雪...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分子特性,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Tc-sod基因序列(GenBank:AAB00227.1),以T.canisc DNA为模板对Tc-sod全长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多重序列比对;同时构建Tc-sod/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经ITPG诱导表达,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Tc-sod全长基因为573 bp,共编码190个氨基酸;多重序列分析表明Tc-SOD的氨基酸序列与曼氏血吸虫、异尖线虫、美洲板口线虫、马来丝虫、犬钩口线虫均具有SOD-Cu保守结构域.种系发育分析发现Tc-SOD与马来丝虫进化关系较近.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c-SOD的大小约为37 ku,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以70 mmol/L咪唑进行洗脱时可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显示抗体滴度>1∶320 000,表明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能与Tc-SOD蛋白特异性结合,表明抗体特异性高.

    犬弓首蛔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特性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蓝星睡莲花瓣类黄酮分析及花色形成关键基因鉴定

    陈凯利班文卓杜灵娟周兴华...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蓝星睡莲(Nymphaea colorata)蓝色、白色两种花色花瓣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类黄酮物质含量、成分及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分析了蓝星睡莲5个发育时期花瓣的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含量和成分.结果表明,蓝、白花瓣中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白花花瓣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含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在S4,S5时期与蓝花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可能是造成蓝白花色差异的物质成因.在蓝星睡莲花瓣中,两种花色花瓣类黄酮成分相同,共鉴定出3种花青苷和11种黄酮醇苷.花青苷为飞燕草素-3-O-β-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O-(2″-O-没食子酰-6″-O-乙酰-β-半乳糖苷)和飞燕草素-3'-O-(2″-O-没食子酰-6″-O-乙酰-β-半乳糖苷);黄酮醇苷主要有槲皮素3-O-半乳糖苷、杨梅素 3-O-α-L-(3″-O-丙二酰)-鼠李糖苷、杨梅素 3-O-α-L-鼠李糖甘、杨梅素 3-O-α-L-(3″-O-乙酰)-鼠李糖苷、槲皮素3-O-α-L-(3″-O-丙二酰)-鼠李糖苷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进一步分析了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两种花色花瓣中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蓝花花瓣5个发育时期,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二氢黄酮醇 4-还原酶基因(DFR)的转录表达变化与花青苷积累趋势一致,推测其可能是蓝色花瓣花青苷积累的关键结构基因;F3'5'H和糖基转移酶基因(GT)在蓝花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白花,推测其是造成蓝白花色差异的重要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蓝星睡莲花色形成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睡莲蓝色花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睡莲花青苷黄酮醇苷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基因表达

    链霉素驱动微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响应研究

    何书晗张洪波欧阳添施军琼...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分析蓝藻-拟柱孢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和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链霉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链霉素对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0/RC)、单位光面积吸收的能量(ABS/CS0)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拟柱孢藻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 的能量(TR0/RC)起抑制作用,且链霉素能够明显降低拟柱孢藻的光合驱动力.利用质量浓度为0.05~1.0 mg/L和1.0~20.0 mg/L的链霉素分别培养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其比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0.00 mg/L)的0.74~0.25和1.19~0.51倍.拟柱孢藻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四尾栅藻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链霉素质量浓度响应敏感度低.因此,本研究认为蓝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比绿藻显著,主要原因是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能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链霉素瞬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光合机构拟柱孢藻四尾栅藻

    家蚕雌蛹及其卵巢脂肪酸丰度分析

    贺逍郝丽余华献李修志...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使用气相色谱分析了家蚕雌蛹蛹体和卵巢中的脂肪酸丰度.结果显示,蛹化后的第1 d至第6 d,蛹体脂肪酸丰度的变化幅度小,第6 d至第9 d,蛹体脂肪酸丰度的变化幅度大.蛹化期间,主要脂肪酸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微量脂肪酸丰度呈上升趋势.卵巢脂肪酸丰度的变化幅度随发育递减.不同主要脂肪酸的变化幅度和方向各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丰度增加,饱和脂肪酸丰度下降.微量脂肪酸丰度随发育明显下降,这表明微量脂肪酸与雌性生殖关联较小.蛹体和卵巢脂肪酸丰度的差异随发育逐渐缩小,至蛹化第6 d,卵巢中绝大部分的脂肪酸丰度与刚蛹化时有很大差异,但整体上与蛹体丰度相似,说明卵巢脂肪酸的积累依赖蛹体脂肪酸.蛹化后期,卵巢中丰度最高的α-亚麻酸出现下降,丰度次高的油酸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卵壳生成和卵子成熟有关;亚油酸在蛹化第6 d丰度差异最大,其在卵巢中的丰度显著增加并明显高过蛹体,表明卵巢具有为其发育以及卵子发生积累脂肪酸的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脂肪酸在家蚕和其他昆虫雌性生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家蚕雌蛹卵巢脂肪酸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