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生态视域下网络空间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及其关系演变

    杨雅雯周建青
    75-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网络生态理论为视角,将我国网络空间中多元主体与环境的具体运行过程联系起来,重点分析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网民四大治理主体的地位、功能及其关系的演变.研究认为,网络生态系统内部四大治理主体参与网络空间的行为,所担当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分解者、监管者的角色,随政治、经济、人文、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且多元主体的关系历经"塔式分离依附型—链式沟通依附型—环式协商自主型—网式合作自主型"四个阶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开放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四方面提出建设良好网络空间生态的策略.

    网络空间网络生态多元主体治理关系演变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之要义

    王国刚黄奕智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人民性是中国理论发展、历史延续和实践过程的内核和基因,它界定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与西方金融模式的本质区别.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贯彻着人民至上、民为贵的理念.在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中,金融高质量发展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人民性是二者协调统一的根本所在.掌控金融风险的关键是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全面落实法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定位,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健全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人民性金融强国建设深化金融改革

    跨所有制竞合与国有企业作用:基于企业间关系视角的分析

    宋磊孙晓冬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国有企业作用的主流研究视角将不同所有制企业割裂开来,就国企论国企的倾向明显.除了这种以国有企业的组织边界为限的企业内部视角,实际上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充分扩展的企业间关系视角.企业间关系视角通过企业间关系网络来理解国有企业作用,重视国有企业在基于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知识形成之中的作用.案例研究表明,中国崛起时代的领先产业之中的领先国有企业在相关产业的知识形成之中发挥了"吸纳—拓展""引领—赋予"两种作用.挖掘、扩展企业间关系视角有助于缓和关于国有企业作用的对立认识,丰富国有企业改革措施.

    国有企业跨所有制竞合企业间关系知识形成

    构建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内涵、原则及路径

    何文炯王中汉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转型风险,需要建立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然而,学界对老龄社会支持体系及其构建思路还缺乏共识,导致这一概念常常被含混使用,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老龄社会支持体系是指为受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各年龄段人群提供社会支持的一套制度政策体系,强调在社会系统中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实现社会总体对于群体的支持.厘清这一概念,不仅为重构涉老制度与政策提供重要的中观视角,而且使宏观维度的治理选择和微观层次的政策安排得以有效衔接.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关键是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中青年和儿童等各年龄段人群的需要.为此,构建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应当兼顾发展与共享,注重代际公平和代际均衡,实现老龄社会的安全、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路径为逐步完善制度政策体系、增强家庭政策安排、建立多元共治机制.

    老龄社会社会支持体系代际均衡家庭政策多元共治

    少年中国学会与新文化运动(下)

    桑兵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之时,适逢新文化运动初兴,学会成员的理念与新文化运动高度吻合,于是很快转为专做文化运动的团体,利用其组织能量,使得新文化运动在各地迅速发展.其文化事业促使思想启蒙由青年学生向着城乡劳动平民推广普及,其社会事业则推动人与社会的改造.少年中国学会构成从《新青年》前期的新思潮转向五四后社会性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使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属性逐渐清晰.但在新文化运动亟于从社会运动演进为政治革命的关键时刻,学会内部的主义之争以及王光祈等人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截然对立的观念,导致无形解体,未能实现组织的整体转向,完成历史全程.经过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优秀青年,则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少年中国学会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王光祈

    谱系的权力——谫论中古谱牒的基本功能及实践

    范兆飞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谱牒具有鲜明的"时代格".唐代柳芳说,"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门阀子弟的通婚亦是如此.沈约《奏弹王源》不仅是见证六朝门阀阶层内婚制的重要文献,也可据此理解门阀子弟选择通婚对象的具体凭证和过程.近世祖先的婚宦,成为有司选官或门阀通婚稽考谱籍中最核心的内容.中古谱牒虽已亡佚,但通过辑考传世文献保存的《王氏谱》《百家谱》等残篇断句,可印证近世祖先婚宦是中古谱牒记载的关键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为六朝政府所控制和垄断的知识文化,普通士庶等闲不能寓目,否则就会出现士庶杂婚的"乱象".北魏孝文帝令六弟娉娶华夏高门,催生崔卢李郑王婚姻集团,也是坚持士庶不婚的政治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六朝隋唐又可称作"谱牒时代".五代以降,中古谱牒大规模亡佚,并不意味着谱系的意义全然消失.韩琦家族近乎痴狂的追祖行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中古谱牒的权力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而近世谱牒的权力则是文化性的、象征性的,后者的意义并非形同虚设.

    中古谱牒谱系祖先婚宦

    近代广东番从公路的建设及利益之争

    聂阜江谢湜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构建了贯通全省的公路交通网络.官方通过订立相应法规和出让公路营运专利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组织筑路公司或筑路委员会负责公路建设,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928-1934年番从路的建设过程中,因公路修筑与通车营运专利密切相关,沙和筑路公司和禺北筑路委员会围绕公路路线展开争议,从而改变了原先的路线设计.与此同时,由于筑路权包括公路沿线的征工、征地之权,公路沿线部分地方民众也与禺北筑路委员会争夺筑路权.番从路通车后,由于全路三个路段各自为政,各路段管理结构也在营运上展开利益的博弈.番从公路的建设及其过程中各方利益的角力,反映了近代中国公路建设的复杂面相.

    民国时期广东省公路建设番从路管理方式

    "缘情绮靡"阐释史视野中的抒情传统问题

    周兴陆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晋陆机在儒家"诗言志"经典话语之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引起后人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一脉贯穿古今的阐释史.在六朝初唐的贵族政治文化环境里,"缘情绮靡"是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片面发展至淫放浮艳.盛唐时期发扬"缘情"精神,摈弃"绮靡"诗风.中唐和宋代理学家重新认识情、性问题,宋诗主理不主情,"缘情绮靡"说遭到冷落.明代中后期,吴中诗人坚持自身"缘情绮靡"的传统,与占主流的复古诗学形成理论交锋.特别是清代,京师主流诗学与地方诗学、正统诗学与异端诗学之间的压制与反压制具有理论张力.在现代诗学价值体系中,"缘情绮靡"说得到高扬,与美文、纯文学等现代观念相对接,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对其内涵给予不同阐释.海外汉学家陈世骧在世界文学背景下强调"缘情"说而提出"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忽略了传统思想中言志与缘情、情与性、情与理、真与正、情感与格调之间的复杂关系.

    陆机朱自清陈世骧"缘情绮靡"抒情传统

    史官视域下的文学、文士及文体观——以历代正史文苑传为考察中心

    刘湘兰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正史有文学、文苑、文艺三种列传类目,反映了史官在文学观念上的差异:"文学传"以"文"与"学"并重;"文苑传"侧重于文章专门之学;"文艺传"将文章视为"一艺".范晔"耻为文士",并非鄙薄文人的道德瑕疵,历代史官却将"文人不护细行"的论断贯注于文苑传的书写,以"儒者之风"作为文士品行的参照.历代文苑传呈现出"重赋颂,轻诗体"的修史观念.文苑传对于诗文作品的书写,其目的不在于彰显辞章之美,而是体现国家意志之下文章的政治及教化意义.文苑传中的传记、传序、传论、传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对古代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落实到具体传主的历史评价时,在宏观叙述与个体书写两个层面出现了疏离.这一现象是由于史官制度确立后,建立在统一意志之上的官方修史观念与文学的自由发展相矛盾而产生的.

    正史文苑传文学文士文体

    爱的现象学:历史经验与重建之路

    仲霞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的现象学"突破了胡塞尔开创的认知现象学,试图通过爱的还原和体验把握存在.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经由三种途径建立爱的主题,走向"爱的现象学".一是实存现象学,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握存在,建立情感主题,但是它的情感主题是负面的,排除了爱的内涵.二是伦理学现象学(包括他异性现象学),它确立了爱的主题,把爱规定为上帝或绝对他者的赋予,但是他异性哲学以及信仰主义的倾向同样限制了其合理性.三是解构主义现象学,它对爱的还原消解了爱的同一性,这表明"爱的现象学"的自我否定."爱的现象学"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深化、丰富了现象学的内涵,体现出现象学的发展趋势."爱的现象学"理论建构尚未完成,应该在存在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存在现象学,并将爱规定为主体与世界的本真关系,使爱成为生存的本真体验与存在的显现机制,从而完成"爱的现象学"的合理建构.

    爱的现象学实存现象学他异性现象学解构主义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