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文明的探索与贡献——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

    黄显中唐韵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文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在探索中国现代文明过程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领航把准中国在时代精神中的现代化方向和方位,开觉中国现代文明理想;以思想解放把住革命主体性力量充分发挥的基点和基地,开源中国现代文明力量;以历史主动把稳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可能性的步骤和步伐,开辟中国现代文明道路;以实践探索把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念和理路,开建中国现代文明形态.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第二个结合"深层次汲取毛泽东思想智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文明的未竟事业.

    毛泽东中国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贡献

    毛泽东塑造新中国形象的叙事话语分析

    贺政凯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出于争取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承认与支持、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解放事业等多重考量,在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现实语境下,身体力行地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主张,全面展现新中国的真实形象,形成了塑造新中国形象的叙事话语体系.毛泽东在塑造新中国形象的多重叙事中,阐释"革命与解放"的历史进程,明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走向,描绘"建设与发展"的光明前景,形成了以尊重个性与增进共性为基础,以理论分析与事实佐证为原则,以历时演进与共时联系为逻辑,以主体表达与双向互动为方式的叙事方法.

    毛泽东新中国国家形象叙事话语

    国有经济如何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刘长庚黄妍王宇航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且该影响是国有经济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其工资溢出效应是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方面;当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时,其效率损失效应在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国有企业有更高工资或更低效率时,国有经济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会增强.当劳动力供给充足或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果会下降.因此,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持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工资溢出效率损失

    纳税信用评级制度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程名望谷阳韩雨萱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制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制度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调整企业雇佣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对于非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较高企业以及普通员工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纳税信用评级制度融资约束雇佣决策

    党和国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研究

    吴建雄黄琼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和国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是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的功能互补和有机结合,是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即党的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理论的制度成果.党和国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总体架构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党内监督主导机制以及纪检监察监督统筹机制来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涵盖党对监督体系中的各个监督要素的全面领导,是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党内监督主导机制是监督体系中各类监督的方向引领和重要示范.纪检监察统筹机制的功能是:跟进和落实党内监督、保障和接受人大监督、指导和衔接行政监督、衔接和加强司法监督、保障和支持民主监督、接受和引导群众监督及舆论监督、整合和协调审计财会统计监督力量,使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监督体系领导机制主导机制统筹机制贯通协调

    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周敏凯时晓建
    46-5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着重厘清政府、高校、社会三大主体的权责和相互权责关系,实现高教治理主体的多元形态、系统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有效合理的协同治理结构,落实依法治教方针.推进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需要正视面临的新问题,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大程度激发高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想环境条件.

    高等教育法治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构建要素论析

    原美林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是在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为确保司法解释的规范性与稳定性而构建的一种系统的方法理论,它关系到刑事诉讼法能否得到遵守.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构建要素可以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规范.这些要素中,司法解释理念决定司法解释的基本方向和思维方式;司法解释目标是司法解释活动的目的和追求的结果;司法解释原则是在司法解释理念的指导下具体操作的准则;司法解释程序是实现司法解释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法律论证是司法解释程序中确保司法解释严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这五大构建要素提高了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了刑事诉讼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构建要素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制度-文化的分析框架

    钟葳梁丽芝张运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又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创新手段.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技术、制度、文化始终与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三者沿着技术破局——制度调适——文化引领的承续关系引领乡村治理的现实走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重构了乡村治理的内容与形式,在制度体系、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积累了数字治理的现实基础;然而,监管缺位与情法两难、文化断层与认同淡化、硬件落后与软件互斥等制度、文化与技术层面的现实困境,弱化了数字乡村治理的法治、德治与自治环境,影响了数字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治理仍存在较大的张力.基于此,提出数字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双重保障,扎实乡村数字治理的法治保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认同,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文化环境;硬件接入与软件平台同步建设,夯实数字乡村治理的技术基础.

    数字乡村数字治理数字技术乡村文化

    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的价值逻辑与型塑路径

    单莹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呼唤乡村校长提升社区领导力.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的价值逻辑体现在引领乡贤促进发展、培养乡村人才、赓续乡土文化、提升在地化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同时,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又呈现领导效力弱化、身份认同淡化、文化优势虚化和服务意识退化等式微表征,亟需通过构建自我增能、对外赋能、外部支持的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发展模型,在搭建平台、加大投入、改革评价等保障基础上,为乡村校长提供增强公共意识、提高治理水平、提升统筹能力、培养乡村教师、储备未来人才、夯实乡村教育、引领乡村文化等型塑路径,提升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助力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乡村校长社区领导力

    规则下乡何以促进村庄自主性——基于浙东张村的田野调查

    李青郭梓焱刘春湘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村庄自主性是实现村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浙东张村田野调查,基于规则下乡赋予的自主空间,进一步促进了村庄自主性,服务村庄有效完成了国家治理任务和回应群众诉求.规则下乡促进村庄自主性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创新执行上级实质性工作、灵活应对上级形式化工作、精准实施内生实质性工作和简约开展内生形式化工作.规则下乡促进村庄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主要为:适度组织嵌入激活组织动员,推动村庄主动完成治理任务和回应群众诉求;灵活资源嵌入提升治理能力,赋予村庄有效增强治理能力和营造自主空间;科学考评嵌入推动政策执行,引导村庄科学配置治理资源和调试治理方式..

    规则下乡资源下乡乡村治理村庄自主性乡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