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问题到主义:青年毛泽东对杜威实验主义问题观的借鉴与超越

    李晖赵文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研究会章程》是研究青年毛泽东问题观的重要文本.青年毛泽东非常注重研究问题,以及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杜威提倡关于问题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青年毛泽东深受杜威的影响,关注问题;强调研究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重视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非常重视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尤其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青年毛泽东强调主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是对主义认识的差异以及社会思潮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与杜威分道扬镳,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青年毛泽东杜威问题研究会思想方法

    毛泽东谈话中的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探析

    李国亮唐正芒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话中就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析,主要包括:领导建设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革命军队;决策发展尖端武器,筹划领导三线建设;狠抓军事训练,聚力练兵备战;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继承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品读毛泽东这些谈话,不仅有利于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政治涵养、人格魅力、语言艺术,而且对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谈话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基于空间正义的分析

    何植民蒋护纹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正义是一种城乡空间发展及社会正义问题在空间上的投射,是对社会空间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中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遵循,可以通过相应的顶层设计与价值引领实现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从空间正义内涵及特性出发,正视乡村空间非正义现实,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对客观规律的充分尊重、空间权益的有效保障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空间正义需要,从宏观层面的空间制度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空间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微观层面的空间生产的均衡配置等三个层次,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空间分析维度,并阐述其在中国语境下的逻辑理路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同构性,为我国乡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参考.在空间正义视域下,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向在于:坚持群众需求的价值导向,树立空间生产为人民的正义观;构建完善的空间分配格局,发挥促进公平正义的最大效用;加快制度创新与改革,保障乡村地区居民的空间权益;尊重乡村差异性文化,打造正义性的多元空间文化.

    乡村空间正义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路向

    上下借力与中介调适:复杂治理场域中的社区居委会行动机制——基于湖南省Y社区的分析

    许源源陈安妮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在城市社区的复杂治理场域中,找准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各主体间关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通过对湖南省Y社区案例的深描,提炼社区居委会的行动机制:兼具"行政代理人"和"居民利益代表人"角色的社区居委会,运用上下借力策略突破双重角色困局;借助中介地位和信息资源优势,完成对多元主体的资源调适、价值调适和利益调适,最终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生产.研究的可能创新在于:关注了复杂治理场景下社区居委会的主体性回归,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平衡"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新思考框架,为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视野.

    社区居委会城市社区治理行动机制

    "党建引领"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必要性与机制

    刘曼格
    31-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关系到新时代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党建引领"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又具有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坚持和完善"党建引领"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和服务优先的基本理念构建党建引领下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的价值引领机制,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的全嵌入协同机制,社区志愿服务在场性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

    "党建引领"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必要性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何以留住农村劳动力?——基于新迁移经济学视角

    张磊王越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使用 2020 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从新迁移经济学视角考察农户加入合作社决策对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加入合作社后,家庭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降低 6.8%;机制分析表明,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和非农经营发展,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提高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从而弱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机;农户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劳动力在本县务工和跨省务工的概率,且只有家庭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才会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概率.研究深化了对农民合作社的微观效应认识,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村振兴农民合作社劳动力回流新迁移经济学

    政府债券与城投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基于289个城市面板数据

    肖琼琪毛珂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虽然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力度持续加强,但总量难以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因此如何优化债务结构,减少政府债务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选取 2014-2022 年中国289 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债券与城投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抑制效应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债务会产生资本挤占、错配、价格效应,进而抑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但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源于城投债,而地方政府债券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同时,可以通过降低城投债规模,缓解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制约.研究为我国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启示.

    地方政府债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资本配置效率创新能力

    空间差异视角下的无房流动人口购房困难

    柴康妮冯长春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购房困难是广大无房流动人口在城市安居的严峻阻力.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无房流动人口购房困难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购房困难的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辽东、山东半岛和两广地区,有购房困难的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陕甘宁蒙鄂等省.城市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了流动人口的购房困难,而发达的经济水平则缓解了购房困难.购房和租房负担的加重使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购房困难.农业户口、来自省内、有长居意愿、就业身份不稳定、无社保、租住私房或公租房、举家迁移的壮年已婚多子女流动人口更易有购房困难.根据流动人口所在城市住房成本的不同,上述因素的作用存在城市间差异,例如在较高房价城市,高学历和有社保均未能减弱无房流动人口的购房困难.研究对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激励住房市场需求有一定借鉴意义.

    流动人口购房困难保障性住房多层logistic模型

    公平与效率能否兼得?——中国城镇化模式与城乡发展差距

    文艺付经杨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公平,也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效率.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以人口集聚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化"为主,以及以人口分散于小城镇的"镇化"为主.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城化"和"镇化"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分区域来看,沿长江或沿海地区的"城化"不仅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更为高效;而在内陆地区,"镇化"虽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效率较低.

    公平效率城镇化模式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供给与相对贫困:基于就业创造效应的检验

    彭千芮杨芸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绝对贫困乘数法与中位收入比例法构建相对贫困衡量方式,匹配地级市层面的统计数据与CHFS2019 数据,识别和测度中国各地区的相对贫困程度,实证检验金融供给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采用何种相对贫困衡量方式,金融供给均能显著抑制相对贫困.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非农家庭及生活在东部和大城市的家庭,金融供给的缓解效应更为显著.通过引入HHI和CR3 指数,以及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金融供给通过就业创造效应缓解相对贫困.研究结论可为规范和引导金融供给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参考.

    相对贫困金融供给就业创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