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I视频的兴起:Sora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

    胡泳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型的文本转视频系统,Sora为视频业带来全新冲击,可能为新的视频内容平台提供动力,而把我们带入一个人工合成内容、人类生成内容以及两者混合的世界.在此过程中,视频作为媒介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需要采取平衡的方法,考虑技术、社会和伦理维度,才能确保AI视频技术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式平台Sora视频媒介

    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

    喻国明滕文强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节点,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维线性发展阶段、二维通用涌现阶段、三维体验泛化阶段.一定程度上来说,Sora的出现是媒介演进脉络下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宣告了 AGI技术路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进程正在加快.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社会需要快速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做出相应的适配与调整.本文从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媒介新属性出发,将传播革命视为时代变革的最根本驱动力,通过厘清媒介价值向度的迭代来理解和研判Sora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变革,以期深刻把握媒介连接力的运作路径,通过"连接-场域"的二维分析框架深刻把握智能世界社会边界的全方位重塑.

    媒介演进SoraAGI边界重塑价值升维连接力

    迈入"融合性真实":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

    史安斌郑恩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理论取向和实践路径入手,探讨了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的重塑功能,归纳出其所呈现的"融合性真实"特征,及其带来的在线"叙事新闻学"的"时空临场"、心智上传的"去介质化"、"巨型拟态"以及"数字共情"的新业态.这也成为跨越"数字巴别塔"、构建"全球南方"数字社群的转文化传播新契机.

    Sora文生视频技术跨文化传播全球南方融合性真实去介质化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

    张梦晗陈泽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世界模拟器"的出现标志着信息环境又一次革命性重构.基于Transformer和Diffusion模型的Sora,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人/社会与智能生成模型的广泛交互.全民生成的"文生视频"在生成量级、检测难度等方面都远超深度伪造,并显现出了其作为深度伪造的"迭代泛用版本"对媒介真实的潜在破坏性.以"亿参数"为数据学习单位的Sora带来了把关关系的异化.媒体、平台与公众按照既有把关关系展开的把关活动,非但无法帮助公众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和保障信息秩序化,反而会加剧信息系统的失序状况.技术环境的变化召唤着把关理论的适时调试与推进.在此背景下,把关应首先被理解为以新闻真实帮助公众与现实社会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过程.把关理论能否脱离作为"行动"的隐喻,而向社会机能的本体意义回归,直接关系到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把关理论Sora生成式AI媒介真实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

    曾祥敏杨丽萍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中国故事"之名的国际传播蔚然成风,产品内容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如何建构?以此为核心问题,借助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首先辨析叙事、故事、话语和新闻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析中国故事应具备"微观内涵"与"宏观象征"的双重价值,新闻媒体应具有"讲述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其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中国故事"研究和表述呈现出向政治领域的话语转场和新闻媒体的主体转向.由此,本文基于2020年以来国际传播获奖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中国故事"的四种媒介叙事类型:发展、发声、发扬和发现.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强内宣、弱转化,重讲述、轻传播,先产品、后界定等问题.最后,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力"创新路径,包括锻造曲折婉转的情节,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平行视点呈现人物境遇,提升故事的感染力;用数据支撑硬核选题,增强故事的说服力;打造话题与情绪的共同体,增强故事的表现力;通过递进和深度叙事,增强故事的引导力.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叙事学媒体融合话语

    AI"复生":一种数字生命的生成、可能及其文化逻辑

    刘永昶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AI"复生"因人类巨大的心理渴求和愈来愈迅猛的技术迭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界面中有着或隐或现的表达.一部媒介发展史体现着人类与时间抗衡的木乃伊情结,所有媒介其实都是不同层阶的、或微观或宏观的人类"生命"载体.生命必须转化为数据,数据可以重建生命,概言之,放到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中,AI"复生"其实是人类从数字化生存中逐步推演探寻出的数字化生命可能.一面是需求逻辑,一面是生产逻辑,需求者和技术"灵媒"产生了商品交易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运行的基本逻辑."哪里有危险,哪里也就生救渡",AI"复生"创造了"生机",也因此会带来危机.终归技术是冰冷的,然而人心赋予它体温.

    人工智能数字生命"复生"文化逻辑

    从"智人"到"数字人":数字生命的概念嬗变与表征形态

    曾一果昂振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AI技术、元宇宙的迅速发展让"数字生命"议题在不同场合被广泛讨论,并带来多个相关的含混概念.因此,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亟需厘清数字生命议题相关概念的理论渊源与问题域.从技术实践角度来说,数字生命主要包含了人工智能程序、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等三类技术实践,这三类技术实践在形式上一脉相承,但分别指向不同的"生命想象"——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生命体、保留肉身并以意识形式存在于元宇宙中的赛博人和记忆上传后重新组成的意识永生.而数字死亡和数字生命政治研究对数字生命的异化现象给予了批判性的社会和人文反思.

    数字生命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数字死亡数字生命政治

    选择"爱":技术、数字生命与人性的未来

    翟业军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植于人类求生意志的技术让人类存续下去并帮助人类对抗死亡.同时,技术,这一于人类而言并不切身的事物存在着反噬人类的威胁.回顾技术发展史,技术和人的关系经历了技术在人类自身之外、在自身之中到技术创造出数字生命的过程.数字生命是技术将人性净化到极度强悍、完美的产物,但它却可能带来"恶"与"毒".面对数字系统越来越深重的威胁,人性的物质性和事件性成为牵制和对抗它的利器.所谓物质性,指人性的阴影和不可省略的生命过程.数字生命是技术对人性净化到极致、毫无杂质的无菌状态,而物质性则可以解除人性的无菌状态,让其回归本真.所谓事件性,即人性本身的开创性.透明、正确的数字只会综合判断,不会开创未来、生成全新的关系.而人类凭借其所特有的决断力,能从不完全知的状态开创一个新世界.

    技术数字生命人性

    "以文化的名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华夏传播研究——访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

    吴予敏杨宇轲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及中国传播研究者知识身份确立和价值旨归彰显了传播研究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学术关怀,构成了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是对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的学术访谈.吴教授结合个人学术研究的体会,从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建立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路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强调了"以传播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结合,强调要立足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在总结中国传播智慧的基础上凝练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概念.

    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华夏传播研究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明帝国晚期驿递系统的传播失灵及其政治效应——一个传播社会史的考察视角

    辛泽西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驿站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媒介及传播系统,关联着帝国的信息网络,在帝国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驿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行政通道,承担着军情与政令的传递任务,是国家行政的基础设施,驿站的兴衰关系到政权的兴衰.明朝早期,驿政清明,军情政令传递畅通;但到了后期则弊端丛生,出现严重的"传播失灵",最终带来恶性后果.本文拟借助哈罗德·伊尼斯的理论,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明代驿站的兴衰与政权变迁予以分析和讨论.

    驿站明帝国传播失灵帝国悖论传播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