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Journal Study and Practi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与哲学底蕴

    文红玉顾巧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民至上是其唯物史观品格,实践第一是其认识论源泉,守正创新是其辩证法思维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丰富而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化用了中国哲学"体用之辩"的精髓要义,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国哲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思维智慧,胸怀天下生动诠释了中国哲学的天下观和交往理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内容哲学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意义

    贾丽民宋叶恒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中国智慧、富有世界意义.在理论创新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盛世修文"、人民创造、精神独立自主的中国智慧引领了文化发展方向;在实践拓新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文化建设制度体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智慧树立了文化建设典范;在价值彰显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文化主体性、锚定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体系,描绘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发展的蓝图.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智慧世界意义

    从通用计算到偶然计算:理解算法的历史性与生成性

    于成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概念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关于算法生成性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16至18世纪的算法概念主要指符号方法,它被视为获得确定性知识的触发器.基于符号方法的通用符号计划,试图用符号的推理演绎解决各领域的争端.在19世纪形式与意义分离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经典算法概念,重在预先决定的形式规则.晚近的交互范式和偶然计算论则认为预先规则化并不意味着预先决定,计算过程具有不可预测的偶然性、生成性乃至创造性.不可预测并不是对思想的阻断,而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模式.在数字技术愈发构成全球性控制论系统的今天,算法应当帮助使用者向系统外敞开,而非使人失去质询并跳出系统的能力.

    算法计算机器学习生成偶然

    基于客观理性的算法法益构造及刑法保护

    赵龙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的客观理性属于算法的技术特征,指向的是算法计算的客观性.在算法犯罪场景下,算法理性围绕算法法益及其规范保护展开.算法法益的构造以算法安全、算法公正为核心,具有双重法益形态.逻辑上,算法安全法益的理性构造与算法公正法益的逻辑创新,符合算法理性的认识论要求,亦反映了理性算法的价值论评价.基于理性主义立场,通过对财产犯罪典型范式的规范性解释,类型化界定行为论上形式可罚性与结果论上实质可罚性的基本标准,可彰显算法法益理论的可解释性、可实践性以及犯罪论上行为的可责难性,以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推进刑法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技术理性算法犯罪算法法益算法安全算法公正

    乡村治理中的情境博弈、策略选择与利益协调——基于鄂西L县政府贫困治理的案例分析

    陈波鲁明媚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治理中,话语情境的政策逆变、关系情境的利益寻租和常人情境的权宜取向往往导致地方政府的行动困境.困境的化解有赖于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包括向上回应与制度创新的政策变通策略、资源配优与治权引导的利益共谋策略和柔性运作与程序规范的行为约束策略等.这一治理方式揭示了乡村社会中地方政府与各利益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地方政府需要以"合法化"的话语规则、"合理化"的道义关系和"合情化"的常人理性来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中的"治理有效"和"善治"目的.

    乡村治理情境化博弈策略性选择利益治理

    生活契合性:乡村生活治理效能的生成逻辑——基于上海市H村房屋流转治理的考察

    李峰韩冰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治理效能是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聚焦点,然而它在强调项目的社会嵌入性时却伴有"均质化社会"的想象,忽视了生活和个体的异质性与流变性.以生活契合性为解释视角,基于上海市H村房屋流转治理的个案,可以具体从即时性的项目服务与生活诉求契合度,历时性的项目周期与生活周期契合度两个方面讨论生活治理效能的生成逻辑.由于生活与制度的张力内生了治理之于生活契合的程度不一,治理实践呈现出自然契合、调适性契合及难以契合三种结果.乡村治理需要获悉民众对项目感知的"完整叙事",以正式和非正式方式调适生活与项目间的契合性,提升生活治理效能.

    生活治理日常生活生活契合性关系治理

    找回"公民的激情":公众参与的理性后果与情感转向

    贾双跃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社会成员仅以个体理性的思维介入公共事务,公众参与也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公众参与的理性后果主要包括事前参与的失语和失序,事中参与的形式化和破坏性,事后参与的消极化和短期性.作为一种强调"公民性"的道德情感,公民的激情能够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维护公众参与的基本秩序,对超越个体理性的后果、升华个体理性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在公众参与中激活公民的激情,需要在三个方面创造相关条件,包括结构性条件、情境性条件和认知性条件.

    公众参与个体理性公民的激情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公平的法治保障

    林家睿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教育数字化既是促使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对教育公平提出了全新挑战.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与受教育权给付义务功能的结构高度契合,对应着公民的原始给付请求权和派生给付请求权.其中,原始给付请求权维度构成教育公平的基础,要求国家提供底线性的教育给付;而派生给付请求权与一般平等权联系紧密,要求国家公平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

    教育数字化教育公平给付义务功能平等权

    如何让要素在城乡间双向"动起来"?——基于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的历史经验

    孙圣民李灏桢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关系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保障要素在城乡间的互相流通又是建设和谐城乡关系、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城乡间流通的要素以人才、资金、商品为主要内容.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事实表明,科举取士、儒家文化分别是人才流通的制度支撑和主观动机,土地是资金流通的价值支撑,产业地位则是商品平等交换的坚实基础.基于此,从优化理念、完善制度、培育文化、打造产业等方面着手,更好地保障人、财、物等因素在城乡间双向"动起来",从而维系和谐的城乡关系.

    城乡要素流动人才制度文化培育特色产业

    共同富裕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财税制度优化路径

    梁季陈少波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对现代财税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税制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生活质量、积累人力资本,达到优化和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重要作用,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及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探索构建负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监管;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下沉力度,加强财政支出在住房保障、技能培训、教育方面的倾斜;提升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中等收入群体财税制度个人所得税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