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Journal Study and Practi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时代以斗争精神增进党的团结统一

    徐玉生卢崎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大党独有的难题之一.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斗争精神增进党的团结统一,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与团结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结论.党的团结统一是发扬斗争精神的目标导向和价值旨趣,发扬斗争精神是增进党团结统一的动力保障和实践进路.新时代,要以坚持敢于斗争的理论武装推进实现党团结统一的行动自觉,以发扬斗争精神的政治担当消解影响党团结统一的离心倾向,以开展正确斗争的纪法边界防范破坏党团结统一的错误斗争,以提升善于斗争的本领艺术优化保障党团结统一的政治生态.

    党的团结统一斗争精神敢于斗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逻辑理路和时代价值

    戴汶奇李芳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题眼".在核心要义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统一,本质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在逻辑理路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根""魂"为本、多元并包的理论逻辑,锚定方向、担负使命的实践逻辑;在时代价值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伟力,激活了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动力,展示了 21世纪世界文明的倡导效力,从而推动探索并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主体性

    竞争、生产力与"机器换人"——智能时代人的本质和自我认同

    程萌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人工智能以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甚至超越为目标,它首先促进了生产智能化,并用智能生产力拓宽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路径.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大量涌现又使人机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其结果便是不但剧烈冲击着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带来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且展现了机器控制人类的趋势,使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立场,"新卢德分子"轻率地拒斥所有智能技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将对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转变为共产主义应用,构建新型的人机共生关系,进而在技术进步中整体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机器换人"生产力人工智能人的本质

    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与基层网格化治理效能提升——基于桂东P区的调研分析

    张国磊刘俊茹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制度供给的情境下,通过何种方式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既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实践界探讨的热点.基于"情境-过程-结果"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的个案分析发现:该区依托"智护P区"数字平台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在基层网格化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也推动制度供给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基层网格化治理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配套、再到基层触底实践的衔接,在数字赋能下,推动了基层网格化治理的技术突破、产业革新与服务升级的优化,由此形成了以党建引领的制度供给和以数字赋能的技术支持,协同推进治理方式的创新,进而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效能,实现基层善治.

    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网格化治理基层治理

    "枫桥经验"中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与生活实践

    贾琛萧放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逻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同时通过"国家制度的民俗化实践",创造性地保留着民间治理传统对现代治理过程的参与."枫桥之制"与"枫桥之治"的循环校正、叠加渐进是"枫桥经验"的运作动力,它们共同整合着充满褶皱的日常生活与法典化的制度规则,实现着国家制度与民俗生活的双向建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民俗传统生活实践

    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中的"转译":实践逻辑、影响因素及实现进路——基于农业农村部评选的16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高红占蔚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本质上是协调乡村公共服务多元行动者通过"转译"机制采取合作行动,构建行动者网络的过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角度来看,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本质是以党政主体为核心,吸纳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制度性资源、情境性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遵循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的实践逻辑,实现行动者价值共识的达成、联结机制的建构以及参与秩序的规范.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提炼出结构赋能型、主体互嵌型与情境驱动型三类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为更好地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应在党建引领的核心驱动下,着力于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多元主体的有机联结以及激发情境性资源的能动作用.

    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理论

    授权改革试点明确性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秦小建苏琳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授权改革试点作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授权类型,理应遵循授权明确性原则.目前,存在照搬一般明确性原则的误区,忽视了授权改革试点作为一项独特授权的特殊性.授权改革试点所遵循的明确性原则,须在授权目的、授权内容、授权范围三要素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独特性进一步展开.授权改革试点包括授权暂时调整法律适用和授权试点工作两种类型,二者应对授权目的、对象、期限、地域和请示报告义务进行细化规定.授权范围的明确程度应根据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前者应明确调整的具体法律条款和调整内容,后者应以授权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作出宽严相济的授权范围规定,以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内在矛盾.

    授权改革试点授权明确性原则法治与改革关系

    透析乡村直播助农体系建设中的共生逻辑与路径——基于华中J县H村的田野调查

    刘娜金一凡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正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然而让直播嵌入乡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如何让直播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时代命题.通过进入华中J县H村,研究发现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在直播助农中重要的在地作用:通过将政府、村民、资本与技术连接,从纵向引导乡村内部行动主体从自发到自为再到共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从横向推动直播助农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直播助农的关键在于村庄内部的联结与共生,在于对村民的本体重视,其长远的发展目标是乡村治理的数字转型,促进乡村各要素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

    直播助农乡村振兴共生理论乡村干部内生发展

    空间面向视域下的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

    林珊珊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打破了单一地方立法的空间范围,旨在实现法治在流域空间的拓展.在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要求下,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应以不突破现有立法体制为前提,以整体利益原则、利益协调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为遵循,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协同治理,优化全区域整体利益关系的功能价值.为完善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体制机制,应明确地方政府的协同立法主体资格,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备案审查机制,从而提升协同立法的效率与效果.

    长江经济带空间面向区域协同立法

    共同富裕目标下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识别分解与特征分析——基于弱相对贫困线方法

    杨丹朱珠刘生龙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对贫困消除以后,精准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结合绝对贫困人口和弱相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转换过程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构建"增长-分配-识别-帮扶"四成分分解框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国易返贫致贫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变动原因.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弱相对贫困线逐年攀升,易返贫致贫人口占比由2011年的14.89%上升到2019年的19.94%;其中,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占比较城市更大、上升速度也更快.在省际差异化弱相对贫困标准下,广东、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由于更高的生活成本及就业压力也会触发返贫致贫现象.易返贫致贫人口变动分解结果显示,除识别成分外,"增长-分配-帮扶"均可降低易返贫致贫人口占比,且帮扶的贡献仅次于增长成分.易返贫致贫人口呈现身体健康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无住房保障、家庭非农就业率低等特征,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应将绝对贫困线与弱相对贫困线相结合来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内生发展与外源扶持相结合来缓解易返贫致贫人口占比,从而防止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弱相对贫困易返贫致贫人口包容性增长政策帮扶成分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