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族古典文学与藏传因明学在高等院校教学实践的奠基者——访著名藏学家祁顺来先生

    才项卓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顺来先生是青海民族大学终身教授、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藏传因明学和藏族古典文学.先后出版《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藏传因明概论》《藏传因明学通论》《藏传因明思想发展史》等6部专著,填补了全国民族院校无藏族古典文学、因明学教材的空白,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发表《关于藏族文学史方面的几个问题》《藏传因明推论式与形式逻辑"三段论"》《试谈量学<心明论>中的因明成分》等40余篇学术论文,为藏族古典文学和藏传因明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文章结合祁顺来先生的学术历程和主要研究成果,对藏族古典文学作品的编纂整理,在高等院校开展藏传因明学的教学与研究历程进行了学术专访.

    祁顺来藏族古典文学藏传因明学民族院校

    清代藏文档案《盲人导语》中"(拉萨)至芒康路线记录"翻译与解读

    巴桑旺堆索朗卓嘎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最高行政机构噶厦秘书诺囊·旺堆次仁编写了"(拉萨)至芒康路线记录"一文.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清代藏文档案,是西藏地方政府从拉萨至芒康路线上所设驿站的名录.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了平定西藏,驱逐、进剿侵扰、占据西藏的蒙古准噶尔军队,清廷派遣定西大将军噶尔弼率领清军从成都出发,经西藏芒康,沿着察雅、昌都、类乌齐、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墨竹工卡、德庆等地进军拉萨.噶尔弼一面进军,一面在交通要道设置驿道,逐渐形成了连接西藏地方与中原的一条新的重要通道即清代川藏道.川藏道上驿站,即程站在清代重要文献《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图考·西藏图略》两部书中有详细考证,但长期以来未曾发现相应的清代藏文档案记载,一直成为学者和研究者的一件极大憾事.文章披露的这一藏文档案,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治藏方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诺囊旺堆次仁川藏道驿站驻藏大臣噶伦

    10-13世纪南亚与中国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阿贵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宗教文化交流常在各地区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0-13世纪,南亚与中国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南亚与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宗教学、艺术史、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文章讨论此时期南亚与西藏间的佛教传播、翻译活动、学术与人才交流、建筑风格和绘画艺术影响,以及宗教仪式和实践特点,不仅客观展现南亚与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史,更深刻揭示交流对西藏社会、宗教和艺术的广泛影响力.史上形成的优良交流传统与结下的友好善缘,为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南亚大通道"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

    南亚西藏佛教文化交流

    西藏尼侨考

    次旦顿珠嘎玛格列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绕开现有研究以"商人"作为标签来研究西藏尼泊尔人群体的分析框架,亦不以离散人群(diaspora)作为研究的概念范畴,而是以中国本土长期发展的"侨民"概念来界定与探析流动或世居在西藏的尼泊尔人群体.从时间维度,划分三个主要历史时段对西藏尼侨的变迁历程作梳理;从社会空间维度,概述西藏尼侨三处宗教场所及基本情况.认为,西藏尼侨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地同当地社会进行交往互动,在政治上扮演使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文化上扮演桥梁与传播者角色,在经济上扮演纽带与驱动者角色,从而与侨居地社会维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良好群际关系.

    尼泊尔尼侨西藏尼侨变迁发展

    吐蕃墓室上的木杆考

    尕藏扎西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书》等信史所载吐蕃墓颠竖立木杆之习俗,在敦煌古藏文写卷中可以找到可互证的记载,故可推断此俗确为吐蕃葬仪之一重要部分.廓清这一墓上建筑之象征意义,不仅对于研究吐蕃时期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且对研判吐蕃时期的宗教形态具有重要价值.惟有将此俗置于彼时的宗教形态和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敦煌古藏文写卷P.T.1134恰好为破解此问题提供了关键线索,其中所载之"八方墓场建于苍穹、四方墓室建于大地"之陵墓空间结构,正是冢颠竖立四根木杆、其端饰以"屋檐"之寓意所在.即,大地上所建之四方墓室(可见的、实有的)和苍穹中所建之八方墓场(虚拟的、不可见的)是相对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天地合盖、融为一体、上下立体贯通的陵墓空间.这种陵墓结构设计与苯教杜尔仪式中超度灵魂上天界之观念及十三层宇宙观存在紧密关联,可谓苯教灵魂观和宇宙观的某种隐喻或外显形式.

    吐蕃墓室木杆苯教宇宙观

    西藏阿里地区赤日错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胡越童艳赤列次仁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0月,四川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相关人员在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的科学考察中,在赤日错盐湖西南岸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及工具等.原料均为黑灰色硅质岩,打片及修理方法采用硬锤直接锤击法.打制技术简单,剥片序列较短,以单向剥片为主,未见预制及其他复杂技术.工具修理以简单边缘加工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及锯齿刃器;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型工具,如手镐及两面器.赤日错地点石器的特点与青藏高原多数史前石器遗存点不同,未发现晚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以及莫斯特风格的工具.整体上接近东亚常见的石核-石片工业体系.根据初步观察,赤日错石器遗存在西藏西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加强该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将有望揭示更多关于青藏高原古人类适应模式的新证据.

    西藏阿里地区史前石器古人类赤日错

    柄鼓与扁铃:象雄文明与滇川藏交角区域热巴(勒巴)舞关系考辨

    木仕华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巴舞流传于西藏及滇川甘青涉藏地区,是现今藏地经典的舞蹈类型之一.伴随着藏文化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逐步传到滇川藏交角区域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中,历久弥新,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传播中出现了诸多地域类型和民族流派.以往的研究都认为热巴舞的产生发展与藏传佛教噶举派有关,把热巴舞的缘起归结于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视其为开山创派者.综合考察热巴舞中的仪式、服饰、乐器道具、唱词、传播范围及发展轨迹等要素,热巴舞的产生发展与象雄文明及苯教信仰的关系密不可分,历经佛苯间势力消长,佛教取代了苯教信仰,热巴舞等诸多西藏本土文化被视为佛教的伴生物.本着追本溯源、揭示历史原貌的初心,对热巴舞的缘起、发展及其与佛苯文化、纳藏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讨论,以突显象雄文明在西藏文明史上的根基性地位.

    滇川藏交角区域热巴(勒巴)舞蹈象雄文明苯教信仰

    论"朵迪"歌舞艺术的定义、历史起源、类别与文化特性

    郭舟玲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朵迪"歌舞流传于白龙江流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和舟曲县,是甘南藏族重要的歌舞艺术形式."朵迪"歌舞历史久远,形式独特且多样,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区域文化特性.文章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并以作者自小生活于该文化区域,从小耳染目濡"朵迪"歌舞艺术的局内人身份及长期对该歌舞艺术的关注,突破以往"朵迪"歌舞艺术研究局限于某地某村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多以艺术形态研究为主的现状,拓宽视域、思路,从"朵迪"歌舞艺术的概念定义、称谓、历史起源、类别以及它的信仰内涵与文化属性等层面,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和阐释,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朵迪"歌舞起源类别文化特征

    清代西藏洛扎地区筹边问题初探

    旦增遵珠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清代西藏洛扎地区筹边问题的讨论是清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其枝蔓众多,关系复杂.17世纪中后期,清初地方政府扶持宁玛派、格鲁派的改宗建寺活动,建立了全新的治理结构.18世纪初,颇罗鼐郡王给予宁玛派大力支持,刚定喇嘛力促中国西藏与布鲁克巴确立藩属关系,不断加强宁玛派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18世纪中后期,随着清廷废除郡王掌权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直接控制,促进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19世纪初,灾害文书中的制度记述反映了清代西藏地方治理的动态变化,显示出清廷在面对边地治理的复杂性时逐步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系.

    清代西藏地方档案边疆治理

    唐蕃和亲礼仪考论

    宋荻于素香蒋至群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民族融合的核心譬喻之一.唐代公主降嫁礼中的"册公主"与"公主受册"二礼将公主婚礼纳入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礼仪体系.由于皇家婚礼的特殊政治文化属性,《大唐开元礼》所载之"公主降嫁礼"仪注与公主降嫁礼的实际仪程有所差别.文成、金城二公主和亲身份合于礼制,和亲礼仪节目完备,和亲过程中李唐与悉补野氏的"隆礼"之举是唐蕃双方为亲和一家而双向奔赴的姿态呈现.唐蕃和亲仪式话语的整体运作方式,是以儒礼文化为底色、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中华传统礼制文化生成路径的经典提喻.

    唐蕃和亲公主降嫁礼礼仪叙事文化传播文化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