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藏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访著名藏医药专家嘎务教授

    塔巴江才次旦南卓米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嘎务教授是西藏自治区知名藏医药专家、西藏藏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在藏医药学领域特别是藏药炮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常年耕耘藏药基原的考证与研究,其研究成果《藏药晶镜本草》一书获评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优秀论著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进步二等奖.文章结合他在藏药"水银洗炼法"、藏药基原考证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学术影响,就其学术观点、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专访.

    水银洗炼法《藏药晶镜本草》藏药基原嘎务藏医学

    唐蕃交往交流交融遗存碑刻研究

    次旦扎西罗勇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二是位于布达拉宫广场的"恩兰·达扎路恭碑",记载了 763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马重英)率军攻占长安的历史,是唐蕃中期交流交锋的见证.三是位于昌都察雅的仁达摩崖石刻,刻于804年,记载了参与制作佛像的藏汉工匠姓名,是唐蕃中晚期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四是位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刻于823年,是唐蕃交融"社稷如一"的见证.从这几通碑刻的历史背景,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

    唐蕃关系民族交融碑刻

    吐蕃时期拉萨河谷宗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夏格旺堆白玛次旦
    19-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拉萨河谷内分布的吐蕃时期宗教建筑遗址、石窟寺、摩崖造像、碑刻等实物证据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不仅对河谷内各类遗存的特性进行了简述,而且初步梳理了遗存空间分布与拉萨河谷内聚落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证据的视角,展示了吐蕃时期拉萨河谷重要建筑物与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力空间之间存在的重建过程,以及"拉萨城"的粗线条发展历程.

    吐蕃时期拉萨河谷宗教遗址考古发现

    三星堆出土文物蕴意解读——以唐卡画中的护法神鹰狼合体形象与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神坛的神兽底座为例

    益卓同美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同时,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西南多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民间手抄文献.文章以上述相关文物与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唐卡画中的护法神鹰狼合体形象与三星堆青铜神坛神兽底座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物、文献、民俗资料进行互识、互证、互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各兄弟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3000多年以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史料依据.

    三星堆护法神鹰狼合体青铜神坛神兽底座交往交流交融学理支撑

    "绮心儿"正名

    万么项杰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吐蕃时期,西藏本土曾涌现出了众多名为"绮心儿"的历史人物.在藏文和汉文史料里,其作为名字的前缀屡屡出现,汉文存在"绮心儿""乞心儿""骑心儿"以及"起律心儿"等多种不同的写法.由于"绮心儿"在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成就斐然,故而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瞩目.迄今,已有众多前辈专门探究了"绮心儿"的姓氏、生平与事迹,为深入研究"绮心儿"筑牢了良好根基.文章依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以及其他藏、汉文献中的相关记录,针对"绮心儿"一词的基本内涵,其在称谓里的作用和变化等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助推学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讨.

    绮心儿吐蕃时期爵位

    《吐蕃大事纪年》中的"btsan mo"称号考

    旦知吉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古藏文文献P.T.1288、IOL TibJ 750、B.M.Or8212(187)中,关于姻亲女性称谓词存在四类不同词汇,分别是"()""()""()""()".文章基于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中的实例,对四种称谓词进行了统计与分类.重点从吐蕃政治语言"()"(赞蒙)的属性与概念着手,从语文学角度分析了《吐蕃大事纪年》载及8位具"()"头衔者的身份用法,归纳"()"称谓的语用和实际意涵.通过综合分析,文章初步认为《纪年》所载"()"是指吐蕃政治联姻中具特殊政治贡献的王室女性,即吐蕃外嫁公主和赞普所娶外域公主之尊称.该称号的使用时间跨度为吐蕃政权建立初期至鼎盛前夕,反映了其与吐蕃政治联姻之间的紧密关系.

    《吐蕃大事纪年》吐蕃姻亲称谓"()""()"

    从额伦特兵败看雍正朝中央政府对昆仑山南路管控策略的调整

    彭蔹淇马天祥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进程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额伦特兵败事件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该事件并未改变康熙朝大兵进剿的既定策略,但在事实上已经为雍正朝对昆仑山南路地区及时调整管控策略埋下伏笔,进而逐步实现了从大军进剿到重点驻防的根本转变,从而为中央政府的全面布控直至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奠定了坚实基础.

    额伦特兵败雍正朝中央政府昆仑山南路管控策略

    原西藏地方政府时期中国门隅地区税收体系初探

    马睿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东南的门隅地区是中国的神圣国土,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在门隅地区派官设治,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作为当地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的时间里,门隅地区赋税的征收和运输在达旺寺和错那宗的监管下长期有效开展.这有力证明了门隅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国西藏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隅地区达旺寺错那宗税收

    论藏传因明的理论价值及其理性工具作用

    贡保扎西帮高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明起源于古代印度,但随佛教的传播传入我国西藏地区以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彻底融入藏族传统文化,完全实现了中国西藏化的改造,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明作为佛教哲学和逻辑方法的学问,其本身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具性作用,成为论证其宗派思想和教理见解的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藏传因明形成以后,其思想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其理性工具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应用,成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理性工具,有效提升了藏民族的思维辨证能力,并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以藏传因明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以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方法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其思想内容和理论方法,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和方法意义,以促进藏族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并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服务.

    藏传因明基本原理理论价值工具作用

    宗喀巴究竟中观见的形成过程——以宗喀巴写给仁达瓦等的三封信件为中心

    拉毛卓玛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毕生的学佛生涯中,不仅创作了大量不朽的巨著,还以书信体裁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佛教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书信文献,成为了解他思想、人生和社会交往的珍贵历史文献.在研究宗喀巴思想或相关历史的过程中会发现:书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是研究宗喀巴的新史料.加之书信体裁、内容有自身的独到性,其内容更能直观反映宗喀巴佛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可较为清晰地呈现宗喀巴佛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据此,文章通过分析宗喀巴致喇嘛邬玛巴、仁达瓦·雄努洛追和察柯·昂旺扎巴的书信内容与成文年代,探讨宗喀巴究竟中观见的形成.

    宗喀巴中观书信喇嘛邬玛巴仁达瓦察柯·昂旺扎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