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芝加哥结构人类学的夏尔巴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梳理

    陈波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0年代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出象征—结构人类学和历史—结构人类学等,其中的一脉研究喜马拉雅南坡的夏尔巴人,主要是担纲者鲍罗帛和敖谢丽等人,分别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及萨林斯的历史结构理论出发对夏尔巴社会进行象征—结构分析,提出夏尔巴理想社会—文化范型和对该范型的中时段历史—结构转型的解释.

    芝加哥结构人类学派夏尔巴精神分析象征—结构历史—结构

    藏历时间度量单位折射出的文化观

    拉毛吉周利群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藏历"息""太阴日""劫"三个时间单位和相应的生命周期,讨论东方共享的文化观.对比分析"息"与"漏刻""漏分"的时间结构,认为藏历的时间划分不仅源自印度天文学概念,且与巴比伦天文概念、时间结构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共享性.从小周期到大周期的时间结构,呈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底层性.宇宙是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存在,大宇宙与小宇宙存在生命体征的高度契合性.在大小宇宙相似性观念之下,呈现出明显的上与下、天与人、白天与黑夜、太阳日与太阴日、白分与黑分、前分与后分等二元对立统一的结构特征.印度"时"的数值、藏历时轮历中各种非人的生命周期,实则是上元积年在天文学层面或意义层面的表征,是历法周期的隐喻性再现.

    藏历时间结构时间单位文化观

    汉藏古典诗学"味"论之比较——以《诗品》与《诗镜》为例

    旺珍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藏民族在其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提出了"味"论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联系与区别.文章从钟嵘的《诗品》和藏族诗学文本《诗镜》对比分析入手,试图找寻汉藏古典诗学"味"论的共通内涵和审美差异,以追求汉藏文论整体互补的可能性,反映中华文论丰富多元的真实风貌,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做出有益尝试.

    《诗品》《诗镜》"味"论汉藏比较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丁玲辉蔡秀清殷生宝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西藏古代体育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传承发展

    近现代涉藏游记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周晓艳韩连启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藏游记是近现代游记文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方面,大量涉藏游记作品体现了近现代复杂的边疆民族关系,记录了作者的入藏经历,也保存了大量边地的民歌谚语、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料,内容丰富驳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类学社会学价值;另一方面涉藏游记作品体现了一种边缘化的文学生活,游记作者以纪实的笔触记录自己进入藏文化场域的所见所闻,也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存在为我们全面关照现代文学现场提供了一种特殊视角.文章从文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近现代涉藏游记这一文学现象的发生背景、类型特征、作者群体、文学价值等进行整体梳理,并评述其总体特征和价值.

    涉藏游记叙述主体边疆考察文学价值近现代

    族际交往互动视域下的民国涉藏文物展陈研究

    李沛容谌海霞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的涉藏文物展陈因性质、时长的差异,可以分为涉藏文物特展、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或博物馆中的涉藏文物展陈三种类型.涉藏文物特展与综合性边疆文物展陈通常采用短期的临展方式.博物馆涉藏文物展陈则以常设型为主.在边疆危机、开发边疆的历史背景下,上述展陈均以促进族际间的交往互动为旨趣.研究发现受现代博物馆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影响,涉藏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同样也离不开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参与互动,才能有效地向参观者传达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族际交往互动涉藏文物展陈

    略论新中国时期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王川马正辉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城市不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城市随着社会变革经历了初期的调整适应后,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并向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现代城市迈进.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城市发挥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和支撑点作用,成为西南边疆安全稳定的"压舱石".这其中所蕴含的发展逻辑,是国家治理边疆,经营民族地区的宝贵实践经验,而制度性安排、机制构建是西藏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逻辑.西藏城市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新时代高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时期西藏城市特征机制

    民国考察游记所见拉卜楞的地形气候与民生经济

    柳德军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拉卜楞寺而闻名的夏河县,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及宗教文化,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民国时期一大批考察家亲赴该地,试图从多个方面考察这片神秘的土地.文章利用民国考察家留下的珍贵的游记文本,兼以甘肃省档案馆馆藏之档案资料,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拉卜楞的地形气候及民生经济.在考察家眼中,拉卜楞地高天寒,耕地狭小,农业萧条,畜牧繁荣,辽阔的草地是该地藏族生活的家园.这里没有繁琐的礼仪,没有严苛的礼教,他们的生活自由而单纯.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充满着艰辛,然相较于民国时期的内地乡村,这里的生活却显得静谧而安宁.民国时期拉卜楞繁荣的商业贸易,不仅为该地居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亦为该地的经济生活平添了另一种风情.

    民国考察家拉卜楞地形气候民生经济

    藏学学术史视域下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述论

    增宝当周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文传记文学因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特性与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近百年汉藏文学翻译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选材方向,备受译者青睐,产生众多翻译著作.文章试图在藏学学术史视域下梳理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的发展脉络与主要译本,以此全面呈现该领域的翻译成就.同时,也探讨译著产生的社会语境、文本特征和各种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汉藏翻译史提供一定参照.

    藏文传记文学汉藏文学翻译藏学学术史

    阿来短篇小说感官描写的翻译重构与再现——以《生命》两个英译本为例

    李伟超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族作家阿来善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感官体验,构建立体化的藏地故事.文章以阿来早期短篇小说《生命》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不同译者对视觉、听觉、触觉感官描写的翻译策略,揭示两个译本感官体验效果差异.研究发现,巴特偏重采用归化策略,在译文中重构了感官体验效果.葛凯伦和陈泽平则更注重异化策略,力求再现感官效果,为译入语读者提供了更接近原作的感官体验.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模式与文学特质的有效传递关系紧密.把握原文文学特质,再现文学审美内涵,对当代民族文学外译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来翻译感官描写重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