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族传统天文历书与生产生活关系研究

    傅拉宇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重阐述了藏族天文历算中的二十四节气、物候历、四季、历书等四个方面,其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时间节令,由内地传入涉藏地区;物候历是藏族历书中较为原始的自然观测法;历书是藏族民间生产生活中利用率最高而具有实际掌握时间的主要工具书,包括年月日、六十个绕迥以及四季等.藏族天文历算知识至今仍对涉藏地区生产生活,以及纪日、纪时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藏族天文历算藏族历书物候历饶迥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达瓦央金赤列曲吉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早期文明是指人类踏上西藏高原之后,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复杂社会和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文明形态.西藏早期文明形态一方面具有高原文明的特质,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藏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西藏早期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从一开始便具有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其发展轨迹也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历史进程同向同行,相互交汇,最终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中.

    西藏文明中华文明西藏考古多元一体

    论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洁周润年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与汉文史料互补互证、采用多民族纪年方法等特点.筛选出最具特色与价值的史料,并从历史文献编纂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特征与规律.研究揭示了明代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紧密而和谐的友好关系,体现了藏族史学编纂者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这一研究对于深化西藏历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今中央制定西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

    藏文历史文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多民族县域日常饮食交融研究——基于四川省松潘县的实地考察

    天浩然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潘县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多民族县域,拥有藏、羌、回、汉四个主体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松潘县本土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饮食交融现象显著.松潘县各民族之间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因彼此之间接触的加深,形成了共餐共饮的饮食文化,地域性特色饮食受到松潘各民族的共同喜爱.相互尊重、包容共享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松潘各民族之间日常交往的行为逻辑,并且反作用于和谐族际关系的形塑,表现为当地各民族对清真餐饮的兼容以及清真餐饮的符号化和边界模糊化.饮食作为族群间文化身份的边界,尽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却在松潘各民族的日常和谐交往中被逐渐突破,并滋生出对于地域性身份的认同.松潘个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启示在于关注微观良性的族际互动,有利于实现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从而在"他者"中凝聚出全新的"我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松潘县多民族饮食交融

    西藏脱贫户脱贫稳定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户职业分化视角

    刘天平郭健斌孙凯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基础,研究脱贫户脱贫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生计资本理论为指导对西藏385户脱贫户进行脱贫稳定性评价,考察了农户职业分化(纯农户、非农户、兼业户)下的脱贫稳定性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西藏脱贫户中兼业化成为常态;脱贫户的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成员健康状况等在不同农户中分化明显.二是脱贫稳定性指数均值为0.365,整体偏低,主要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偏低.三类户中非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最低,兼业户最高,纯农户居中.以自然断点法分类,有17.92%的样本处于不稳定型脱贫,其中非农户此比例最高(32.26%)、兼业户最低(12.45%).三是参加技能培训频次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对三类户的脱贫稳定性都有显著影响:农户所在村庄距最近县城距离和是否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对纯农户和非农户脱贫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交际能力高低和获取借贷可能性对兼业户和非农户有显著影响;农户住房类型和家庭劳动力数量仅对兼业户有显著影响.建议:继续稳妥推进易地搬迁,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户各项技能培训,引导参与产业项目;提供支农惠农信贷帮扶,创新转移收入支付方式;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应灾抵抗能力.

    西藏脱贫户脱贫稳定性可持续生计农户职业分化

    西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挑战与路径选择

    楼俊超余郑霁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坚强领导下,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动西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原则,同时充分考虑西藏的特殊情况.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其现代化进程在分裂斗争、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稳定固边兴边等方面仍具挑战.我们应因势利导,把握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开创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发展现实基础反分裂生态保护

    "硬治理"与"软治理":论中国陆疆治理模式的流变及在新时代的统合

    崔能飞孔令先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陆疆作为国家边疆战略的关键构成,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步入新时代,学术界与实务界对陆疆治理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寻求符合我国陆疆特性的治理新途径.基于中国国情,我们需明确"硬治理"与"软治理"的界限,细致梳理并分析陆疆治理的历史演变及当前状况.在此基础上,新时代陆疆治理应着眼于构建以下五个层面的统合路径:一是促进区域与邻国间的互利共赢;二是实现陆疆与海疆的协力互补;三是推动主次边疆的共振同频;四是强化陆疆省区间的共治共享;五是确保陆疆内部各要素的高效协同.这些建议旨在为推进中国陆疆治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中国陆疆硬治理软治理治理模式流变统合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西藏乡村产业与人口素质的关系——基于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乡当杰村的个案

    顿珠旦增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通过对西藏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乡当杰村的实地调研,围绕乡村产业与乡村人口素质关系进行了探析.发现,乡村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人口素质与乡村生产和经营服务能力,人口流动与城乡互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直接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提出,当前乡村产业面临实现自身发展与带动当地群众的双重任务,应从完善乡村产业产权制度,促进产业与农民融合;完善制度,为产业发展引育人才;提升人口普遍素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构建西藏乡村人口与乡村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西藏乡村产业人口素质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CiteSpace的西藏文化产业可视化分析

    李媛媛尕藏才旦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2年发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西藏文化产业逐步在政策引导下蓬勃发展.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此后依托"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最终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其作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西藏文化产业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正朝着高质量和数字化转型迈进.文章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西藏文化产业为研究主题,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可视化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文化建设与改革的深入推进,西藏文化产业的学术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热词、前沿主题、发展路径及研究力量均有所侧重,形成了聚类结构合理、趋势显著的共现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西藏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呈现数量多、内容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但也存在研究区域集中、主题封闭、方法单一、内容衍生性有限等问题,导致学术生产力层次不高、影响力辐射不足,创新力有待提升.为此,提出应从深化沟通交流、加强主体合作、消除信息壁垒、强化学术支持和促进研究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西藏文化产业CiteSpace文化产业改革可视化分析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化传承的生成逻辑与现代发展研究

    李玉林杨建营杨震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促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化发展的生成逻辑及实践逻辑.主要结论:从历史维度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化传承是基于先民生存发展的诉求;从价值取向和功能维度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传统节日在娱乐需求、整体生命观、族群文化认同、教育功能性存在同一性.建议:新时代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化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赋予时代内涵,构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节日、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化传承生成逻辑现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