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姚维传

季刊

1674-8638

ahxzxb@163.com

0551-63454847

230059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改革开放,研究公共管理理论,促进公共管理实践,构建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沟通的平台。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交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反映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新形势下政府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务员培训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吴合庆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建构"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梳理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振兴中的动能转换、价值延伸与质态跃升的三重递进逻辑,但也发现产业要素的支撑乏力、产业结构的转型迟滞和产业功能的统筹失衡掣肘乡村高质量发展.故此,应从"供给新要素,嵌入产业振兴新动能;迭代新结构,开发产业振兴新模式;增强新功能,跃升产业振兴新质效"等层面切入,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助益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产业振兴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

    魏琨翔关鑫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其作用机理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文章分析了一些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

    适应性治理视域下乡村防返贫长效机制建设的逻辑理路与未来图景——基于皖西H县D村的考察

    蔡华玲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健全乡村防返贫长效机制是守住乡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随着国家乡村减贫行动逐渐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常态化防控,实现结构适配和机制弹性的韧性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从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视角审视当前防返贫实践,仍存在主体关系与目标任务匹配度不佳、制度供给与乡土文化耦合性不足、资源投入与治理效能不对等等困境.文章依托适应性理论,借助"主体—技术—情境"三维分析框架,以皖西大别山区H县D村的防返贫实践为案例,分析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目标同向、配套政策和技术更新的适配、过程情境的动态相宜等对乡村防返贫长效机制建设的作用机理.完善乡村防返贫长效机制,需坚持各主体互应共生、工具灵活有效、过程可持续的适应性治理原则,构建以防返贫任务为链接的主体合力、强化技术对民生的服务保障、创设敏捷反应的相宜情境.

    乡村治理现代化适应性治理韧性发展乡村防返贫逻辑机理

    协同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蔡定昆魏晓轩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协同治理理论的嵌入,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乡村"善治"的治理目标.因此,构建协同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成为当下的关键.然而,现阶段多元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中依然存在主体能力建设相对欠缺、数字赋能相对乏力以及制度体系建设相对滞缓等现实困境.文章从提升多元主体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激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活力、健全制度体系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效力三个方面构建实现路径,以期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协同治理理论乡村治理现代化善治

    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必要、可能与可为?

    贺莉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依赖其存量,也要关注其增量.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充分释放潜能,既是破解当前乡村人才短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手段,也利于确保军人退役后顺利融入社会,实现军地资源双向流动.为激活广大退役军人与乡村振兴的耦合优势,国家通过引导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扎根基层、赋能教育培训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为其嵌入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实践层面,通过助力人才振兴赋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退役军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道德模范、生态文明建设者、驻村包帮人员、村(社)"两委"班子成员等角色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展所长,直接或间接地发挥重要作用.但受制于政策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吻合度不够,当前退役军人在新"战场"上的优势未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还需进一步强化其在军地场域身份转变的政策与实践.

    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村建设

    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作用、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

    王志标孟超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役军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研究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作用、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有利于更好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研究中,将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总结为推动乡村振兴人力资源供给和优化、以乡村创新创业推动共同富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而制约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因素包括培训和教育不充分不完善、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不全面不均衡、社会认知和融入不及时不顺畅、保障制度和体系不健全等.要破解上述制约因素,需从如下方面入手:优化教育和培训内容,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资源配置对退役军人的可及性;引导公众理性认识退役军人,促进退役军人融入乡村社会;强化对退役军人的制度性保障,完善专门性服务.

    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基层社会治理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胡本田李佳敏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固定面板效应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作用,此效应存在区域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异质性;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以互联网普及率为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据此,应提升互联网普及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产业振兴间接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

    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曾媛陈晔婷柴艺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文章从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出发,基于熵值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实证分析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振兴的直接影响以及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步减弱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熵值法工具变量法

    民族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基于12个地区试点的分析

    高海燕时润哲喻妍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良计,也是促进民族繁荣团结的关键举措.文章围绕少数民族聚居地、原国家级贫困县(市、旗)、数字乡村试点三个条件,选取12个典型地区进行信息文本综合分析,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三维分析框架总结民族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研究发现当前民族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经济三个方向展开,但尚处于较为初步阶段,且民族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受技术下沉商业化严重、组织数字素养欠佳、数字场景应用单薄的制约,存在民生普惠实效不彰、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民众参与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增强技术下沉公益性、提升基层组织数字素养、丰富数字应用场景的多维优化路径,以期为民族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数字乡村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数字化治理

    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运行与优化: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黄胤辚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分析,乡村文化振兴动力系统包含基础动力、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和支撑动力等动力要件,是由物质、历史、理论、文化、人才、社会、领导和规制等要素有机构成.乡村文化振兴动力系统的运行逻辑呈现"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协同合作模式,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多元主体参与,以增加整体力量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模型上搭建"输入—输出—反馈"为主体架构的运行回路,完成对乡村文化振兴动力的要素解构与运行建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深化拓展的方向.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系统动力学动力系统动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