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顾祖成 索南才让

双月刊

1003-8388

xzmyxb@163.com

029-33755470

712082

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主要为该院教学、科研服务,刊登有关西藏藏族历史、藏族文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

    刘权政白雪祺赵绥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其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党的执政基础重大政治问题的战略高度,提出要与时俱进动态推进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定性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以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把精神文明纳入共同富裕内涵与目标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基础;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同富裕;推出共同富裕试验区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新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突破实践创新

    邓小平的人民观在西藏实践的内涵、过程和意义

    孟亚伟米恒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的人民观在西藏地区的实践,鲜明地体现在他与西藏各项工作的紧密关联及其深远影响上.其人民观的核心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民族平等为价值基础,坚持以帮助西藏加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所有政策均对西藏人民有利为行动准则.其人民观在西藏实践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坚持"政策走路"方针,逐步实现西藏人民的彻底解放;二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不断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坚持"两个怎样"标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造福西藏人民.邓小平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形成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及伟大意义也彰显了邓小平的人民观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的人民观西藏实践民族平等帮助发展共同富裕

    援藏精神的形成、内涵与实践价值

    周圣良孔令先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援藏精神是无数援藏干部在长期援藏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援藏精神发轫于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实施的援藏政策,由无数援藏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西藏和平解放后7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援藏工作史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对援藏精神的形成、内涵以及实践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深化现有研究成果,拓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认识,推动构建援藏精神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对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

    援藏精神形成内涵实践价值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贾丽宋维亮
    22-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处理好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挑战、应对复杂外部干扰的挑战以及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矛盾的挑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实践的路径.

    新时代西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1世纪卫藏绘画的"波罗面相"研究

    张亚莎罗延焱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1世纪卫藏绘画艺术遗存数量很有限,却呈现出纷呈多样、错综复杂的样貌.按壁画、唐卡中人物面相,当以届时进入卫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样式为主,以往的研究也认为,11世纪末叶出现的扎塘寺壁画中的人物其面相亦当如此.然而新的研究发现,扎塘寺人物面相与当时卫藏所绘均不相同,具有明确的独特性.文章系统地整理11世纪卫藏绘画遗存中不同类型的"波罗面相"版本,也对8-12世纪青藏高原系统吐蕃绘画不同系列的发展脉络给予梳理,重点探讨了扎塘寺壁画人物"长目型""波罗面相"的艺术渊源.

    11世纪卫藏波罗面相扎塘寺壁画长目型凹凸法敦煌石窟艺术

    民国时期驻藏官员华寄天事迹述析

    曾谦荣岩
    39-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寄天早期在云南、四川从事商业活动,一度担任四川康定县长之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寄天进入西藏经商,成为中央驻藏机构官员.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典礼期间,华寄天较好地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各项工作.孔庆宗主持驻藏办事处工作后,两人矛盾日益尖锐.华寄天被边缘化,最后不得不离开西藏.

    民国时期华寄天商人驻藏官员

    英国侵藏期间贝利的活动及影响

    马睿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印政府官员贝利曾随荣赫鹏入侵西藏,并长期供职于英印政府政治部,历任英国驻江孜、亚东商务委员,锡金政务官等职.通过对其干涉我国西藏事务、非法渗透西藏地区等史实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的英国涉藏政策和国际背景,分析贝利在20世纪初英国侵藏活动中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探究其活动对我国在藏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破坏,以及给当今中印边界争端埋下的隐患.

    弗雷德里克·贝利侵藏活动渗透破坏非法测绘

    全民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以《申报》关于藏族同胞抗战报道为例

    袁爱中牛敬文王倩倩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时期,也是晚清以降中国报刊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战不仅改变了《申报》发展,也重构了边疆舆论场域,对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申报》关于藏族同胞抗战报道为研究文本,分析《申报》报道的形象建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角度分析其意义,结合《申报》办报理念剖析报道背后的动因.

    抗日战争《申报》藏族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演进

    周毓华崔逸菲
    61-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传承发展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话语体系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传统史诗、民间歌谣和传统戏曲等内容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梳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遗产,建构中国传统口头文学体系,推动藏学、民间文学等学科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西藏地区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

    喜马拉雅族群那加人研究及其价值——以海门道夫康亚克那加人研究为例

    赵勇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喜马拉雅区域成为联通"一带"与"一路"的重要纽带,喜马拉雅族群则是这条纽带上的"纽扣".一直被认为是"边缘"的喜马拉雅区域及族群,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成为了"中心".英国人类学家海门道夫,对跨居印度与缅甸的喜马拉雅族群康亚克那加人持续关注,成为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信仰体系等方面对传统那加社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见证和记录了那加社会近半个世纪发展与变迁.在那加人的研究过程中,他由一个传播论的拥护者变成了功能主义的实践者,并将参与观察、比较研究、文字与影音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贯穿研究的始终.他的研究成果为全面认识那加人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喜马拉雅族群那加人海门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