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行政与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行政与法
行政与法

张力

月刊

1007-8207

xzyf-001@163.com

0431-85885485 85885486 85885487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1299号

行政与法/Jour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 Law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正确方向追踪社会热点,探讨行政科学理论,关注法学研究为办刊理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和技能,研究和探索行政管理与法律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讲究知识性、可读性,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风险治理的制度化与"制度化自反"

    向玉琼李清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化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但制度化也会因为"制度化自反"而成为新的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治理制度化体现在认知理性化、行为规范化和组织系统化等方面,获得了科学认知并开展有序的治理行动.但面对高度复杂性和高速流动性的环境风险时,制度化路径失效了,反而在应用中出现制度化的自反,制度化的路径成了新的环境风险的根源.环境风险治理中制度化自反表现为:风险认知理性化引发风险认知偏见,参与程式化带来民主形式化,组织规范运行却出现异化.总体来看,环境风险治理需要从制度主义转向行动主义,在行动主义框架下消除制度化的自反.具体来说,需要确立合作行动的治理理念,健全风险治理规则,构建合作行动组织体系,优化技术治理工具.

    环境风险治理制度化"制度化自反"

    法经济学视角下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探析

    刘星显梅晨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上的步伐正逐步加快,但与之匹配的法律体系建设却进度迟缓.学界目前主要争议点在于碳排放权法律性质在公私属性上的界定问题,基于市场自由交易思想的物权说和基于政府分配行为的行政规制说相持不下.作为法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法经济学提供的全新研究视角与方法可对我国构建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的学理研究有所助益,科斯定理及其蕴含的法经济学思想在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制度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适用性.在法经济学视角下,对私有产权的清晰界定是进行市场交易的前提,碳排放权的财产权属性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得以良好运作的内在需求,而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脱胎于公权的特殊私权利,其法律属性应为具有公私二重性的准用益物权.承认碳排放权的准用益物权属性,可促进政府及市场各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各自发挥的功能,减少各方博弈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以确保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达到高效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碳排放权准用益物权绿色治理低碳经济法经济学

    "双碳"目标下气候变化诉讼的路径选择

    曾德明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司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全球性、累积性、科学不确定性,可以推导出气候变化诉讼目的的公益性、手段的风险预防性及其诉讼路径选择的政策性.在中国现有环境司法框架中,环境侵权诉讼对气候稳定权益的公益性定位出现偏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于尚未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形力所不逮.环境公益诉讼着眼于环境公益,制度初创即将"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为纳入救济范畴,是构建我国气候变化诉讼制度的适宜载体.构建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诉讼制度,还应从优化责任承担方式、贯彻风险预防原则、适度扩大受案范围等方面予以必要调适.

    气候变化诉讼环境侵权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公益诉讼预防性审查

    新时代我国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的制度建构

    李昌凤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国际习惯法地位逐渐清晰并巩固.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协调性与科学性,实现当前生态环境法治改革的逻辑自洽,亟需将风险预防原则确立为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未来的环境法典中应当明文规定风险预防原则,其展开宜采总分模式.风险预防原则的三种强度版本是相辅相成、彼此衔接的有机统一体,灵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且发生可能性应达到"合理怀疑"程度的生态环境风险活动.协商合作型生态环境风险规制模式耦合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于法律理性之中,将实体上生态环境风险共识的形成纳入程序性的法律制度过程,是生态环境风险规制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风险预防原则生态环境治理法律理性风险规制

    中国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协同治理发展水平测度与预测

    张文红何丰耀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协同治理是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为了诠释科技创新协同治理复合系统作用机制,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人才教育培养、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治理复合系统,运用改进CR ITIC赋权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12-2021年11个沿海省市的科技创新协同治理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分析,使用灰色模型预测11个沿海省市2022-2025年科技创新协同治理状态.研究发现,沿海省市科技创新协同治理发展水平表现为增长态势,但整体呈现"南部沿海高,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低"差异状态;从预测结果来看,海南保持初级协同状态,北京、山东从初级协同转变为深度协同状态,天津、辽宁、江苏从初级协同转变高度协同状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河北转变为完美协同状态.综合沿海省市的测度情况,为增强沿海省市科技创新治理动能,从科技资源配置优化、人才产业协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产品科普供给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科技创新协同治理改进CRITIC赋权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

    社会治理效能的内涵解析、制约要素与提升方略

    马友乐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效能是衡量和评价当代社会治理活动的核心指标,关乎社会治理活动的功效作用、效率能力与效果效益.因而,要从学理上科学解析社会治理效能的内涵,厘清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制约要素.同时,要从实践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探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方法策略.为此,要着重加强党的建设,优化党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重视以文化人,培育公共精神;注重放权赋能,完善治理制度;加强能力建设,创新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治理效能

    人文治理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

    张继军卢腾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转型中,如何解决社区公共性衰微是新时代社区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作为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在基层治理体系中蕴含重要的理论源泉和实践价值.立足于人文治理视角,从党建引领、社会资本和公共价值中发掘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心理变量-实践载体-治理维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延安市B街道的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因素融入社区治理的逻辑和体系中,既能优化社区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秩序,又能推动社区人文滋养、关系结构和服务传递维度的建构与发展,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有益探索.

    红色文化人文治理社区治理社区公共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研究——以H省为例

    冀保玉张建英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相关政策的高效执行及顶层设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推动高质量农村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农村地区作为养老问题的主阵地,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大,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点与难点.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分析H省医养结合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乡村振兴医养结合政策执行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农村养老服务

    数字农业的本质属性及其价值创造

    缪文卿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农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全面介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而生成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形态和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数字农业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先进性、普惠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数字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场生产力革命,不仅极大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拓展、完善和深化了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更是通过升级农业价值链而推动现代农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愿景目标,进而推动人类农业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呈现出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双增"、生产成本降低与生产效率提升"共举"以及生产规模扩大与生产效益增加"并行"的态势与格局.数字农业创造、增值、拓展了传统农业所无法企及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重塑了现代农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体系.

    数字经济数字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创新实践分析——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考察

    曾志伟覃颖玲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基层社会需求、矛盾治理短板、国家制度供给共同驱动着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创新实践的探索,由此应运而生的四川"诉源治理"、浙江"矛调中心"、陕西"两说一联"成为创新实践典范,并在提升矛盾化解质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树立品牌经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这三个中国本土案例的考察,发现中国基层经验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敏捷治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的内涵,在实践上还提供了可供借鉴与推广的经验范本:"诉源治理"构建追本溯源与未然防范的感知机制、"矛调中心"搭建部门集成与功能协作的灵活机制、"两说一联"创建集体动员与主体协同的回应机制,整体性视角下的三项机制融合,均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