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远程教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龚祥国

双月刊

1672-0008

ycjyzz@163.com

0571-88065047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振华路6号

远程教育杂志/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办刊理念,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学习者,提供智慧论坛、互动平台、资源市场等,打造专业性、学术性、服务性为特色的一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创想世界"到"可视化科学探究"——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24版)解读

    李青王建坤
    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教学报告》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学术报告品牌,旨在向教育界介绍最近一年以来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具有影响力和重要价值的创新教学法.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期,2024年介绍了"创想世界""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学习""可视化科学探究"等10种教学法以及相应的实践案例.研究通过解读和分析2024年报告内容,阐释了该报告体现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了各个教学法的核心理论、技术基础、应用情境和教学关注点以及与以往教学法的历史联系,进一步总结了该报告对于中国教学法研究和实践的启示:数智技术深层次应用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人才是数字教育的核心任务,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统整多元理念和多种技术成为教学法发展创新的趋势.

    教学创新教学法信息化教学人工智能教育虚拟现实

    可信学习分析构建:风险桎梏、理论纾解与实践解蔽

    武法提李坦夏志文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信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已就其内涵意蕴、价值逻辑等开展广泛探讨,但也存在关键问题不明、理论边界不清和实践路径模糊等问题.为此,研究以关键问题提炼和理论框架构建为先导,以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实施为主线,对可信学习分析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在实践问题方面,研究分析了阻碍可信学习分析实现的关键因素,包括数据漂移现象所导致的算法失准、样本分布失衡现象导致的算法偏见以及算法黑盒现象导致的决策结果失信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建立起面向学习环境、数据治理、建模分析和干预反馈四要素的可信学习分析理论框架.随后,研究依托该理论框架,结合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构建了可信学习分析的实践路径,如结合价值敏感设计的伦理调适等.研究为可信学习分析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思路.

    可信学习分析可解释人工智能算法公平

    人工智能科学(AI4S)引发的范式变革——大语言模型视角下教育研究的问题、方法与过程

    刘泽民陈向东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科学(AI for science,AI4S)为代表的新范式正在重塑科学研究.作为AI4S的关键技术,大语言模型在教育智能体建模与仿真、教育过程挖掘、教育数据增广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研究立足科学哲学领域的"问题-方法-过程"框架,剖析了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教育研究范式变革图景:在问题维度,大语言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形成的"世界知识"拓宽了教育研究的问题视野;在方法维度,大语言模型依托其"泛思维链"能力,为情境建模、模拟仿真、因果推断等方法创新提供新的可能;在过程维度;大语言模型为"端到端"和"人在回路"理念在教育研究中的融合提供了理想的技术载体,开启了人机协同的新范式;结合教育研究范式演进的历史维度,当前AI4S引领的变革是社会需求牵引和技术进步双重驱动的必然,既延续了数字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逻辑,还在智能维度、生成式范式、跨界整合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突破.需要指出的是,这场范式变革虽然前景广阔,但其复杂性也不容忽视.研究对教育知识生产"单一文化"、理解错觉加剧、模型黑箱效应等潜在风险作了深度探讨,提出 了重塑教育研究的反思性、审慎评估大语言模型适用边界的策略实施,为应对AI4S时代的教育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人工智能科学大语言模型教育研究范式世界知识思维链人在回路

    数据故事化:数字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思路

    曹渡帆朱德全
    35-4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数据凭借着其直观精准、丰富精细、便捷高效的特性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型革命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呈现与挖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的潜在价值"成为新的时代课题.数据故事化作为数据科学的"最后一英里"问题,旨在通过叙事的方式让受众从对数据的表面感知转向对数据的深度认知,具有易于记忆、认知和体验的优势,它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以故事形式呈现,是驱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此,研究构建了数据故事化支撑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逻辑框架并阐释其实践设想.框架包括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故事呈现与受众行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相互叠加递进,共同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输入、分析、输出与反馈环节.该框架不仅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开展,还充分彰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文价值,有助于评价主体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评价数据的潜在价值,真正发现和认识学生,并关注学生的持续性"生长".

    数字时代数据故事化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联通主义课程观:课程即生成式知识社区

    徐亚倩陈丽
    43-5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通主义理论是契合"互联网+"时代知识特性和时代特性的新型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学习和知识创新的新思路.为刻画和阐释以联通主义为指导的这类生成式在线课程的新形态,基于已有研究对联通主义课程的基本理解,结合九期联通主义课程实践反思和联通主义教学规律研究进展,研究进一步检验、发展和提炼联通主义课程观为"课程即生成式知识社区",强调:课程是促进联通的学习社区,个体与社区互惠发展;课程是网络化知识的生产系统,持续生长进化;课程以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方式,由师生共建共营.联通主义课程观的提出不是对传统课程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互联网+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应对知识超载挑战和复杂综合的问题情境、群体知识创新提供了 一种新思路.联通主义课程观的提出将为联通主义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参考和评判抓手,期待在更多样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应用、检验和发展,以课程理论和课程形态创新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

    联通主义课程观生成式在线课程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互联网+教育

    沉浸式虚拟现实何以赋能科学实验学习——临场感与认知负荷的平衡

    张慕华祁彬斌黄志南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IVR)在创新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IVR环境增强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临场感,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认知负荷.当前的研究尚未明确临场感和认知负荷在IVR环境中如何共同作用并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研究聚焦于科学实验情境,从多个维度细致考察学习者在IVR实验学习中的临场感和认知负荷体验,采用主观报告的方式,收集了 95名大学生的IVR实验体验数据,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揭示IVR实验学习中临场感和认知负荷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物理和自我临场感会通过激发关联认知负荷提升实验学习效果;来自教学设计的外部认知负荷会通过削弱物理临场感体验降低学习效果;来自交互设计的外部认知负荷会通过削弱自我临场感体验降低学习效果.上述研究发现为IVR实验内容设计和IVR支持的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沉浸式虚拟现实科学教育虚拟实验认知负荷临场感

    协作场景下基于生理数据的认知投入测量研究

    田浩武法提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投入是决定学习有效发生的实质性投入,在协作学习中尤为关键.但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认知投入不均衡容易导致"搭便车"等负面学习行为的发生.并且,由于认知投入具有内隐性,对其的精准测量仍面临挑战.而基于客观生理数据,有望打开协作场景下认知投入测量"黑箱".为此,研究从唤醒度和适应度两个维度描述协作场景下的认知投入,以184名参与"海绵校园设计"协作任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生理设备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与心率数据,构建协作场景下认知投入的测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可以有效反映唤醒度水平,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可以更加精准地测量适应度水平.通过信号处理技术与特征工程方法,研究从生理数据的时域、频域、形态三个层面构建15维特征,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验证得出,特征集合可以显著解释认知投入水平变异的39.7%,显示出测量模型良好的信效度,其中适应度体现了认知投入在协作任务中的定向,因而相比唤醒度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在协作过程中,学习者的唤醒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适应度则持续提升.研究丰富了认知投入的理论,并为教师理解学生学情提供依据,有助于协作学习成效的改进与提升.

    协作学习认知投入生理数据测量模型多模态学习分析

    在线协作学习中群体元认知投入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

    王希哲何小倩涂雅欣黄昌勤...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认知投入反映了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调控程度.已有研究证实群体元认知投入与在线协作学习效果密切相关,但群体元认知投入的发生条件和提升方法仍不明晰.因此,研究针对在线协作学习场景,从群体元认知投入的内涵出发,探索其构成和影响要素及其关联关系,构建了群体元认知投入模型;同时,提出包含核心目标、动力导向、协作阶段、支持形式、群体行为等元素的群体元认知投入提升框架及其策略;根据模型与策略,设计了教学活动,并以两个班级共90名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策略能够有效激发群体元认知投入,并对学习动机、交互程度和学习成绩方面均有积极影响.研究结论能够为群体元认知投入研究与在线协作学习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线协作学习群体元认知元认知投入模型提升策略

    数字时代的算法思维教学:逆向设计框架与行动实践

    于颖宋如月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未来数字人才需要具备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算法作为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已成为新修订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六大逻辑主线之一.信息科技新课程以培养未来数字人才为目标,专门设置了《身边的算法》模块,凸显了对学生算法思维培养的重视.那么,如何将算法思维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依托大概念教学理论,结合算法思维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内在教学机理,提出聚焦算法思维的逆向教学设计框架.经过三轮行动实践的检验与迭代修正,最终形成了"三阶四环"设计框架.该框架不仅为数字时代的算法思维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也为素养导向的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参照.

    算法思维逆向教学设计大概念问题解决活动计算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徐慧芬庞畅郑如歆陆吉健...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它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基于敏捷课程开发理念,团队构建了一个包括调研分析、调试设计、迭代开发三个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智慧生活与STEM规划》课程开发中.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内容迭代以及实践检验,并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的未来发展前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敏捷课程开发教学实践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