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阅江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廉水

双月刊

1674-7089

yjxk@nuist.edu.cn

025-58731054

210044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阅江学刊/Journal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刊目标,秉承“特色中有个性,深度中显内涵,高雅中见品味”的办刊理念,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读者主要为国内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教师、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韩庆祥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笔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尝试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坚持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使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世界意义这七个维度进行梳理,挖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恩格斯"理论思维"论题的原初语境及其当代价值

    张建军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恩格斯提出"理论思维"论题的原初语境分析可以辨明,恩格斯明确地把"理论思维"基本工具界定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其所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辩证逻辑)互补融通机理的深刻认知.基于现代逻辑的长足发展而把握这种互补融通机理,需要对辩证逻辑的两个经典论点予以辨析与改进.这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标志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辩证逻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理论思维形式逻辑辩证法辩证逻辑系统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

    方世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种强烈文化使命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是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沉而炽烈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基础上的饱满而真挚的思想情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本质上是一种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历史责任感、人民至上感有机融合起来的思想情感.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的基本内涵、生成背景、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对于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推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并在此激励下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同心同德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持续闪耀出灿烂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使命使命感现代文明

    生命政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嬗变

    黄家裕陶林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政治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身体与灵魂的思想,它长期被宗教政治和君主政治束缚,文艺复兴使得生命政治从神学走向世俗生活.资本主义工场工业劳动取代农业劳动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为了维护工场工业劳动与社会稳定,与医学技术结合嬗变出医学生命政治.随着机器大工业劳动的崛起,资本国家机器和资本双重规训劳动者使得生命政治嬗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当今非物质劳动已经产生,并获得劳动霸权,根据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吸收自治马克思主义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以非物质劳动为基础反对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突破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的藩篱,并发展出自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政治.

    生命政治维护资本反抗资本演进

    技术的批判与超越:人类增强技术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斯坦霍夫的回应

    崔中良卢艺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斯坦霍夫(James Steinhoff)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

    "双碳"战略助推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

    潘家华陈梦玫刘保留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零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创新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挑战与关键路径

    张莹李怡然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城乡联系加强、城市动力转轨等.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城市人口老龄化、风险防御能力不足、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老龄化数字鸿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韧性

    可再生能源的产消一元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

    李萌张联君潘家华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可再生能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未利用空间"与"消费端的用能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悖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基础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技术突破,重点是生产对象的转变,必将根本改变生产关系.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5P"目标维度中,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减轻能源贫困,降低高碳比例、助力气候治理,催生缝隙创新、解除高碳锁定,弱化能源战争逻辑、保障长期和平,培育共同利益驱动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缝隙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气候治理

    对平台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再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命政治学的视角

    蓝江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日益广泛,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无疑正在步入平台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平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和批判,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和福柯等人提出的理论,即回到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学的角度,从历史的发生、现实的运行以及对生命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批判平台资本主义的路径和方式.

    平台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的传播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董浩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对话,人机对话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不仅是一个交流合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传播秩序稳定与否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人机对话主要存在因"语言区隔"导致的人机"交流的无奈"、交往的工具理性化、话语失范与污染引发的语言攻击、机器沉迷引发的社会越轨行为、隐私侵犯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等传播伦理风险问题.可采取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建立适恰的人机对话传播伦理规范、采取措施将机器"道德化"、制定规范人机对话传播风险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行应对.

    AIGC时代ChatGPT人工智能人机对话传播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