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榆林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榆林学院学报
榆林学院学报

赵红星

双月刊

1008-3871

ylxyxb@163.com ;ylcwrb@163.com

0912-3891811 3890259

719000

陕西省榆林市文化路北段

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查看更多>>学术类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轨迹及时代贡献

    曲洪波胡旭王世亮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政治的逻辑密码.毛泽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理论开创者、制度设计者、终生践行者,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也在该时期得到了突破性发展.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发展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及毛泽东早期思想中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为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不同阶段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延安时期人民民主理论渊源时代贡献

    论王稼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贡献

    叶政张伟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稼祥从青少年时期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就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回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巩固军队和党的建设,在遵义会议等关键时期支持毛泽东同志,并首提"毛泽东思想".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他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城市工作、外交工作、青年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等诸多领域提出原创性理论,促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独特贡献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研究

    李楠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可分为党政机关发布的纪实文献、新闻报道、当事人记载三大种类.党政机构发布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记事严谨,近乎档案;新闻报道类文献,记事及时而面广,可靠程度因人而异;当事人记载,记述面向更为丰富,但会因个人好恶或避嫌形成偏见.在边区纪实文献的阅读、运用基础上,必须广泛参考其他材料,参稽比勘、取长补短,当同一问题遭遇不同说法时,尤须细细辨析、择善而从.

    陕甘宁边区纪实文献政权建设新中国

    博物馆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探究——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

    杨春祥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博物馆、非遗专题馆展陈中将"非遗"混同或从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理解为"动态性",或仅将"非遗"作为一种项目、一种技术、一种艺术展演的工具,只追求外在表现形式,忽略其真实的文化生境与内涵等问题.本文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通过对该馆所秉承的文化整体观,活态化、立体化、现场化的展陈方式,以及对文化生境的还原与再现等内容的分析与阐释,以期对当下博物馆里的非遗展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性意义.

    陕北民歌非遗博物馆文化整体性活态化文化生境

    陕北同姓村家族互助变迁研究——以榆林清涧县为例

    贺小剑赵亚珠张晓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考察陕北同姓村家族互助变迁的历程和真实情况.根据调研家族成员的具体行动和主观体验,将陕北同姓村家族互助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前工业社会中保障和约束并存,土地改革时期转为互助与合作,农业合作化后不断适应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趋向多元和实效,在乡村振兴时期得到重构和复兴.陕北同姓村家族互助活动虽历经变迁,但始终在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实际效用.

    日常生活实践陕北村落家族互助变迁

    构式语法框架下清涧方言"圪AA的"状态形容词研究

    刘少杰张京鱼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晋语清涧方言中"圪AA的"状态形容词有180 多个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按照构式语法属于四字格构式.形态上,该构式中A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和拟声词."圪AA的"表达式一部分是通过其对应的"A"式"圪A"式、"AA的"式经重叠、加缀等形态变化生成,一部分是通过给"圪AA的"构式填充A后再将其重叠的结果.句法上,该构式可以在句中作谓语、定语、补语和状语,不受单音节否定词修饰,但可以用在"不/没说"含有对比的否定句中.该构式的基本义为描绘性,其语义和语用内涵包括"极致性"语义量值、"消极/负面性"立场态度偏向和"口语性"语体色彩.

    构式语法清涧方言圪AA的状态形容词描绘性对比否定

    阳明心学视阈下罗伯特的人物形象解读

    姚瑶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其经典剧作《天边外》中塑造了一个被生活裹挟却始终坚守本心本我的人物形象.该剧主人公罗伯特命运多舛,但在不幸和苦难中仍然奋力追逐自己认定的理想与幸福,并且始终选择以善意的方式对待这个看似对其并不友好的世界.此种"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强大精神内核与阳明心学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儒学核心理念完美契合.因此,将罗伯特的人物形象置于阳明心学相关理论的棱镜中加以发微审视,不仅能更深层次、更丰富地呈现出人性"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普遍特征,同时也使得读者充分体验一种东方哲思解码西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

    《天边外》罗伯特阳明心学人物形象

    徐则臣《北上》的运河文化书写

    李雪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则臣自小得水文化的滋养,随水而兴的情感浸润到作家的精神结构与作品的叙事美学之中.《北上》将大运河搬上舞台作为主角,不仅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叙述运河沿岸诸种风物、景物及水上人家的方方面面,而且以双线叙事揭示大运河的沧桑巨变与中国现代性转型之间的隐秘联系,呈现出作家对时代精神价值的严肃思考.因此,《北上》既延续着徐则臣以往对"大运河"与"世界"的关注,同时又超越了他以往的叙事藩篱,偏向于对文化的体认与省思.徐则臣正是以一条河的书写召唤着民族精神的再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启示意义.

    徐则臣《北上》大运河文化书写启示意义

    巩固家庭到生产建设:戏曲电影《刘巧儿》的爱情话语嬗变

    王文慧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0 年代中后期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的需要,大量婚姻题材电影应时而出.在延安时期通过不同文艺形式改编而为人熟知的"刘巧儿",也被改编成带有时代印记的电影《刘巧儿》.有意味的是,影片通过以个人本位对群体本位话语的让渡,尽管强调了刘巧儿与女变工队员的婚姻自主性,却使爱情话语被悬置起来,以一种向往嫁给劳动模范的爱情观代替.这一叙事策略的转变,意味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解决婚姻问题的目的从维护边区稳定转向促进生产建设.对劳模英雄作出贡献给予肯定的表彰仪式,强化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使"劳模神圣"的价值观成为青年男女新中国建设的内驱力.

    刘巧儿婚姻法爱情话语妇女解放

    藏地生活的主体性书写与世俗化呈现——对万玛才旦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杨莹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玛才旦作为一个生长在藏地的作家,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讲述自己的民族,打破了非藏地作家对藏区景观化的写作模式,让读者能够体认到真正的藏地和藏族人民的生活.他的小说反映了藏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其中有很多作品的主题与"寻找"相关,蕴含着他对藏地传统文化的缅怀和思考.他的小说体现出了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其小说的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开放性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小说的未完成性表现了作者对藏地现代化发展的迷茫与无法预料感.一些看似荒诞、奇幻特质的事件,在藏族人民的眼中却是现实,因此万玛才旦的小说在亦真亦幻中将藏族人民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世界呈现了出来.

    万玛才旦藏地生活主体性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