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疗社会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疗社会史研究
医疗社会史研究
医疗社会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公共卫生史的溯源研究

    于赓哲
    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公共卫生问题仅仅"存在于近代"吗?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公共卫生机制首先出现于中国?正如探讨民主思想、共和制度、科学体系在近代中国的落地生根一样,公共卫生在中国的接纳和发展史也必须追根溯源,从更早的历史阶段寻找根基.除了中国古代政府将瘟疫放在"天人感应"框架内予以消极应对之外,医学思想善归纳不善分析的气论一统局面、民间自治能力的阙如都是重要原因,卫生自古以来就是私人事务,无力上升为公共事务.但是,国民性中对威权的服从传统和对"智识"的敬仰崇拜又成为公共卫生机制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土壤.历史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又会决定一个国家、民族面对疾病时的基本样貌.

    公共卫生机制传统医学思想国民性

    "学医"与"求仙":中国传统社会早期的医学认知

    张亭立
    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于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应用实践之中.在自然伟力下,传统社会早期自然产生对不老不死之"神仙"的信仰与向往,并试图通过修习达到成仙的目的.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秦越人学医"与《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费长房求仙"两则文本的记载来看,恰呈现早期"医生"与"仙人"的两类角色代表在各自社会阶层的身份特征、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医术/仙术的过程中的异名同质.医学以"祛病"为术,仙法以"长生"为道.通过却谷食气或是服食药物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求仙"所必须借助的手段.在后世发展中,仙术传承中"得人为要"的严选模式与"行善立功德"的甄选标准又与儒家所推崇的"仁者""仁心"相结合,逐渐演化为中国传统医学对从医者的道德要求,形成了后世"医为仁术"的核心观念.

    早期医学仙术异名同质却谷食气不死药

    "致疾"与"治疾"——文言小说中的"恶鸟"与疾病

    夭竹君
    3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与恶鸟和疾病有关的小说故事中,恶鸟是致使人得病、病发、病重乃至身亡的元凶.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们深信恶鸟能伤人精魂,而且这种信仰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如恶鸟多生活于易发疾病的时节和环境,以及本身携带病原的恶鸟在飞翔或停留人家时会通过空气将疾病传染给人类.恶鸟在致人患病的同时也是治病良药,除了恶鸟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治病强身,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以及远古鸱鸮崇拜在人们记忆中残存的恶鸟之神性也是人们尝试以其入药的缘由.

    恶鸟致疾治疾鸱鸮崇拜

    从宝石到药物:海外异物珊瑚在唐宋时期的新角色

    杨晓春张平凤
    5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的医书中大量出现将珊瑚用作药物的记载,可见传统用作美玉(宝石)、象征财富、呈树状的珊瑚在此时还增加了新的角色.对珊瑚药用的认识,在唐宋时期也逐渐深入、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医治白内障.宋代从海外输入过段状珊瑚,应该是直接用作药物的.唐宋时期还催生了把海中一种青色的珊瑚树称作青琅玕(原本是一个用作陆上物产的词语)的新现象.从珊瑚由海外输入中国,而中国之外的西方古典时代、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均将珊瑚用作药物来看,中国将珊瑚用作药物存在受到海外影响的可能.

    珊瑚青琅玕药物唐宋

    虚实之间:瘵疾在宋元社会中的文化想象与知识认同

    张悦
    7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瘵疾"作为宋元社会中广泛出现的一类疾病名称,在世俗医籍、文学笔记、道教文献中,呈现不同的理论解释与描述重点,代表了宋元社会中不同群体对瘵疾的理解和想象.从知识史的角度探讨瘵疾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宋元日常生活、宗教生活中的流转和形塑,可以发现,医籍中,它是人体虚损的严重化,虚损的结果是患者的身体最终变为病原体向外传播瘵疾;文学中,瘵疾由疾病的统称发展为情志之病,成为文人展现自身观念或者需求的文化意象;道教文献吸收了医籍中的瘵疾知识,并进行了通俗化和神学化的改造,瘵疾成为尸虫侵蚀人体的结果,以及冤魂向活人复仇的手段.三类文献在互动之中共同塑造了宋元社会中不同群体关于"瘵疾"的认识、想象与应对.

    瘵疾宋元医学道教尸虫

    虞集《承天仁惠局药方序》所见元代南北医学融合

    范家伟
    10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文宗天历年间编修一部《承天仁惠局药方》,由太医院使主其事.书成之后,虞集撰写《承天仁惠局药方序》,列出编修该书集合了九部医方.本文探讨太医院使集合这九部医方所反映元代医学的一种趋向.南宋、金分裂时代,文化分途发展,医学也不例外.本文指出九部医方分别代表三类医方:宫廷医方、北方医方和南方医方.《承天仁惠局药方》显现集合南北医学的一种趋向.元统一后,北方医学南传,给元代医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元代《承天仁惠局药方》太医院虞集

    明清生育隐喻下的女性病患

    顾玥
    12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有针对中国古代妇女医疗史的研究中,生育向来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然而,受到材料的限制,人们虽然可以探索妇科医学和医者生育认知观历时性的变化,却不得不将女性病患作为客体,这导致从病患视角出发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通过重新审视医学文本中对于女性病患的治疗建议,结合明清时期相关的医疗叙述发现"胎产优先论"的认知观对于女性病患及其家属的医疗决策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生育的隐喻作用下,一些疾病被自然而然地搁置和忽视了.与此同时,明清时期未被医疗审视的生育活动与这种隐喻共同作用,给女性病患获得有效的医疗救治造成了障碍.

    生育女性病患性别史隐喻

    丝路食药:明清时期"琐琐葡萄"传播史与中华医药多元交汇

    罗彦慧
    13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琐琐葡萄"是葡萄的特殊品种,明清时期自西域逐渐传入内地,可食用、可入药.本文梳理"琐琐葡萄"相关文献,考述"琐琐葡萄"名称来源和其在西域的产地,以及其自北向南传入中原的历史,探究"琐琐葡萄"与明清时期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琐琐葡萄"入药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琐琐葡萄"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本文从医药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琐琐葡萄"传播史,探讨"琐琐葡萄"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以及多元交汇的中华医药发展史,为学界研究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医药探寻新的视角.

    明清时期医药琐琐葡萄丝绸之路

    以志见史:从方志著录明清医药文献看云南中医学的发展

    冯秀英
    16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传统医学由民族医学和中医学组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发展轨迹.云南地方志中著录部分明清时期的医药文献,涵括医书、医家以及零散的医疗实践和医药内容,是记录医药文化历史资料的主要载体和考察云南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资料.通过梳理方志中医书和医家的著录情况,总结明清云南医药文献著录的特点,可以志见史,分析中医学在明代扎根云南,至清代繁荣发展并逐步地方化的发展历史,总结云南中医学发展得益于汉族移民的进入、与内地中医学交流频繁、与儒学和道教在云南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具有云南地域环境特点等特征.通过研究,还可管窥中医文化从中原辐射至边地,并逐渐实现多元发展、一体同进的过程,呈现明清时期云南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史侧面.

    云南方志明清医药文献中医学发展史

    知识史视野下的清代温补之风

    张田生
    18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补是金元明医学精英发明和提倡的一种理论,进入清代,经过文化精英的宣传、身体观的区域化和阶层化、医界的普遍推崇及其背后的市场需求,演变为江南等地区盛行的温补之风.温补之风不仅造成了诸多医疗事故,也限制了社会对新兴温病学说的接受.医学精英在严厉批评温补之风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寒凉和温补两种治法的关系,指出温补学说是宋元以来医学精英对寒凉学说补偏救弊的结果,寒凉和温补两种治法并行不悖,不可偏执一方,须辨证论治.可见,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嬗变,社会文化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清代知识史温补社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