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云昆

双月刊

1671-7511

yndxxb2222@163.com

0871-65031238,65032099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弘扬学术良知、传布学术主义,塑造学术人格,突出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及其新时代创新发展

    陈红桂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化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与时俱进的赓续传承.革命文化产生发展过程彰显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以及进步性与民族性的本质特征,呈现出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精神内涵.当前,革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国内国际形势、亚文化冲击、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等挑战,需要在直面问题中实现转型发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革命文化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明确自身定位,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性进路,激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展现出新的时代意蕴,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刚柔相济""变与不变"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平正义的话语创新与实践拓展

    廖小明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平正义体现为一定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规范,必须随着时代变迁进行话语创新和实践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政治前提和现实基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公平正义话语创新和实践拓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进程中,公平正义话语创新和实践拓展以"分"和"合"的形式展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平正义话语创新和实践拓展在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的公平正义要求为基础引领,重点在于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平正义的多维呈现.

    中国式现代化公平正义话语创新

    存在一元论能否合理地解释空间的本质?——以布拉德雷、西田几多郎和不二论吠檀多为例

    张励耕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哲学思辨当中,如何理解空间的本质都是一个重要话题,比如哲学家们往往会争论空间是否具有实在性、是否仅仅是对象间的关系等.而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立场,存在一元论有着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却在解释空间等基础性概念时遇到了各种困难,因为空间所暗含的区分或差异很难与存在一元论所主张的唯一的存在者相调和.本文对三种相似却又不同的存在一元论——英国的布拉德雷哲学、日本的西田几多郎哲学、印度的不二论吠檀多哲学——分别做出考察,分析其在各自理论框架下给出的对空间本质的解释,并分别指出这些解释包含的困难:布拉德雷没有前后一致地使用"矛盾"概念,并且有循环论证的嫌疑;西田很难合理地说明绝对的"无"如何能产生"有";不二论则未能融贯地解释"梵"与世界究竟是等同的还是不等同的.以此为基础,本文试图指出存在一元论本身的某种缺陷,即它从根本上无法调和"一"与"多"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超越文化和时代上的差异,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哲学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空间存在一元论布拉德雷西田几多郎不二论吠檀多

    "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论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

    贺念朱葵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来源于他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针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并不处于与真的"分裂"关系之中,而是在指向存在之真时具有等级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进一步,海德格尔通过对《斐德若篇》中"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进行现象学阐释,指出美是"对存在之观照"(Seinsblick)的赢获和保持,因而是架接具体存在者的"显象"(Schein)与源初的"存在"(Sein)之间的桥梁.在重建美与真共属关系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其存在论的美学命题:"美是存在的耀显(Scheinen des Seins)",美在于现象的自身生成.

    海德格尔柏拉图艺术存在论美学

    从关怀伦理视角论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与教师职责——基于儒家义务论与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反思

    李明书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自康德义务论至美德论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受到康德义务论与美德论诠释儒家的影响,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易于被视为理性的道德原则与美德,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实践道德原则与美德.关怀伦理学视角进入儒家研究领域之后,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自然情感的关怀,以关怀为基础,才能真诚地行使道德原则与美德.以关怀伦理视角反思义务论与美德论,可证明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关怀为基础,而教师的职责应是教导学生发挥关怀的情感以从事道德的行为.

    关怀伦理古典儒家道德教育教师职责

    回归史料本身——图像证史问题的档案学思考路径及其反思

    杨毅单旭东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证史问题既是传统艺术史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图像研究进入历史学领域的重要前提.图像虽已作为新的史料依据和证据来源进入历史学实践,但图像资料在"可信度"与"清晰度"上的困境,以及其作为文字叙述补充的附属地位影响其入史的限度与可能性,引发历史学理论层面对于史料观念的思考.此番问题的讨论究其根源在于当前史学领域虽在应用领域关注图像史料,但是仍旧未能脱离文字史料研究的路径惯性,因此也就未能对图像自身特殊的记录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多元内容信息予以理论视角的明晰.以档案学视角重新审视图像证史的问题本质与作用机制,借图像资料本身的档案属性与史料特质,图像得以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进而成为客观、原始的文本依据,继而完成图像入史的研究前提;而要真正实现图像证史的目的,则要全面的认识图像的内容构成及其所对应的历史联系,以更为详细、全面的文献记载还原更为复杂、多面的历史事实.所以图像证史问题的讨论要回归图像史料的记录特性本身,在史料的求真、求新之外更要求全,在实现完整、系统的史料观念认知与运用的同时,也为更多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图像证史二元档案实践史料观

    互动与博弈:嘉道时期清朝与越南藩属关系探析

    张清涛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道时期中越藩属关系延续了藩属体系中"字小事大""厚往薄来""德化四夷"等基本内涵,但由于清朝治边政策逐渐收缩,藩属体系中"不治夷狄"的基本内涵更加凸显,所以清朝对越南问题主要采取不予干涉的态度.这一时期,阮朝虽然奉清朝为"上国",并与清朝在经贸往来、平定匪患等问题上积极合作,但由于阮朝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的强化,有意摆脱藩属体系的影响,甚至觊觎清朝领土,藩属体系下"以越南守西南"的效用并未发挥出来.同时,面对世界大变局,清朝与越南仍恪守保守心态,双方未能形成联合抗击外敌的政策,这也为咸同以后法国入侵越南并导致中越藩属关系解体埋下了伏笔.

    嘉道时期清朝越南藩属关系

    信义治理何以可能:信托制物业的实践与阐释

    吴晓燕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构建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居民小区从物理空间共同体转向利益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需要借助互动、互利社区活动的持续参与,形成合作、互信的关系,创制利益和信任连接机制.在信托制物业服务实践中,在法律信义义务履行的基础上建构了业主、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三方的信义关系结构,依凭信义义务的履行再生产出社区主体间的信义关系,这是一种面向中国基层治理情境的社区信任再造,并依凭信息公开、关系建构、协商参与、多元监督等核心要素和强弱反转的责任机制、服务优先的报酬机制、互为补充的监督机制和帕累托改进机制,型构了"信义治理"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信托制物业信义义务社区信任信义治理

    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

    吴波周学馨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龄社会治理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对推进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老龄社会治理内涵,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治理、老龄社会应对举措以及学术界相关研究,从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治理过程和治理绩效四个维度逐层分解形成了包含15个要素层和65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AHP-熵值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并对全国老龄社会治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和区域内老龄社会治理水平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耦合协调性分析发现,我国老龄社会治理耦合协调度普遍偏低,治理主体发展滞后是制约老龄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建引领,健全协同治理机制,提高老龄社会治理效能.

    老龄社会社会治理指标体系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经办服务的实践及逻辑

    沈澈党秀云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与质量并重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模式,在民族地区先后实行了临时性、组织化、社会化、标准化及数字化经办服务模式.民族地区通过自身能力建设与国家专项支持,在服务主体上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形成叠加合力,服务对象上倡导公民资格与制度标准,服务目标上夯实各民族福利共同体,实现了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均、从均到优,建立了一体共享的服务格局.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地区应坚持并优化整体性经办路径,通过外部的人才、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经办能力,逐步消弭服务边界以促进人才及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惠及边疆地区,通过公共服务共同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整体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