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林业科学
西部林业科学

杨宇明

双月刊

1672-8246

jwcfs@vip.163.com;jwcfs@qq.com

0871-5211394

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西部林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部林业科学》简介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西部林业科学》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西部林业科学》目前影响因子为 0.882,位居云南省学术期刊前列。《西部林业科学》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经济林果、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经济、林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内容。《西部林业科学》聘请了中国资深院士陈俊愉、原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主席李文华院士、张亚平院士及孙汉董院士为首席编委,聘请了含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7 个省市区的35位知名专家学者为编委。《西部林业科学》以云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立足点,面向中国西部,力求反映中国西部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面向全国征订发行。欢迎全国各地的林业工作者投稿,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http:\E-mail:yafinfo@public.km.yn.cn;jwcfs@qq.com 编辑部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盘龙区蓝桉路2号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邮 政 编 码:650201 主 编:杨宇明 韩明跃 电 话:(0871)521139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思茅松林植物区系、生活型与叶相特征分析

    王晓帆彭明俊赵彪马云飞...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的思茅松林为我国云南省重要的战略森林资源,但其植物资源多样性未见系统报道,为揭示其区系特征及群落外貌,本研究基于 144 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分析了云南的思茅松林的维管植物区系、生活型与叶相特征.结果显示:(1)云南的思茅松林群落维管植物经合计共 130 科 440 属 800 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 18 科36 属 61 种,裸子植物 2 科 4 属 7 种,被子植物 110 科 400 属 732 种,优势科为豆科、壳斗科和禾本科,优势属为榕属、锥属和柯属.(2)科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且均以泛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分布型以北温带及其变型为主.未见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 9 种.寡种和单种科属占比高,一定程度表明了该群落类型对生境选择的多样化响应.从演化趋势来看,古老成分与新生类群共存.(3)生活型谱中高位芽植物为该群落优势生活型,占比为 61.25%,Raunkiaer生活型谱呈"L"型.(4)植物叶相以纸质(44.00%)、单叶(74.50%)、全缘(67.75%)、中型叶(46.38%)为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思茅松林区系特征、为其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植物区系生活型叶相思茅松云南省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何苗苗刘芝芹王克勤金奕彤...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选取位于元谋干热河谷流域的草地、青枣林地、银合欢林地、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运用HOBOH21_USB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同时使用TE525 mm翻斗式雨量筒测定 2021 年 1-12 月的降雨量,以探明该流域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和垂直变化特征及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对不同级别降雨的响应.结果显示:(1)研究区 4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稳定期(1-5月)、快速增长期(6-7月)、稳升期(8-9 月)和消耗期(10-12 月).(2)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化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小部分土层与总趋势有偏差.(3)在小雨(0.1~10 mm)情况下,4个样地均只有 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有微弱响应;在中雨(10.1~25 mm)条件下,降雨量对各样地的 0~40 cm土层含水量产生补给作用;在大雨(25.1~50 mm)条件下,降雨量对各样地补给范围扩大到 60 cm土层;在暴雨(>50 mm)情况下,各个样地各个土层均对降雨量有反应.结果表明:从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以及降雨响应整体来看,在该区域坡耕地比造林地更易储存土壤水分.研究结果可为气候炎热少雨,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的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干热河谷土壤水分时空变化金沙江

    紫茎泽兰覆盖度对次生林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影响

    方曾红陈鹏蒋华文亦芾...
    17-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紫茎泽兰种群扩散蔓延对次生林林下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紫茎泽兰入侵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生态学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不同紫茎泽兰盖度对次生林林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紫茎泽兰盖度的增大,次生林林下优势物种由地毯草、荩草、头花蓼逐渐演变成紫茎泽兰、荩草、狗尾草;(2)同时林下层植物植株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显著下降,而紫茎泽兰的株高、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凭借其生长迅速、分蘖性强、繁殖力强、传播距离广等生物学特性,其一旦定植,能迅速生长,在生态位抢占先机,然后通过其自身分泌的化感物质进一步排挤其他草本和灌木,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导致林下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次生林紫茎泽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

    21份花椒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SSR标记多样性分析

    谷丽萍郭永清陆斌郝佳波...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表型性状及SSR标记对引种的花椒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对品种鉴定及育种工作均有重要意义.以昆明树木园引种的 21 份花椒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表型性状及 7个SSR标记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1 份花椒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7 对引物在 21 份种质中共检测出 18 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最小等位基因数目为 1(P3、P8),最大等位基因数目为 4(P52、P60),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2.5714,平均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4005.(2)香农指数(I)的数值范围为0.0000(P3、P8)~1.0357(P60),平均值为 0.4328;多态信息含量(PIC)的数值范围为 0.1574(P2)~0.5109(P60),平均值为 0.2106,其中 3 对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信息(PIC>0.25).(3)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数值范围分别为 0.0000(P2、P3、P8)~0.2381(P60)和 0.0000(P3、P8)~0.5714(P60),均值分别为0.1020 和0.2358.近交系数平均值为0.4162,数值为0.3307(P69)~1.0000(P2),利用表型性状及SSR标记可把 21 份花椒种质资源完全区分开.可得结论:所引种 21 份花椒种质资源具有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对于表型性状相似的花椒种质需结合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定.

    花椒SSR分子标记多样性分析表型性状

    孑遗植物滇桐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研究

    徐佳月欧光龙肖静王斌...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 21 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 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 0.995,显示高度准确性.(2)滇桐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为 23.32×104 km2,主要分布在文山、普洱、保山、德宏和怒江等地.(3)影响滇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植被类型(29.8%)、温度季节性(21.1%)、等温性(15%)和海拔(13.5%),累积贡献率达 79.4%;其最适宜区间中,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草丛和灌丛,温度季节性为 4.0~4.8℃,等温性为 44%~50%,海拔为1300~2200 m,最冷月最低温度为1.0~6.0℃.(4)滇桐主要适生区主要植被型组包括栽培植被、阔叶林、草丛、针叶林和灌丛,其中栽培植被型面积最大,占比 29.22%;主要适生区土地利用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占比 24.92%.研究结果为滇桐的引种栽培、天然分布地的长效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滇桐最大熵生态位模型潜在适生区关键气候因子

    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李福泷李瑞马长乐杨建欣...
    38-4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有助于未来保护策略的制定.基于 39 个有效分布点和19 个气候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ArcGIS、R软件预测当前(1970-2000 年)和未来(2050s、2070s)不同发展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百日青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定量分析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质心迁移轨迹,并采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来确定模型精确性.结果表明:(1)各组模型的AUC值均大于 0.972,模型预测结果极好.(2)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季度降水量、平均温度变化度范围、年平均气温、最湿月的降水量是影响百日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3)当前气候条件下,百日青的总适生区面积为89.39×104 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9.3%,主要位于西南、华南以及华东部分区域.(4)未来气候情景下,百日青的总适生区面积变化幅度较小(10%以内).(5)气候变化情景下,百日青潜在适生区的主要变动区域集中在四川东南部、广西西部、贵州中部、云南北部,从当前到未来百日青适生区质心变化大体方向是先向东南迁移,再向西北迁移.

    百日青Maxent模型气候变化适生区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评估与时空格局分析

    胡亚男李红梅刘彩红段丽君...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及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四方面要素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应用模型探讨了气候承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01-2020 年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因受到气候天然容量和极端气候事件压力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青海东部城市群低和较低气候承载力区主要集中于民和—乐都—西宁—湟中沿线大片区域,中气候承载力区零散分布于湟水谷地两岸区域,高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区则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西北部和东部北地区.研究结果提示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青海东部城市群是合理可行的,可以描述城市群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变过程,可作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的依据.

    气候承载力多源数据定量评估时空格局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肖指柔滕金倩秦佳琪梁泽丽...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 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 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针阔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生态化学计量比

    不同生境下木棉幼苗叶性状和光合特性研究

    张月萍张梦婷李敏瑄代鹏跃...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的叶性状和光合特性会调整权衡分配机制以适应异质生境.以云南勐腊、元江两地的 2 a生木棉幼苗为研究对象,实地测定叶面积、叶宽、叶鲜重、叶片含水量等 10 个叶功能性状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6 个光合参数,分析其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和相互关系,探讨光合特性对叶性状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的木棉幼苗叶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存在差异(P<0.05),并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叶性状各观测指标对木棉光合特性具有较强影响,其中叶宽、叶鲜重、比叶面积和饱和重对木棉幼苗光合指标的解释率较高,是影响木棉幼苗光合特性的主要叶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下植物叶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差异性与响应关系显示了植物在应对环境变化下不同的生存策略.

    木棉叶性状生境幼苗光合特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米'红花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张永明刘红位李甜江陈璐...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米'红花油茶苗木生长的作用以及最佳施用量,采用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二因素三水平 3×3 回归设计,选择不同浓度的GA3、IAA及其组合处理云南高山区'小米'红花油茶嫁接苗,所得数据经过协方差排除初始值影响后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9 种不同组合中,对苗高有极显著促进效果的最佳浓度组合是5 mg/L GA3 和5 mg/L IAA,其处理比对照高出34.4%.(2)对地径有极显著促进效果的浓度组合是 10 mg/L GA3+5 mg/L IAA,比对照高出 24.6%.(3)9 种组合中,所有处理对冠幅都有极显著促进效果,其中最佳浓度组合是 0 mg/L GA3+5 mg/L IAA组合,比对照高出 26.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GA3 的浓度为10 mg/L,IAA的浓度为0 mg/L或者5 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小米'红花油茶嫁接苗进行喷施,可以明显促进其苗高、地径及冠幅的综合增长.

    '小米'红花油茶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吲哚乙酸苗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