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双月刊

1004-390X

xb@ynau.edu.cn

0871-65227711

650201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农业和生物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主要刊登有关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园林园艺科学、食品科学、蚕桑、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农业生态学、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学科创新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本刊的特点是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及生物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科研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德宏奶水牛乳腺组织CD36基因的表达研究

    王梦迪唐娜俞大阔张永云...
    26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乳脂率德宏奶水牛乳腺组织CD36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同一养殖小区中饲养条件相同的健康德宏奶水牛216头,采集乳样,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脂率;以乳脂率(7。5±0。5)%为基准,将德宏奶水牛分为高、中、低乳脂率组(分别为H、M、L组),每组选取胎次相同、年龄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德宏奶水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乳腺组织,提取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D36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与乳脂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组的CD36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M组和L组(P<0。01),M组极显著高于L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CD36基因表达量与乳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D36基因表达对德宏奶水牛乳质量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德宏奶水牛乳腺组织乳脂率CD36基因

    源自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澳洲坚果蜜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杨明华谭霞宋文菲李雪...
    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源自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澳洲坚果蜜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特征,揭示不同蜂种对同地域同花期蜜源酿造生产同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特点,为澳洲坚果蜜的开发利用和品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源自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澳洲坚果蜜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源自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澳洲坚果蜜中共检测到10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32种。源自西方蜜蜂的澳洲坚果蜜(简称"西蜂蜜")含有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0种为其特有),以(S)-氧化芳樟醇、5-乙烯基四氢呋喃-顺式-α-5-三甲基-2-呋喃甲醇和3,7-二甲基-1,5,7-八三烯-3-醇为主;源自中华蜜蜂的澳洲坚果蜜(简称"中蜂蜜")含有6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6种为其特有),以乙醇、(S)-氧化芳樟醇和5-乙烯基四氢呋喃-顺式-α-5-三甲基-2-呋喃甲醇为主。2种蜂蜜的108种挥发性成分中共析出18种香味物质,其中西蜂蜜有12种,中蜂蜜有16种,均以醇类物质为主。[结论]同地域同花期生产的澳洲坚果蜜因蜂种不同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蜂种是影响蜂蜜挥发性成分组成的重要因素;醇类和酯类物质是不同蜂种酿造澳洲坚果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醇类物质也是2种蜂蜜香味的主要贡献者,中蜂蜜比西蜂蜜气味更浓郁。

    坚果蜜中华蜜蜂西方蜜蜂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玉米肽结合有氧运动抗肥胖作用及分子机制

    张杉杉尹凯波姚晓雪王碧辉...
    27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玉米肽结合有氧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4周龄ICR小鼠随机分为标准对照组(CON,饲喂标准饲料)、高脂组(DIO)和高脂运动组(DEX) (均饲喂高脂饲料)、高脂玉米肽组(DCP)和高脂玉米运动肽组(DCE) (均饲喂添加玉米肽的高脂饲料),同时DEX组和DCE组每周进行6次有氧运动;喂养8周后,测量小鼠体质量、肾周脂肪、附睾脂肪、皮下脂肪以及肝脏组织质量,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因子(PPARγ和C/EBPα)与脂质合成相关基因(FAS)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补充玉米肽对小鼠体质量、肝脏和脂肪组织质量、血脂水平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P>0。05)。玉米肽结合有氧运动能降低或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质量、肝脏和脂肪组织质量(P>0。05或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TG和LDL含量(P<0。05),显著抑制PPARγ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玉米肽结合有氧运动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因子PPARγ表达,对高脂饮食小鼠有抗肥胖作用。本研究为开发玉米肽作为运动减肥的辅助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玉米肽运动高脂饮食肥胖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不同干形云南松遗传分析

    吴治洋纵丹甘沛华刘子腾...
    285-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遗传差异,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方法]分别以胚乳和针叶为材料,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22份样本进行单核苷酸多态型(SNP)位点挖掘及遗传分析。[结果]样本间共获得772240个变异,其中SNP变异762699个,InDel变异9541个。在SNP变异中,颠换(38。28%)类型小于转换(61。72%)类型;而InDel变异中,缺失型变异与插入型变异数量大致相等。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直干形云南松胚乳组(ES)、直干形云南松针叶组(NS)、扭干形云南松胚乳组(ET)和扭干形云南松针叶组(NT)中SNP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在0。1633~0。1837、0。2345~0。2625和0。3043~0。3448之间,云南松分析样本具有较低的遗传差异水平。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之间具有中度的遗传分化(Fst针叶组=0。1071,Fst胚乳组=0。1437)和较高水平的基因流(Nm针叶组= 2。0839,Nm胚乳组=1。4893)。位于27条序列上的39个SNP位点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干形云南松。SNP注释结果表明:多向耐药性蛋白(PDR3)、乙烯响应转录因子(ERF017和RAP2)及MYB相关蛋白340 (MYB340)等可能在云南松直干形和扭干形的发育中发挥着调控作用。[结论]云南松干形扭曲变异主要受遗传因素调控,但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增强了该特征的显著性。

    云南松干形变异遗传基础简化基因组测序双酶切基因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

    张春华雷晨雨王储冯德枫...
    29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珍贵用材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 4个变种:思茅红椿(T。ciliata var。 henryi)、毛红椿(T。ciliata var。 pubescens)、红椿原变种(T。ciliata var。 ciliata)和滇红椿(T。ciliata var。 yunnanensis)在云南省的栽培气候适生区,探讨环境因子对红椿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格局的影响,为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栽培及大径材培育提供气候区划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红椿变种在云南省的实际分布数据及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海拔变量为基础,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建立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分布模型。[结果]红椿变种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较高[ 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0。9],但影响4个变种气候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差异较大,且相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变种的MaxEnt预测模型贡献率也不同。其中,限制红椿原变种、毛红椿、思茅红椿和滇红椿适生区分布的第1因子分别为等温性、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和年均温,贡献率分别为66。2%、49。0%、61。4%和63。6%;第2因子分别为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18。4%、18。7%、15。2%和15。8%。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和红椿原变种在云南省范围内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分别为7。40×104、10。82×104、20。31×104和22。58×104 km2。[结论]依据潜在气候适生区面积得到的物种保护优先顺序为思茅红椿、滇红椿、毛红椿、红椿原变种,可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分区域有序推进红椿变种的资源保护、引种及优质大径级用材林建设。

    红椿变种MaxEnt模型气候适生区珍贵用材树种

    辣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及表型变异的初步研究

    张慧阮明菊王韦王睿...
    302-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筛选获得性状优良的多油辣木 (Moringa oleifera Lam。) PKM-1品种基础材料,为后续育种提供有利种质资源。[方法]设置5个EMS质量分数(0、0。7%、0。9%、1。1%和1。3%)及2个处理时间(10和12 h)诱变处理多油辣木PKM-1种子,分析出苗情况及M1代幼苗相对成苗率,得到适宜的处理参数;分析诱变后代M1和M2代的表型变异特征。[结果]EMS处理可极显著降低辣木种子出苗率和相对出苗率(P<0。01),EMS质量分数越高,起始出苗时间越长;EMS抑制辣木幼根的生长,随着EMS质量分数的增加,根长逐渐变短,苗高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1。1% EMS处理10 h,辣木种子的相对出苗率和相对成苗率分别为58。60%和57。07%,诱变效果最佳。进一步EMS诱变处理辣木种子700粒,共筛选获得M1代变异材料88株,变异频率为33。33%;M2代变异材料132株,变异频率为43。14%;M1-M2代变异性状遗传频率为10。26%,M2代新出现变异株68株,变异频率为35。98%。[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辣木种子EMS诱变的最佳参数为1。1% EMS处理10 h,M1和M2代分别筛选出9种和11种表型变异材料,为M3代获得稳定遗传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辣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表型变异

    不同生境大托叶猪屎豆构件形态与含水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王梦亭龚莉左晨王礼欣...
    31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对大托叶猪屎豆(Crotalaria spectabilis)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为深入揭示植物各器官功能性状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协变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林下和裸地2种生境,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对比分析大托叶猪屎豆形态特征、含水量分配关系、异速生长关系及其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结果]林下生境大托叶猪屎豆个体形态参数(株高、根长、冠幅直径、基径、花序轴基部直径、花序轴长和小花柄长)均小于裸地生境,但各器官含水量表现出相反趋势。繁殖器官具有最高的含水量(林下82。42%,裸地78。70%),而根含水量最低(林下62。29%,裸地57。59%)。2种生境下大托叶猪屎豆各器官性状间多为异速生长关系,但林下生境各构件形态和含水量之间的总体相关性(即显著相关的性状对数量)高于裸地生境。林下生境植株叶与茎含水量及裸地生境叶与地上部含水量间为等速分配关系(斜率分别为1。110和0。854),但2种生境下植株叶片和根系均比其他器官具有更高的水分分配速率,这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结论]不同生存环境的大托叶猪屎豆具有明显的功能性状协变特征和资源调整策略。

    大托叶猪屎豆生境水分分配异速生长形态

    涮辣与昆明皱皮椒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张祥刘雨婷张婧柔李平平...
    320-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析涮辣与昆明皱皮椒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的差异,研究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环境和外源因子处理下PAL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PAL基因和蛋白特性;利用荧光定量PCR及酶活性测定方法测定PAL表达量及酶活性。[结果]克隆得到涮辣PAL基因为2166 bp,昆明皱皮椒PAL基因为2154 bp,分别编码721和717个氨基酸。顺式元件预测结果显示:辣椒PAL可能受赤霉素、光与干旱的影响。PAL蛋白预测结果表明:PAL为脂溶性、亲水性的稳定蛋白,主要定位于质膜,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含58个磷酸化位点。在进化上PAL有保守性,但在亚组上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发育阶段,2种辣椒PAL表达水平与酶活性的趋势都为先升高后急剧降低,且在大部分发育阶段均表现为露地栽培高于大棚栽培;同一环境条件下,涮辣PAL表达与酶活性整体高于昆明皱皮椒;且不同外源物质在一定时间内可影响涮辣PAL的表达。[结论]涮辣与昆明皱皮椒PAL基因和蛋白特性相似但存在差异,在辣椒生长发育、环境和外源物质响应方面有重要功能。

    涮辣昆明皱皮椒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生物信息学外源因子

    基于木薯茎杆屑栽培的黑木耳品质评价

    张振文姚方杰张作达林立铭...
    330-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和筛选适合于木薯茎杆屑基料栽培的黑木耳品系。[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10个黑木耳品系的品质指标,采用贴近度和氨基酸评价法比较分析其营养品质。[结果]10个品系的黑木耳在木薯茎杆屑基料中生长良好,平均袋产量(518。41±25。90) g,其中C67的袋产量最高[(766。00±38。30) g];从品质指标看,C67的总糖含量最高[(37。87±2。27) mg/g],AC11的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18。89±1。06)和(4。82±0。13) mg/g。从贴近度看,10个品系黑木耳蛋白质含量与全鸡蛋蛋白质含量的贴近度为0。678~1。040,其中C26的贴近度最高,与全鸡蛋蛋白的营养水平相当。氨基酸评价结果显示:有5个品系黑木耳的5种氨基酸RC值大于1,说明该氨基酸相对过剩,多数品系异亮氨酸和色氨酸为第1或第2限制氨基酸;SRC值分析表明:C26的氨基酸营养品质最佳。[结论]木薯茎杆屑代料栽培黑木耳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存在品系间适应性和营养品质的显著差异问题,栽培前需要注意筛选适宜的黑木耳品系。

    木薯茎杆黑木耳氨基酸品质评价

    玉米间作大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常换换苏友波范茂攀赵吉霞...
    336-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种间互作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玉米间作大豆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玉米抽雄期(大豆花荚期)的根际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和结构解析。[结果](1) 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玉米。与各自单作相比,间作玉米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3。5% (P<0。0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13。1% (P<0。05);间作大豆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7。8% (P<0。05),具有趋同性。(2) 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玉米根际可检测细菌总量显著增加 (P<0。05),大豆根际可检测细菌总量呈降低趋势 (P>0。05);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变化不显著 (P>0。05);玉米和大豆的根际细菌群落均出现新种属,菌种组成趋同与变异共存。(3) 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际装甲菌门 (Armatimonadetes) 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P<0。05),其余优势类群无显著差异 (P>0。05)。受玉米大豆互作影响,酸杆菌门 (Acidobacteria) 的相对丰度由差异不显著 (P>0。05) 变为显著 (P<0。05),芽单胞菌门 (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属 (Gemmatimonas)、Gaiella、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 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 的相对丰度则由差异显著 (P<0。05) 变为不显著 (P>0。05)。[结论]玉米间作大豆改变玉米和大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趋同与趋异共存,以趋同性为主。

    玉米间作大豆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BIO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