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产业发展对周期理论的证伪与创新

    赵儒煜杨杨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 1978-2008 年间的快速、稳定、超长期的经济增长和 2008 年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下行趋势的中期性波动,对传统产业周期理论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证伪.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后到 2008 年间超长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与 2008 年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经济下行的中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上,都与消费结构升级意义上的需求增量紧密相关.基于上述分析和对传统周期理论及价格机制的反思,重新构建了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逻辑:经济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方的功能预期(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方科技创新之间的矛盾.其中,需求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内生变量,科技创新的内生性只是附着于需求的内生性才存在的;储蓄率与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对应关系,投资的乘数效果、消费的加速原理等,都是新的需求功能预期实现并拉动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需求功能预期不断得到科技创新的回应,是实现超长周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产业发展周期理论预期机制

    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时空转换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何修良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外向性发展把边疆推置到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和更广的空间之中,边疆的时空转换促使边疆形态变化和新的边疆观形成.由此给予了人们把传统定点的、静止的边疆治理认知,放置到由多样领域、多层空间的更为广阔的经济往来、社会互动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形成过程之中去观察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契机.在理念上,新时代边疆治理跳出了传统认识与叙事的"古"与"今"历时态维度的观察,继而转向联系、联络与网络式的交往交流世界的"中"与"外"的共时态的开放性视角思考,需要在连续性的时空转换和多元间的关系调整中理解边疆治理的时代地位.在这一时空转换中重新认识边疆治理现代化,无论是学术界研究指出的边疆治理取向的区域主义、域际主义,还是元问题、共同体主义,在内容上都一致地指向了突出边疆性这一内容的治理,就是要突出边疆区域本身具有的特征以及在其治理与发展中的主体性功能,在国家治理统筹下,边疆治理回到根据边疆本身特征进行治理的路径上.基于此,边疆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强化边疆发展的时序性思维、空间性特征、外部性因素、差异性现状和过程性内容等五个方面展开,不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

    新时代"一带一路"边疆观边疆治理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实现路径

    时雨晴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一般来说,文化可分为价值观、制度、器物三个层面.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核心层中华民族共通的心灵归宿和价值追求,中间层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发展追求,外围层中华民族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增进共同性、推动意识和存在的双向互动、促进多元共生为基本原则,加强教育工作、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次结构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口岸集群效应优化研究

    拓俊杰李景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发布十年来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口岸在开放、管理等方面的分散化短板不利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亟须以边境口岸集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通过建立口岸集群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口岸集群效应测度模型,可基于广西、云南两地口岸经济发展现实,从集群化发展对口岸布局的影响、口岸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程度和口岸所连接的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度三个方面测度口岸集群效应.针对西南民族地区口岸集群在模式、结构和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从国家、省际和口岸集群层面提出建议,通过建立稳定联系载体、岸地产业联动和打造多元动力集等,更好释放口岸集群在西南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

    口岸集群沿边开放开放区域经济协调

    差序整合:农村互助养老实现的机制分析

    郝亚光潘琼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农村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在"关系—制度"分析框架和"差序整合"概念下,通过对河南省W县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当地基层党组织成功借助乡土社会关系的差序规则,有序动员老人的亲友、邻里、同乡等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究其实现机制,具体包括以重塑认知为重点的制度嵌入、以均衡互利为核心的关系整合、以满足需求为关键的行动激励、以责任践履为要求的多方问责机制,差序整合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引制度、关系基础、参与动力和履责保障,实现了社会关系、制度规约、行动主体的全面整合,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农村互助养老社会关系差序整合人口老龄化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

    吕伟松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出场,是基于回应西方"合法化"强势话语对中国叙事的嵌套式解读,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逻辑必然,促进"中国经验话语"向"世界共识话语"过渡转化的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提供新的范式遵循,为塑造新时代良好中国国际形象提供话语辩护,为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效能优势提供话语支持.围绕知识输出、授受互动、叙事引导等要素进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范畴锚定,确保能够将其意义表达的话语生产转移到共识与历时交互的解释框架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全球传播,要以多元话语主体间互动参与实现叙事传播的"音量合鸣",以具身体验润泽"人机共生"时代的中华文明浸润式传播,以情感修辞搭设传受双方的"重叠性共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价值旨归全球传播

    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方法与内容

    李旺传陈先红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话语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本土原创性政治话语,其国际传播是建构中国政治文明话语权的关键一步.目前,中西方意识形态长期二元对立、西方垄断民主界定和解释权以及国际舆论场格局的西强东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理念和成果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的现实阻碍.基于此,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自主性诉求的重要前提.研究发现,基于叙事学视角,从大历史观出发,可以从古代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故事、近代中国民主传播发展故事、现代中国民主文明建设故事、全球中国国际关系民主故事四个维度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体系,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真正迈向全球.

    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大历史观

    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张金秋
    17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明中淬炼而成的家风文化,凝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实践经验,涵育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结构,既充分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蕴含着永恒的时代价值.相较于"我有他无"的文化符号而言,一方面,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以中西文明共有之"家"为基础展开叙事,其家及其文化现实功用的同质性建构议题,易于引发中西共情;另一方面,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对"个体与群体"秩序的深层设计,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人类贡献.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作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其展示的过程中面临着出圈不足、文化折扣、传播损耗等困境,因而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优化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有效传播的实现途径.

    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传播

    "反"与"通":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何以可能

    刘金波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文论如何古今贯通、中西互鉴,如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形成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方向.基于文化研究和关键词研究方法,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可以从"反"与"通"的角度凸显自身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中国文论历史流变的三个"元"关键——人学视域、反者道动、意在言外为其当下建设提供了通晓、通变与通达的学理基础.通过将学术精神和工具理性结合,将人文精神和学术伦理结合,中国文论可以在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当下应该做什么等中国实践性问题方面提出传统坚守、文明转化、理论通达、方法转向、中外互鉴等方面的可能路向.

    现代文明中国文论"反"(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