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疆地区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杨玉文陈子科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边疆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在厘清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机理基础上,深入剖析边疆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五个维度提出边疆地区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同富裕边疆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仪式认同进路

    刘春呈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政治仪式为中心开展的庆典活动与公共传播行为,能够将正确性认识转化为个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个体生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从而沟通起社会各阶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于个体而言,政治仪式以同一的认同屋顶、共同的情感纽带、崇高的神圣中心、实在的共识中心,规范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实践.在此基础上,政治仪式通过提供化约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提供"个体—共同体"的融入域、营造"拟在场"共识、赋定"我们从何处来"的答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维系着内部团结.以政治仪式为媒,经构设宣讲平台、辨明认同界限、规训整体化发展、获得"同属一体"感,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记忆得以直接强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仪式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沿边区域高质量发展

    杨泽夏郭树华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困境,开创了新时代理论新境界,为沿边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沿边区域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动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发展新赛道并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区域特色,强化数据驱动作用,优化要素配置,筑基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人才、地缘环境和政策实施四个层面深入分析沿边区域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根据沿边各省区独特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抓住关键点,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以实现沿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沿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沿边省区全面进步的重要引擎,更是沿边区域抓住发展和变革窗口期,从传统经济向新型经济转型的决胜时刻.

    新质生产力沿边区域区位优势高质量发展

    广告生产、知识再造与经典化传播: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微观视角——基于《上海周报》所刊广告的分析

    许峰张婷婷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知识、思想、价值观的承载体,图书广告在传播图书的商品价值的同时,也传播着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图书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发行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广告解决了图书如何为公众所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对图书本身所传递的知识的"再造".本文对抗战时期《上海周报》所刊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作出微观考察,在多重语境的具体分析中厘清主文本(马克思主义图书)、副文本(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副文本叙事者(出版商或图书编辑)、主副文本叙事时空等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作为"副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联动多方构成了一个新的权力场域,出版商、作家、编辑、读者等,以广告为媒介,通过引用、讲述、阐释、互动等方式盆景式呈现图书的主旨要义,建立起读者对图书的第一印象,同时让读者产生购买行为,进而进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被阅读和被接受环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告上海周报副文本

    近代怒江流域的市场形成机制与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王浩禹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怒江流域市场普遍形成和发展,实现了由临时性市场向固定性市场的发展转变,呈现出小市、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的市场层级结构.怒江流域市场的形成根植于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并受内地市场的深层影响,同时在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加强下,市场得以兴起和勃发,又因该地区处于中缅印交角地区,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国际国内贸易双循环的联动互通,国家治理是根本推动保障的市场机制.怒江流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自然经济,使各民族不断走出自然经济,走向市场,从而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施坚雅市场机制经济联动商品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时代样态与拓新路径

    张广俊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基本遵循.这一话语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现实逻辑,是因应数字交往下文化交流交融利弊共生的矛盾,重塑和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感知,解决时代共同课题擘画人类文明新前景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具有多重存在样态,是由本体维度价值凝定的阐释性话语、时空维度对话可能的融通性话语、主体维度理解促成的针对性话语及功能维度引领发展的导向性话语构成的话语形态.新时代拓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路径要在打破固化中以文化主体性提升话语创造力,以融通情感丰富话语内容塑造话语亲和力,在遵循价值逻辑中凝练精神增强话语感召力,优化叙事为传播服务提高话语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话语体系

    短视频生产的物性转型及其文化批判

    柴冬冬程文韬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可以聚合万物、重构物我关系,并持续制造品味的综合性数码物,具有重要的媒介功能,呈现出作为感官触达物、弥合认知物与理性归位物的不同属性.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也是物的弥散过程,是物在身体、界面、数字装置之间的往复运动,与其他物持续产生关联,形成短视频文化消费品味.品味的形成是由不可见变为可见、由实物变为符号的、由自在变为非自在,其背后是权力的分割与隐喻,涉及物的归类、渲染、遗弃及可见性的分配问题.物的弥散既有其积极性,但也容易使短视频滑向媒介奇观与感官狂欢逻辑,引发审美虚无.短视频的价值归位需构建作为审美物的文化生产范式,以美的属性与价值美学作为补充,同时还要聚焦引导创作者建立实在性审美立场,提升平台的美学运营意识,着力构建短视频的人民性文化实践审美风尚.

    物性转型短视频文化文化品味审美虚化短视频治理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李元奇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得了制度性支持,建构了以人民大众主体性身份塑造为核心的视觉修辞机制,为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内涵提供了崇高的价值标准,在图像叙事中建立起一个由苦难到新生的疗愈性情感认同机制,促成新的国家共同体的进一步牢固.此外,连环画通过英雄形象与国家形象的高度同构,深化了人民大众的国家认同.

    "十七年"红色文学连环画国家认同

    《黑神话:悟空》的"后西游叙事"、遍历空间实践与跨文化传播

    刘汉波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数字游戏曾经受缚于"国风游戏"的主题,由视听元素虚构的国家在场消解了游戏作为数字互动文本的叙事探索.《黑神话:悟空》沿用了"国风游戏"常见的神话题材,将机制、互动和美学的探索整合到游戏叙事和空间实践当中,成为国风数字游戏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该作聚焦于新千年后充满现代性迷思的"后西游叙事",借鉴了"魂类游戏"的机制,通过古建筑实景扫描为游戏的箱庭空间建构数字文化地景,并在"通道""规则""演出"的支撑下展开空间,为玩家提供具身遍历.它携"国风"出海,既是"中国故事"的"赛博在场",也是一场跨国别、跨语境、跨媒介的文化实践.

    《黑神话:悟空》"后西游叙事"箱庭遍历空间具身

    《云南社会科学》2024年总目录

    186-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