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黄顺

双月刊

1671-0681

0871-68426263

65011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杨家村云南行政学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The Journal of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独特、鲜明的办刊个性在全国期刊界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的知名学者关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才强国战略视角下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葛蕾蕾傅楚钦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详细部署,强调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搭建"政策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政策发展阶段"三维框架,对 306 份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存在政策工具比例不够均衡、政策环节需要有效衔接、一体化协同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充分形成、政策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要突出优势、精准施策;联动引才、试点先行;主动服务、多元激励;搭建平台、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人才强国战略政策工具国际人才引进

    "共同富裕":递嬗脉络、逻辑架构与话语指向——基于党的文献的文本考梳

    吴金花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奋斗目标。以党的文献为中心,对"共同富裕"的用法进行文本考梳,可以探查"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递嬗脉络、逻辑结构和话语指向。从时间坐标轴来看,在党的文献中,"共同富裕"的最初使用是在 1953 年,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逐步扩展到了各个领域。从空间坐标轴来看,中共对"共同富裕"的使用,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概念,又有关键领域和微观实践方面的概念。从指向上看,"共同富裕"在叙事意涵、叙事机理、叙事结构等方面特征鲜明。

    中国共产党党的文献共同富裕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随机控制实验: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

    杨代福穆冬梅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随机控制实验方法来进行政策评估,已成为公共政策或项目评估的"黄金标准"。但是,随机控制实验方法在中国政策评估过程中还运用较少,评估者缺乏对其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的深入认识。本研究在深入分析随机控制实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对随机控制实验的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总结。研究发现,采用随机控制实验开展政策评估主要面临着实验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实验方法引发的公共价值分歧以及随机控制实验融入中国政策场域的挑战三个层面的困境。

    公共政策随机影响评估政策评估项目评估随机控制实验

    "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及其效能转化

    田妍张新刘勇
    33-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中国之治制度创新逻辑效能转化

    试论资本无序扩张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

    薛睿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规范引导资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有助于推动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繁荣,但其无序扩张性又可能对意识形态建设带来风险挑战。资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本同市场、权力以及技术等要素的非理性合谋,呈现为文化产业的过度商业化、文化资本的权力寻租以及民众思维的"信息茧房"化等现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舆论社群分裂、社会价值分化以及民众精神贫困等意识形态风险。为此,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文化资本科学设置红绿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塑造高标准文化产业体系;引导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众的思想贫困问题。

    资本无序扩张意识形态风险

    党"管"数据:基于政企数据权力演化的治理逻辑

    邓崧马茜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党"管"数据则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而在数据资源的流动下发生着数据权力的动态演化,存在政企主体数据发展优势表现不同,且需平衡少数大型企业依托政府数据资源优势异化形成数据权力的利弊影响,呈现出党"管"数据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分析政企主体间数据权力的形成和异化,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别阐释党"管"数据的必要逻辑,进而探讨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下党"管"数据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党"管"数据是制度优势、组织架构和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规制政企数据权力动态异化的必然选择,并凝练出"1+4"治理路径,推进实现善治目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管数据数据权力动态演化权力异化

    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与实现路径

    孙全胜
    65-7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民众参与、国际合作等多重要素。本文认为,新时代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政策法规的完善、智能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高效参与机制的形成,以及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变革,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等;新时代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监管体制、进行生态科技创新、推进民众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新时代的生态治理现中,仍面临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新阶段的生态治理现代化中,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落实生态责任制,强化生态治理的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推动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生态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实现路径

    干部容错机制如何从"有形"走向"有效"?——基于新时代以来(2013-2023)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殷书建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十年来,干部容错机制建设进程逐步得到国家倡导与推动,建设范围覆及地域与领域,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建立起案例指导制度,试以指导性案例引领容错实践法治进程,规范与案例双向推进的"有形"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但观照现实,干部容错机制制度运行难掩"低效",效能释放未达预期,面临陷入公信力不足处境危机、容错免责条款入法入规张力明显、案例指导制度功能发挥乏力、案例说理可接受性羸弱等多重困境。当前,应坚持政策规律与能动性发挥、形式创制与实效生成、核心共识与领域特点"三个有机统一",全面优化干部容错机制制度框架。同时,将公众参与制度化融入容错实践提升公信力,选取"抽象入法"方式入法入规达至"理念统合",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激活指导性案例指导功能,提升案例说理可接受性强化示范指引价值,促其从形式"有形"走向实质"有效"。

    干部容错机制效能案例指导可接受性处境危机公众参与

    地方法治督察的量化评估:功能异化与体系应对——以X区经验为例

    潘鑫周云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2019 年全国开展法治督察工作以来,X区结合法治督察制度与量化评估方法,形成一种法治督察量化评估机制,其融合"定量分析""定性评估"与"定期督察"的方法优势,在指标设计方式、评估主体的设定模式以及多元评估手段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试点经验。结合相关试点经验发现,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功能异化反映在地方政府督察的单方主导性、自上而下评估方式的局限以及评估内容的形式化倾向方面。然而,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真正功能,一方面,应聚焦于反映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问题,而非将结果作为衡量地方"法治GDP"的竞争性指标,直接同地方政府工作绩效关联;另一方面,要具备对地方法治建设的纠错功能,以便调整不同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任务。据此,未来理应正确理解法治督察量化评估对地方法治状况的反馈作用,逐步剥离量化评估结果与业绩考核之间的利益关联。宜兼顾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要求,保持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结果的相对中立,反映法治督察的地方化元素。重视法治督察的公众参与,关注社会反馈效果。

    法治督察地方法治功能异化量化评估

    民族国家构建:国际经验和中国道路(上)

    肖宪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前两节从理论上讨论了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纯粹的"民族国家,然而,只要多数国民认同为一个民族,效忠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民族国家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族国家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无终点的过程,其目标和方向是同质化、国族化;而国家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文化认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文章还指出,"民族国家构建"还可以分为"构"和"建"两个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来,"构"就基本完成了,而"建"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个国家不断向理想的"民族国家"靠近。文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土耳其、美国、印度、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国家、南美国家,还讨论了跨境民族、国家移民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文章最后两节是关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中国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文章指出,构建高水平的民族国家,是一项艰苦和长期的任务,既要有紧迫感,但又不能急于求成。

    民族民族国家构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