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吴卫民

季刊

1671-5047

Xb10690@vip.163.com

0871-65937332

650500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its Institut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为指导思想,服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到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间音乐地域生态的认知、理念与路径

    伍国栋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音乐是地域生态表现最为鲜明和突出的类型之一,从一般生态感知进入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树立,然后再联系音乐本体细节与生态因素关系研讨,当是人们客观认识和辨析民间音乐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地域风貌及其个性特征的必由之径.

    民间音乐地域生态认知理念路径

    "流动而凝聚"的民间楚剧戏班生存策略考察

    黄洁洛秦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剧作为武汉地方戏之一较武汉其他剧种在生存方式上具有特殊性.历史变迁中的民间楚剧团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变其生存策略.将传统音乐放置在当代的语境中,结合人类学视野下的社会流动、权力关系与群体规范理论,讨论历史与当代的民间楚剧团"流动而凝聚"特性的差异与必然性;通过与历史对话以及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式,体验并思考当代民间楚剧团"流动而凝聚"特性的某种深层规律.

    楚剧民间楚剧团参与观察流动凝聚

    语音、语义、语用:中国民歌唱词语言研究三题——以重庆城口民歌为例

    周洁胡晓东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唱词语言(方言)是探究民歌地方特质的利器,语音、语义和语用是切入音乐语言学的三大重要议题,分别从物质外壳(音响)、文化内涵与社会功用三个层面由表及里揭示了语言和音乐一卵双胞、相生相长的内在关系,建构起语言与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石.通过对重庆城口民歌语音、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深入剖析,可揭示地方语言特征对民歌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的深刻影响.语音是指城口方言的发音及音响特征,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民歌的音乐形态,通过梳理、比较并分析城口方言语音声、韵、调方面的特征,揭示其影响并控制城口民歌形态与地方特质的重要作用;方言语义要解决语言符号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及其对民歌唱腔的深刻影响,即一些常见语汇由于在城口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语义转换而成为特殊主题被应用,在民歌唱腔中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色彩;语用则指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使用的某些规范和原则,对城口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特征形成潜在的影响,三者共同构成城口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质,进而影响其他民间音乐品种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

    重庆城口民歌语音语义语用

    庐剧音调结构来源考

    余亚飞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旋律音调结构——腔音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试以庐剧为例,对该剧种旋律音调进行初步的来源考证.从庐剧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亲缘关系为切入点,将庐剧传统唱腔[二凉]和门歌、庐剧花腔[采茶调]与大别山山歌进行形态分析,分别从腔音列、腔句、调式等方面的音乐旋律音调结构,探究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础上就庐剧旋律音调特征作进一步探析,试图在这一民族民间音乐旋律音调结构研究中追本溯源.

    庐剧腔音列旋律音调结构源流

    新中国初期戏曲新形态及其文本体制的奠立——从延安到黑龙江的戏曲改革实践

    张福海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戏曲起始于1902年由古典演变为近代的性质,其间经由几次形态的变迁,20世纪4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实践,至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的形态得以确立.这就是以京剧"样板戏"为标志的戏曲形态.虽然这种形态并不始于京剧,而是因为京剧借鉴了当时和此前各种戏曲创造过程中经历过的各种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而选择和确定的审美样式;这种选择一旦由于政治运动的需要被推到发挥武器的功用作用而当作样板时,它的形式便连同它依附的内容被定于一尊,也同时成为样板推广开来.

    戏曲形态戏曲文本体制戏曲文本体制的确立

    清宫寿戏《箕畴五福》剧本流变考

    刘铁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见有刊出《箕畴五福》剧本十五部,约略分为嘉庆本体系、光绪本体系两个体系.嘉庆本体系内部见有八出本、十二出本两种版本,暂时无法判定孰先孰后.可知的是剧本出现时间至迟不晚于嘉庆十六年,之后曾在嘉庆二十四年颙琰六旬万寿时演出,在孝和睿皇后千秋和庆时可能也曾搬演.而后通过部分曲 目的删减、曲辞和道白的调整,剧本完成了从嘉庆本体系向光绪本体系的转变.此后,剧本总体保持稳定,仅根据具体演出情境需要,对相关颂词进行调整,体现出清宫寿戏"大稳定小调整"的基本改编原则与策略.目前所见确切的演出记载,仅有光绪十五年慈禧五十五岁万寿时演出一次.光绪本体系中的多数剧本,也很大可能是服务这次演出所用.从现存剧本来看,其除用于庆寿演出之外,也曾用作新春承应.

    《箕畴五福》寿戏清宫

    "听"见戏剧——云南现代戏剧研究视点补遗

    方冠男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听"的维度,是云南现代戏剧史论研究的新视点.193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无线电局广播台,云南自此进入广播时代,这丰富了云南戏剧的传播手段,从此,在"看"戏剧以外,"听"戏剧,也参与构成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32-1949年之间,云南广播戏剧的类别,关涉了滇剧、平剧(京剧)、粤剧、川剧、昆曲、话剧等不同剧种.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是自精英层渐趋普及市民层的,经历了"听"广播—茶社"听"广播—茶社"听"唱戏—茶社"看"戏的完整链条,由此,云南现代戏剧经历了从"看"见到"听"见、又从"听"见到再"看"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听"见戏剧,体现出了个体、社会、国家以及戏剧自身的多重觉知.

    广播广播戏剧话剧演播茶社演剧

    致广大而尽精微:俞平伯的昆曲学研究

    刘洋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平伯的学术研究虽集中于红学方面,但在昆曲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亦足成一家之风范,留下与昆曲相关的序跋、书信、回忆、评点及理论性文章30余篇.一方面,俞平伯深刻洞察昆曲的艺术价值,对是时昆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展开思考,提出诸多深刻见解;另一方面,俞平伯既从学者视角建构昆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又以唱曲家身份,着意从技术层面探讨与曲词创作、音乐演唱等相关的艺术实践问题.

    俞平伯昆曲曲学

    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的强军叙事

    张向辉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进程中军事题材美术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活动为内容所进行的美术创作.这些作品始终围绕着中国军队的历史和成就展开叙述,所记录的是中国军队的丰功伟绩和艰苦卓绝的发展史.文章通过对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的图像分析,梳理了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事件与历史的关系,并对其创作内容、创作模式进行分类与归纳.作者认为,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强军的图像叙事,更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精神图谱和视觉见证.军事题材美术是中国美术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类作品,在塑造新中国的文化景观和促进艺术的发展上发挥了独特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图像志文化景观强军叙事

    汲取与求新:抗战时期根据地"新年画"研究

    刘建理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生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新年画",其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和紧扣现实语境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广受抗战时期根据地群众的喜爱与欢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新年画"在中国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美术宣传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抗战时期根据地"新年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缘起、创作的转向与革新以及历史贡献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而指出,产生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新年画",不仅在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美术宣传运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积极有效的配合了我党在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政治宣传任务.抗战时期根据地年轻的美术家们在"新年画"创作中的探索、开拓与创新性的实践,既促进了日后延安新年画运动的开展,又为新中国年画的创作走向成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抗战时期根据地新年画艺术形式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