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田地面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田地面工程
油气田地面工程

张良杰

月刊

1006-6896

cnogfe@petrochina.com.cn;yqtdmgc@petrochina.com.cn

0459-5903568

163712

大庆西杨邮局126-1-56信箱

油气田地面工程/Journal 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8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月刊。油田生产、建设、施工和设计领域权威应用杂志。每年发表相关科技文章500余篇。文章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具有较大的应用借鉴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火驱稠油开发对油田"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及分析

    张继周郑强亓树成东方...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热采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火驱生产开发现状,通过将火驱烟道气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研究了不同稠油开发方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稠油开发方式中,同一空气消耗量下,火驱产生的CO2 的排放量最大,燃气锅炉产生的CO2 的排放量最小;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在同一原油产量下,火驱产生的CO2 的排放量最小.依靠火驱烟道气回注地面配套工艺能显著降低碳排放量,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持续研究完善火驱烟道气回注工艺,有利于火驱开发方式的推广运用,为油田开发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火驱稠油开发碳排放节能减排

    基于SSA算法的管道阴极保护系统参数优化研究

    张善泽
    7-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阴极保护系统参数设计存在一定的经验性和随机性,在阳极选址、恒电仪选型和阴极保护控制上具有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在测试电化学阻抗谱的基础上,确定管道的最佳保护电位,利用COMSOL软件中的二次电流分布模型确定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影响因素,通过均匀性和保护效果定义了电位分布的目标函数,并利用麻雀算法(SSA)实现目标函数的迭代求解.结果表明,最佳阴极保护电位较保护电位区间更具参考性,可参照该值提高阴极保护效果;阳极数量越多、外加电流越小,保护电位的均匀性越强;阳极与管道径向的距离越大,电位正移越严重,电位越均匀.针对实例对不同改造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后可减缓或避免管道发生腐蚀,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SSA阴极保护阳极数量阳极位置外加电流

    典型高含硫气井分离器低效分离问题探究

    罗召钱董勇彭轴宇李富春...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气井在开发生产后期的过程中,通常伴随气田水、细小颗粒等产出,采用分离装置进行初处理,由于分离装置中各相不可能实现完全分离,分离效果不佳,进而对下游装置平稳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通过现场试验分析某高含硫气井分离器低效率分离的现象,发现了分离器进气口流速增大,无足够稳定空间,内部液滴夹带严重,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高含硫气井分离器低效分离问题的解决措施:正确选用入口元件并校核入口管嘴动压能;采用Ishii-Grolmes准则估算卧式气液分离器气相初始夹带速度;校核捕雾器的安装要求及淹没点(flooding point);选用可拆卸型内构件,设置内构件压差监测、建立定期清洗作业规程;井口一级气液分离器也可不配置捕雾器,简化设计,减少维护工作量.以上措施对高含硫气井分离器的设计、生产过程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高含硫气井分离器内构件夹带捕雾器淹没点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流体渗透规律研究进展

    姚佳锐侯磊喻西崇李焱...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柔性管道作为我国实现海上油气自主开发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由于其结构及材料特点,无法避免内部流体的渗透,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渗透带来的后果尚不明确,研究方法尚不成熟.从输送软管内部气体的渗透行为出发,阐明渗透可能引起的危害;对目前国内外软管渗透的数学模型、实验方法、现场测试手段三种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比评价输送软管流体渗透量的预测模型,阐述未来模型构建应当囊括的因素;材料实验应侧重不同工况下的材料渗透性质,样管及原型实验应侧重模拟屏蔽效应等影响渗透的因素;系统梳理现有的现场测试手段,认为测试应重点向环空剩余体积连续监测、环空流体组分检测和外包覆层破损检测方向发展.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气体渗透环空检测模型预测

    热历史对乍得原油析蜡特性及黏温性质的影响

    李鑫源姬鹏举王翊婷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测试乍得原油物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热处理温度和降温速率对析蜡特性及黏温性质影响.以乍得A、C两种原油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蜡含量、倾点、族组分和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发现乍得原油属于高含蜡原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其析蜡特性,结果表明:较高的处理温度、较大的降温速率会导致析蜡点后移,更高的处理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油在降温过程中的累积析蜡量;通过测定两种原油在不同温度热处理以及不同降温速率条件下的黏度—温度关系发现,较高的处理温度、较大的降温速率能够使原油黏温特性改善;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降温过程中蜡晶结构逐渐致密.热历史对原油的影响为乍得原油加热输送及降凝改性输送提供了理论基础.

    原油析蜡点黏温曲线碳数分布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气田站场管道安全预警方法

    赵捍军张啸枫赵瑞东朱梓文...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田站场管道承担着接收、增压、分输、清管、计量等具有高度危险性工作,一旦管道出现异常状况容易引起重大燃烧和爆炸事故,因此对油气田站场管道状态进行监测及安全预警十分重要.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状态监测数据处理方法,首先确定油气田站场管道应变数据作为状态监测指标,采集油气田站场管道的应变监测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仿真实验,获得并验证管道应变预测模型,利用控制图理论筛选出异常数据并对异常数据分类分级,同时依据危险等级类别进行安全预警并制定预案.该方法在风险发生初期就能发现异常状态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以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

    油气田站场管道安全预警状态监测BP神经网络控制图理论

    基于LASSO关联规则算法的集输管道主控因素分析

    田东海蔡其全胡俊平赵晓龙...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找出影响集输管道腐蚀的主控因素,制定了针对性地防护措施.在采集现场数据和多相流稳态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套索算法(LASSO)实现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找出腐蚀因素与腐蚀速率、缺陷轴向位置和缺陷分布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关联规则信息.结果表明:温度、气相流速、持液率、CO2 分压、Ca2++Mg2+质量浓度、SRB含量等变量是影响腐蚀程度的主控因素;当温度在 40~55℃、气相流速大于 8 m/s、持液率大于 80%、CO2 分压大于 0.08 MPa、Ca2++Mg2+质量浓度大于 200 mg/L、SRB含量大于 100个/mL时,腐蚀最为严重,腐蚀速率大于 0.254 mm/a,为"极严重腐蚀"程度;高温高压反应釜验证了关联规则结论准确性;随着腐蚀缺陷轴向位置越靠近焊缝,腐蚀缺陷的尺寸越小,由轴向缺陷逐步转为环向缺陷,同时出现概率也增大.此算法可为油田生产效益的优化提供技术思路.

    LASSO关联规则集输管道腐蚀速率缺陷分布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在双金属复合管道上的探索应用

    吴凡赵明辉路坤桥许泽伟...
    48-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双金属复合管被认为是解决高腐蚀性油气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问题的一种相对安全的办法,但目前国内应用过程中存在管道失效及检测难等问题.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于检测埋地双金属复合管,并通过对磁异常危险等级较高位置进行开挖验证,配合测厚和磁饱和-脉冲涡流等无损检测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检测结果明确了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埋地双金属复合管的应力集中程度检测需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双金属复合管金属磁记忆检测应力集中腐蚀失效开挖验证

    油气管道变形检测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唐步云刘彤赵正开张行...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管道变形检测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输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管道完整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在此以CNKI 977篇及Web of Science 3 405篇文献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构建"油气管道变形检测"研究知识图谱,对比分析国内外在油气管道变形检测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研究特征及热点议题.结果表明:管道变形检测领域研究经历了早期探索期、快速上升期及持续发展期三个阶段;各国对于管道变形检测的研究与全球管道建设发展态势呈正相关,极具能源需求地区或具有能源储量优势的国家(如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在本国雄厚资源的助力下,管道建设与学术成果相辅相成;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管道变形检测领域的主要研究阵地,且石油石化类龙头企业占有领军地位;国内已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有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稳定合作关系;而国外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小团队作者之间合作密切但分布格局较为零散;管道变形特征分析和管道变形探测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油气管道测径清管""模型""预测"是该领域的前沿主题.

    油气管道变形检测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研究前沿

    数字化无人值守天然气场站建设探讨及实践

    马倩倩董常龙李光让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传统的天然气场站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管理分散、人工成本高、科技化水平低、工作条件差、安全状况差等问题,已很难适应现代天然气行业安全发展的要求,急需进行转型升级.近几十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为数字化无人值守场站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发挥现有智能巡检技术、安防技术、终端设备的智能操控技术,结合天然气场站现有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了工艺设备、仪表系统、自控系统等方面的改造,完成了数字化无人值守天然气场站建设实践,实现了天然气场站集中管理、无人值守、自动化运行.数字化无人值守天然气场站建设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天然气场站生产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场站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天然气场站智能化运行、数字化管理,对天然气场站智能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天然气场站数字化无人值守集中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