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言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言与文化论坛
语言与文化论坛

叶兴国 余玲

不定期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会稽路428号

语言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遮蔽的血泪史——《愚弄鸦族》对美国西进运动的逆写

    虞建华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进运动是美国官方历史颂扬的"光荣史",但在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愚弄鸦族》中,这段历史被重新叙述,其蚕食和暴力抢夺本土居民土地的帝国野蛮史的一部分被展现.小说再现了原住民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古老文明,聚焦于他们的近代悲剧:与西进白人殖民者接触后产生冲突,遭遇欧洲移民带来的瘟疫、生态系统被破坏和政府军武力胁迫与屠杀等一系列灾难,最终被赶出家园.美国官方历史中没有话语权的印第安人后裔,以小说作为载体,从不同视角再现以攫取土地为目标的美国西进历史.《愚弄鸦族》因此具有颠覆美国宏大历史的政治意义.

    詹姆斯·韦尔奇《愚弄鸦族》西进运动马里亚斯大屠杀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共标识英文译写的问题与对策——以绍兴市十大景区为例

    陈科芳殷鸯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标识英文译写已成为应用翻译领域的研究热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研究公共标识英文译写契合其多元复杂的跨学科特性,具有较强适切性.通过实地拍照收集绍兴市十大旅游景区的译写材料,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译本、译者和译境"三者关系出发,针对译写文本、译写团队和译写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本—人—境"三位一体公共标识英文译写整改对策,将呈现"规范有效"的译写文本、打造"协同合作"的译写团队与创建"和谐统一"的译写环境融为一体,以期为公共标识英文译写提供新思路.

    生态翻译学公共标识英文译写绍兴市景区

    命名要素框架下瓷器类文物名称英译研究

    曹新宇蓝健闻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名称承担标识功能和文化呈现功能,其命名遵循三要素原则,而文物名称英译实质上是一种跨语二次命名过程.瓷器类文物名称构成要素复杂、信息凝练,且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英译也应当准确表述文物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特征.本文以瓷器类文物为例进行命名要素分析,以是否满足标识功能和文化呈现功能为评判标准,经研究发现:翻译一般直接特征要素时,需确保用词准确,避免语法失范;在翻译间接特征要素和蕴含文化意义的直接特征要素时,不能"望文生义",依字译出,而要严格考证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对于具有高度文化代表性的文物,其名称中核心要素的翻译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文物名称命名要素瓷器类文物英译

    ChatGPT热潮下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的冷思考——以《传习录》为例

    金骆彬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翻译在中西互释和文明互鉴的跨时空、跨文化语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ChatGPT等翻译技术凭借其生成类人语言的先进能力,在许多领域已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翻译.然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作为人类活动中一项极其复杂的思维运动,需要对语言文化和哲学问题有根源性的理解,因此人工翻译仍然不可或缺.本文以《传习录》英译为例,分析ChatGPT迅速发展过程中翻译的技术转向,探究哲学典籍翻译的内在理路,审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技术本质和翻译本质、译者职责和翻译伦理之间的关系演变.

    ChatGPT哲学典籍翻译技术转向翻译伦理

    扩展意义单位视角下的《菜根谭》中"君子"英译研究

    杨露倩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菜根谭》英译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借助语料库扩展意义单位分析路径,提取"君子"的高频翻译以及分析其在对应英语国家中的具体意义.研究发现,作为最高频典型翻译型式的"gentleman"与"君子"的意义并不等同,且另一典型型式中充当形容词的"noble"和"superior"意义虽相近,但在构成"君子"的翻译时也存在差异,只反映出"君子"的某个侧面.由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文本中"君子"的文化含义与上述英语词语的含义只有部分重叠,难以将"君子"这一中国文化内蕴丰厚的词原汁原味地翻译到目标语文化中.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检验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菜根谭》君子英译语料库

    弗朗索瓦·邦的数字写作及其启示——以Le Tiers Livre网站为例

    曹丹红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朗索瓦·邦是较早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实践与数字写作的法国当代作家.他在自创的Le Tiers Livre网站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数字写作:添加对作品的总体评论;通过超链接形式在不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续写;纸质版与网络版作品互为补充;通过添加对作品整体与局部的详细评论变旧书为新作;等等.通过不断评论、修改、续写、利用自己的旧文本,邦在旧作品的基础上获得了全新的作品,实现了文学创作形式的更新,同时也推动人们在技术时代对文学创作与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

    弗朗索瓦·邦数字写作LeTiersLivre

    《塔纳赫》"毁灭"叙事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莫铮宜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纳赫》①中的大洪水灭世、降火所多玛和耶路撒冷倾覆都是典型的"毁灭"叙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这些叙事是伦理性的,它们共同的"罪—罚—恩典"的叙事结构传递出鲜明的神学伦理主题,旨在对古代以色列民族进行基于律法的道德教诲和警戒.对两河流域相关神话的考察与比较表明,《塔纳赫》中的这些"毁灭"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改造了前者,它们以一神论的视角消解了两河神话中多神的神谱体系,并引入了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构建了自身.这一构建促成了基于伦理特征的雅威②一神论及神人关系的确立,成为流放时期以色列群体支持和深化申命历史观的重要材料.

    《塔纳赫》"毁灭"叙事文学伦理学批评两河流域神话申命历史观

    伊丽莎白·乔利短篇小说中女性"他者"形象研究——以《王子的又一假期》和《五英亩处女地》为例

    王梦萱梁中贤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恰逢伊丽莎白·乔利(Elizabeth Jolly,1923-2007)诞辰100周年.作为书写边缘人物人生的作家,乔利在其著名短篇小说集《五英亩处女地及其他故事》中也讨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边缘人物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笔者认为,在《王子的又一假期》和《五英亩处女地》这2个故事中,乔利书写了父权和殖民双重体系压迫下的"他者"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本文通过阐释故事中"我"和"母亲"这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他者"身份建构下顺从的一面和非传统的一面,以及她们最终难以逃出"他者"牢笼的悲剧命运.

    伊丽莎白·乔利《王子的又一假期》《五英亩处女地》"他者"女性形象

    波斯史诗《列王纪》中夏沃什悲剧的民族认同构建

    黄缨惠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沃什王子的悲剧是《列王纪》中的四大悲剧故事之一.在该史诗中,夏沃什悲剧整合了该故事在历史典籍与民间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同时,诗人在创编该民族史诗的过程中,为了服务于构建民族认同的需求,也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史诗书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别具匠心的改写.悲剧与史诗的完美融合,渲染了民族命运之壮美,激发了伊朗人民的民族归属感.根据《列王纪》和其他相关文献,本文对《列王纪》之前的神话与传说故事以及历史文献中夏沃什故事的原型进行了分类整理,探讨了诗人对这些原型的改写和重塑,并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史诗写作3个角度讨论了夏沃什悲剧在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列王纪》夏沃什史诗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文化发展研究(1991-2020)

    管玉红
    11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下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的重大变革,俄罗斯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以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最为引人注目,影响了俄罗斯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风格.本文从文化学视域出发,综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方法,以大量实例展现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大众文化从初步形成到全面发展,及至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这30年间的全景图,同时探究其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性格以及心态诸方面的渊源关系,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和展望.

    转型时期俄罗斯大众文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