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百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

晁岱健

双月刊

1003-9104

yishubaijia@126.com

025-84699052

210005

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艺术百家/Journal Hundred Schools In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艺术百家》创刊24年来,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自创刊之初,《艺术百家》就一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杂志栏目内容设置涵盖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8个学科研究方向,兼顾哲学、美学、建筑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中与文化有关之部分。 《艺术百家》杂志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曾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艺术百家》杂志社的直属领导机构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任《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编委会委员为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副厅长高云、马宁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嵇亚林,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汪人元,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编辑部主编、省文化厅文化信息处副处长朱军。 《艺术百家》编辑部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艺术百家》杂志社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任负责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楚小庆同志兼任《艺术百家》编辑部主任。 《艺术百家》杂志由河海大学印刷厂承印,采用新型高新科技特殊纸张,黑白、彩印四色胶版印刷。江苏省报刊发行局主持杂志的全国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15日出刊,邮发代号:28-360,国内定价20元。《艺术百家》期刊文种为中文,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092/J,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9104,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承担杂志的国外总发行业务,国外发行代号为BM7521。南京市白下区地方税务局审批的《艺术百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宁工商广告许可证101170号。《艺术百家》编辑部地址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2号9楼,邮政编码为210005。《艺术百家》编辑部办公电话为025-86645690、025-86645620,传真号码为025-86645690。杂志社网址为 ;。编辑部处理网上来稿的专用电子信箱为yishubaijia@126.com。《艺术百家》期刊采用国家标准信息化处理格式,格式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局1987年5月5日批准,1988年1月1日实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见法国藏清代南音唱本《十送英台》的在地化意象与复调式叙事

    任增强
    80-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庋藏《十送英台》作为中国传统说唱文学的稀见文献,与目前已知的清代《全本梁山伯即系牡丹记南音·十送英台》在文字表述和思想表达方面存在差异.法国藏南音唱本《十送英台》融入了岭南地区的风物意象,受南越区域文化的反叛性品格以及晚清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复调式的叙事方式建构了祝英台自我与"他者"意识间的对话,人物刻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规约,呈现出别样的祝英台形象.

    法藏汉籍《十送英台》在地化复调女性形象

    "儒士"身份与正声"律曲"——元代"以曲取士"争论再认识

    张婷婷温家天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是否存在"以曲取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仍有可诠释的空间.文章试从"戊戌选试""'曲''词'称谓"和"以儒任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以曲取"士"是为了确定儒人的户籍身份,并非科举意义上的步入"仕途".在元代以"律赋"为重的风气下,遵守格律的文人"曲"被认为是与词一体的"乐府",以词赋取士,即包括以"律曲"取士."以曲取士"概念的再界定,或许可以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元代科举元曲词赋以儒任吏

    延安时期戏剧作品的劳动叙事及其文化表征

    李有军王慧茹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倡导大生产运动,间接完成了对边区军民的组织动员工作."劳动"作为关键词频繁出现于延安时期的戏剧作品中,"劳动"与戏剧以连接边区军民民族国家想象的姿态出场.有关劳动叙事戏剧作品的涌现,既是戏剧生产组织对边区中央政策的主动响应,亦是剧作家群体在充分考量边区军民主体情感诉求基础上的有意识书写.延安戏剧作品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具典型性的"文本",通过劳动叙事及其文化表征,具象呈现了边区"新人"的形象塑造与"新式家庭"的生成过程,进而有效激发了军民团结抗战的革命热情,促进了新的革命主体的生成.

    延安时期劳动叙事翻身想象新型伦理关系

    瞩望一种新西部电影:历史、现实与"空间生产"

    陈旭光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西部电影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西部电影的发展方略,进而重构新西部电影,推动西部电影产业、理论批评的发展.文章用"空间生产"范畴来重新阐释、认知西部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与价值,提出走向新西部、大西部电影的战略.西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既与历史对话,也与当代对话;既应该接现实的"地气",也应该超越现实,有容乃大.只有实施多元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才能走向文化发展的多元繁盛.

    西部电影新西部电影"空间生产"

    新时代中国新西部电影的新实践

    张阿利李磊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新西部电影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迸发了巨大的创作激情.在承接经典西部片美学旨趣的基础上,新西部电影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形式风格以及现实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一,影片借助新时代的契机,深化和拓展了西部叙事中的"人民性""现代性"等重大命题;其二,在生态电影、新乡土电影以及西部儿童题材电影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其三,在电影的视听本体层面彰显了西部电影先锋性的语言特征,成为中国地缘电影创作和研究中的突出现象,也极大地强化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地域性标识.

    新时代新西部电影新实践

    类型与奇观:新西部电影的美学话语

    范志忠王一星
    116-12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西部电影的地理空间已经从经典西部电影中的大西北拓展到包括重庆、贵州、西藏等在内的西南地区.在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中,新西部电影深度融合了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个体性与体制性的关系,在一个同质化、平面化的全球化时代重建了差异性空间,发展出了西部古装魔幻片、西部警匪片、西部歌舞片、西部生态片等多种审美样态和类型范式的西部话语.

    新西部电影类型奇观

    西部电影与共同体美学

    李明昱饶曙光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为推动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良好的话题度是助力,地域性是武器,打造西部系列电影以及西部标识和品牌是方法,西部电影品牌资产管理是手段,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具备共同体思维.不过,西部电影要形成的共同体,并非一个一体化的共同体,而是充分包容地域化、差异化、多样化,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的富有张力的共同体.

    西部电影话题度品牌共同体美学

    汉代漆物的文化品格:美学的视角

    潘天波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漆物史上,汉代漆物是中华物质文化谱系中的重要支脉.它不仅谱写和演绎了汉代辉煌的器物文化史,还为世界输出独特的艺术精品与美学思想,并形成了卓然而立于中华文化巨峰上的文化品格.汉代漆物蕴含"守约以治广""煌煌盛美""规天矩地""自然相生""致用为本"等高贵的文化品格,它们贯穿于汉代造物及中华文化品格之中.这些具有典型性的造物品格既是汉代漆物的品格,又是汉代文化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品格,为中华文化品格的最终形成注入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与秉性,也为铸就中华工匠美学品格提供了卓绝的汉代漆物智慧.

    汉代漆物汉代美学文化品格中华文明

    易寓艮维:艮岳的名变、易理和取象物营构

    韩波韩雅迅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艮岳名称变化的表层逻辑之下,隐藏着其园囿景观功能和存在意义的转换及深化的进程.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艮岳景观的意匠问题,不能忽视"艮"卦的意义及其与景观构成的象征关系.艮岳建造所遵循的文化观念的逻辑内核,应该是《易经》中"艮"卦的涵义演绎与其所取象的物质要素之间达到的完美契合.在中国园林营造史上,艮岳是首次围绕"艮"卦方位展开设计的一处带有强烈主题色彩的景观工程.从设计意匠看,艮岳已超越了单纯的赋名层面,而将象征意义植入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中.营造者虽然需要土石、植物、动物的多样性来形成丰富的景观体验,但却是建立在首先保证"艮"之取象物配置齐备的基础之上的.艮岳的幻灭,在时人眼中似乎因应了"艮"位在《易》理中带有谶纬色彩的"终始之处"和"凶害之所"的诠释,但从历 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命运却更符合古代朝代兴替和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

    艮岳艮维易理取象景观设计

    《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

    高波徐磊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对象高度重合的情况下,造物理论要想成为独立于设计理论的理论体系就必须形成区别于后者的理论模式,进而必须确立起不同于后者的哲学基础.造物哲学应该广泛吸收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蕴含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其"道器关系""圣人四道""制器尚象"等哲学命题对造物及造物活动的本质、造物活动的根本原则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制器"思想的重点在于超越其时代局限性,发现其与当下造物实践相适应的思想元素,如此才能为造物理论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设计理论共存互补的现代理论形态提供哲学基础.

    造物理论造物活动设计理论"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