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鄱阳湖周边农田生境中越冬白鹤和鸿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张阳韩卫杰张曼玉张天祥...
    55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鄱阳湖周边农田生境中越冬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和鸿雁(Anser cygnoides)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五星垦殖场和康山垦殖场的200份白鹤、鸿雁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白鹤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鸿雁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白鹤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鸿雁,且二者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鹤和鸿雁共携带184种病原菌,包括动物病原菌、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白鹤携带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均少于鸿雁,其中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pasteurian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铅黄肠球菌(E.casseliflavus)是白鹤和鸿雁携带的主要病原菌.研究结果为了解鄱阳湖越冬候鸟肠道微生物结构提供了依据,并对制定越冬候鸟保护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鄱阳湖农田生境白鹤鸿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滇池湖滨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评估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鲁斌王荣兴曹光秀董晋延...
    56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及其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可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2022年4月,对滇池27个湖滨湿地开展水鸟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进行评估,并通过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生境因子对栖息地重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滇池共有水鸟7目14科64种56 640只,重要性较高的湿地分别为东大河湿地(0.68)、鸽子窝(0.63)、余家沟(0.57)、海东湿地(0.52),建议优先将以上湿地规划为水鸟栖息地保护地.自然湿地重要性显著高于人工湿地,所有湿地重要性均随湿地面积、周长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基于此类生境因子提出水鸟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以期为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栖息地生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水鸟栖息地量化评估影响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法滇池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中国候鸟疫病监测质量评价

    李景浩秦思源孙贺廷
    571-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候鸟疫病监测是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为了科学评价中国候鸟疫病监测质量,以途经中国候鸟迁徙通道的3条重点区域疫病防控情况为基准,构建疫病监测防控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中国候鸟疫病监测综合评价、监测投入和监测成效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2017年之前监测成效(T)小于0.3,质量水平偏低,2017年之后质量水平达到一般标准(0.3<T<0.6);2015-2017年东部沿海和2015-2019年西部高山湿地区监测成效均小于0.3,质量水平偏低,其余年份质量水平一般(0.3<T<0.6);2015-2022年,中部湖泊水网候鸟疫病监测成效质量水平一般(0.3<T<0.6).在综合评价、监测投入和监测成效方面,中部湖泊水网显著大于东部沿海与西部高山湿地区(p<0.05),但东部沿海与西部高山湿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合现有政策和候鸟疫病监测实际工作情况,深入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以期为调整候鸟疫病监测防控各组分的重新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TOPSIS模型疫病监测候鸟迁徙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种群数量调查

    冯尔辉罗战朱萧文施雪岩...
    580-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调查表明:海陆蛙主要分布在管理局、道学和三江片区,而塔市和博度片区海陆蛙分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个年度海陆蛙种群密度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三江、道学和管理局;2020年度三江种群密度为221.6只/hm2、道学164.7只/hm2和管理局137.4只/hm2,明显高于2022年度(三江151.2只/hm2、道学144.8只/hm2和管理局116.3只/hm2)和2021年度(三江113.2只/hm2、道学99.6只/hm2和管理局51.9只/hm2);2020-2022年三江、道学和管理局片区总的海陆蛙种群数量分别为6 498、3 357、4 847只.盐度高、水体污染、牡蛎附生和潮汐裸滩面积少等是导致海陆蛙在塔市和博度分布缺失的主要因素.非法捕捉、周边养殖塘包围及其导致的繁殖生境减少和污染是影响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

    海陆蛙红树林潮沟种群数量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热驯化对高山倭蛙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邹宇涵张杨慧琳齐鑫刘美琪...
    58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藏高原特有两栖动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内热驯化处理(26 ℃,以16 ℃为对照;2周),探究长期热驯化对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热驯化导致高山倭蛙骨骼肌中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t=1.4,df=10,p<0.001),肝脏和骨骼肌中氧化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显著上升,表明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发生了特异性增加;肝脏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骨骼肌丙二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热驯化并未导致氧化损伤指标增加,这得益于体内完善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两栖动物的影响.

    高山倭蛙氧化应激抗氧化防御系统热驯化

    万山汞矿区弹琴蛙重金属富集与组织关联分析

    张晓东王婷卢志宏钟莉传...
    596-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万山汞矿区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组织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关联,对万山汞矿区典型农田生境内弹琴蛙组织(肝脏、皮肤、股骨、肌肉和趾骨)中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砷(As)、硒(Se)和汞(Hg)这10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合非负矩阵分解分析法识别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贡献,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弹琴蛙组织重金属元素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万山汞矿区弹琴蛙体内富集程度不同,平均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 Zn、Cu、Mn、Pb、Se、Cr、Hg、Cd、Ni、As;Cu、Se、Cr、Ni、Cd 和 Hg主要富集在肝脏组织中,Mn、Zn和Pb主要富集在股骨和趾骨组织中,As主要富集在肌肉组织中.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相关分析,Hg、Cu、Cr、Pb和Se主要源于汞矿开采,As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Mn主要来源于锰矿冶炼,Ni、Zn和Cd来源于多种复合途径.总之,两栖动物趾骨具有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可作为一种非致命性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万山汞矿区环境污染防控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重金属生物富集弹琴蛙汞矿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北鲵产卵场生境

    张承志常诗麒王阳徐密...
    607-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受到生境退化和丧失的严重威胁,深入探究其产卵时的生境选择偏好,对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至关重要.2023年5月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调查极北鲵及其卵袋的数量,同时测量产卵场19个生境因子,以期揭示影响其繁殖行为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共发现154条极北鲵和85条卵袋,极北鲵倾向于选择植被茂密、近河流的静水池塘作为产卵地点,池塘面积65.20~300.00 m2,水体平均深度1.13 m,土壤以黏质为主.所选区域地表温度保持在14.50~17.20 ℃,水体温度在13.90~16.70 ℃,光照强度适宜(7.44 klx),空气湿度42.20%~67.20%.水质分析表明,水体pH偏碱性(8.08±0.17),水体电导率(135.35±39.86)μS/cm,溶解氧质量浓度(3.62±1.50)mg/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极北鲵(r1)和卵袋数量(r2)的关键因子.其中,距道路距离(r1=0.827、r2=0.724)、水体面积(r1=0.792、r2=0.901)、郁闭度(r1=0.697、r2=0.658)、水体温度(r1=0.597)、地表温度(r1=0.582)、水体深度(r1=-0.706、r2=-0.667)、人为干扰程度(r1=-0.682、r2=-0.616)和水面覆盖物(r2=0.559)与极北鲵繁殖行为密切相关.气候因子、水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在极北鲵选择产卵位点时起到重要作用,保护此类环境因子对极北鲵的生存与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极北鲵卵袋产卵场生境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地形要素的山地型动物园场馆可达性分析——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

    刘伟赵一嘉曹加杰
    617-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型动物园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易于营造生境式的展示场馆,成为动物园的主要类型之一.基于地形要素特征,引入坡度和地形位置指数,从通行距离和权重系数两个方面改进传统场馆可达性模型,并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结合可达性系数分析、场馆热度分析,对山地型动物园场馆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模型计算的场馆可达性两极化显著,在识别高地势低可达和低地势高可达场馆方面更加符合实际,可以比较准确地刻画山地型动物园场馆可达性特征;(2)红山森林动物园场馆可达性较好,呈现"核心—边缘"近似圈层的空间布局;(3)红山森林动物园场馆可达性与场馆热度之间存在不匹配情况,高热度场馆平均可达水平略低,虎馆、狼馆高热度场馆可达性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型动物园内部空间结构完善、已有景观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

    山地型动物园地形要素场馆可达性模型

    情感视域下野生动物圈养繁育种群保护作用的认同度分析

    崔晓冰苗震周学红张伟...
    627-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动物圈养繁育是目前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流措施之一,但其对野外种群的实际保护影响却不甚明确.专家学者的态度观点有助于明晰圈养繁育的保护影响,而情感分析是判断个体态度观点的重要工具.因此,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对国际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影响的相关文献摘要进行情感分析,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范围为自数据库建库(1900年)至2022年10月20日,筛选主要研究内容为野生动物繁育/圈养繁殖对保护的影响或作用,以及研究对象为脊椎动物的文献,最终纳入分析81篇.结果表明:(1)目前野生动物繁育对保护的影响研究正不断深入中,研究物种以哺乳动物为主;(2)学者对圈养繁育保护影响的态度比例为正面情绪占56.8%,负面情绪占37.0%,中立情绪占6.2%;(3)学者的情感态度与繁育物种有较大关联性,其中,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灵长类、有蹄类以及食肉目动物为积极态度下的代表物种,消极态度下的代表物种主要有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i)、穿山甲(Manis spp.)、虎(Panthera tigris)以及水生哺乳动物等,代表物种圈养繁育成功与否可能与人为干预适应度、繁育技术成熟度等有关;(4)学者对迁地保护种群繁育的积极情绪占比较高(63.6%),而对经营利用种群繁育的消极情绪占比较高(60.0%).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圈养繁育仍是目前物种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迁地保护种群繁育或经营利用种群繁育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野生动物圈养繁育保护作用情感分析学者态度

    智能审判中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责任认定体系的构建规则

    刘琳
    640-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审判系统的试点与运用是推进我国审判工作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尝试,其不应仅发挥快速搜索法律规范的功效,也应通过类案整理、学说综述等方式生成责任认定体系,为案件关键性问题的审判提供参考建议.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往往面临着是否需要判断以及如何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确知晓涉案动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之难题.智能审判系统应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的现实需求入手,厘清案件关键性问题,即"明知"问题的法律逻辑,并在智能审判系统中设置责任认定体系,进一步优化审判效果.智能审判中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责任认定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应以立法为根基、以案例为内涵、以学说为补充,形成类案法律规范库,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编写责任认定体系;形成类案动物名录库,生成审判重点预警及分析;形成类案学术观点库,生成认定"明知"的实体性审判参考建议;设置重要时节提醒点,在辅助生成法律文书时充分发挥宣传效能.在智能审判系统中构建责任认定体系,有助于真正达到智能审判系统辅助实践审判的目标.

    智能审判野生动物犯罪构成明知责任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