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瞿佳

月刊

1674-845X

zhysgx@vip.126.com

0577-86699366

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学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温州医学院承办。本刊是眼科学与视光学领域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以广大眼科医生、视光配镜师、眼视光学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专题论著,论著,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本刊原刊名为《眼视光学杂志》,目前已被国内外数十种权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在提高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远期安全性中的作用

    阳珊李莹
    72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角膜激光近视手术在我国已开展近三十年,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的稳定性、远期安全性更是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角膜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组织,作为人眼重要的屈光介质,其生物力学特性是影响角膜屈光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涉及手术方式及设计、手术安全性及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常改变与角膜屈光术后发生角膜扩张、屈光回退密切相关.因此,重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作用,对于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十分重要.

    角膜生物力学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

    SPT-TransPRK术中联合0.02%丝裂霉素C治疗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和光密度值的变化

    闫春晓靳琳方石峰王丽晶...
    726-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中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角膜光密度值(CD)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3-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近视患者25例,术前等效球镜度-6.00~-3.00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MMC组(25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对照组(25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行HRTⅢ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组角膜细胞活化状态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CD值,对CD值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①0~2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8);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②>2~6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4);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降低,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6).③>6~10 mm范围内前、中部CD度值术后14 d、1个月时较术前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0~6 mm范围内CD值于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增高,其中0~2 mm、>2~6 mm范围CD度值变化程度为MMC组低于对照组(P<0.001、P=0.005).⑤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对照在术后14 d、1个月及3个月的基底层细胞外基质的活化状态均比MMC组强,团状高反光物质及前部基质的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多,后基质的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SPT-TransPRK术中联合MMC在术后3个月内降低6 mm范围前、中部和后部CD,但不会对角膜的光密度产生不良影响.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丝裂霉素C共聚焦显微镜角膜光密度角膜基质细胞活化

    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早期视觉质量

    郑燕翟长斌付彩云王玥...
    736-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ACXL)后早期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CS)、客观散射指数(OSI)等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FS-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70例(140眼),分为ACXL组35例(70眼)和FS-LASIK组35例(70眼).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ACXL组患者在FS-LASIK后立即进行ACXL.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CXL组和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7.52±1.88)D和(-7.63±1.96)D,术后3个月时分别降至(-0.03±0.59)D和(-0.03±0.56)D(F=246.73,P<0.001;F=236.78,P<0.001);2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值分别为1.30±0.28和1.31±0.21,术后3个月时分别改善至-0.09±0.07和-0.08±0.06(F=400.32,P<0.001;F=703.42,P<0.001).ACXL组和FS-LASIK组术后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和OSI均比术前增加(均P<0.05).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在FS-LASIK组减少(F=10.92,P<0.001),ACXL组增加(F=3.20,P=0.047),并在术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FS-LASIK组在暗环境CS 1.5、3.0、6.0、12.0和18.0 c/d的空间频率术后均比术前增加(均P<0.05),ACXL组在3.0、6.0 c/d空间频率术后比术前升高(F=7.07,P=0.001;F=3.31,P=0.039).ACXL组和FS-LASIK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总分值均比术前增加(F=2.85,P=0.040;F=3.27,P=0.025),并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值.结论:FS-LASIK联合ACXL术后早期虽然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和基质散射指数暂时性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CS和主观感觉,但患者术后视力和屈光度仍较理想.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交联术视觉质量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

    ICL植入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次手术临床分析

    杨治坤罗岩
    746-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及再次手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ICL植入手术的患者744例(1483眼),对其中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将因拱高异常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者分为低拱高组和高拱高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的年龄及屈光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白到白距离、房角到房角距离、前房深度、晶状体矢高、晶状体厚度、眼轴及拱高;采用t检验比较再次手术前后的拱高、散光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在术后2周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共37眼(2.49%).其中进行ICL调位术34眼,ICL置换术3眼.最常见的再次手术原因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进行ICL调位术的原因为高拱高(13眼)、残留散光(11眼)、低拱高(10眼).进行ICL置换术的原因为低拱高(2眼)和高拱高(1眼).通过再次手术,高拱高组的拱高由(974±174)μm降低至(691±120)μm,低拱高组的拱高由(174±49)μm增加至(388±78)μm,散光残留眼的散光由(1.34±0.34)D降至(0.39±0.26)D,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再次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是ICL植入术后早期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通过再次手术均可获得理想拱高和屈光度.

    ICL植入术非计划再次手术拱高残留散光

    信息动态

    751页

    不同像差分析设备对白内障患者角膜高阶像差测量的比较

    高奕晨杨军蒋元丰李美萨...
    752-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新一代屈光分析仪OPD-ScanⅢ、扫频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仪CASIA2与像差仪iTrace、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tHOA)、角膜球面像差(SA)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5-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23眼).所有患者均采用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角膜参数,记录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及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的均方根(RMS)值.4种设备间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设备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4.79,P<0.001).两两比较显示,CASIA2和Pentacam测得的角膜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OPD-ScanⅢ和iTrace(均P<0.001),OPD-ScanⅢ和iTrace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的角膜S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72,P<0.001),结果分别为(0.291±0.079)μm、(0.445±0.147)μm、(0.310±0.092)μm和(0.277±0.131)μm.两两比较显示,OPD-ScanⅢ和iTrace、CASIA2和iTrace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和角膜SA均呈正相关性(r=0.27~0.69,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iTrace与OPD-ScanⅢ测量角膜tHOA及角膜SA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11~0.09、-0.15~0.12,均显示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4.07%~5.69%的测量值在95%LoA外,其余设备测量结果间95%LoA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OPD-ScanⅢ与iTrace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和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结果无差异,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上,但除此之外的几种设备测量结果间差异性较大.

    白内障角膜高阶像差球面像差OPD-ScanCASIA2

    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侧眼屈光状态的影响

    徐菁菁王帅陈云云姜珺...
    760-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对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眼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因单眼近视初次验配OK镜或单光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儿童,年龄8~13岁,近视眼的SE为-4.00~-0.75 D,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镜组50例,其中配戴OK镜眼为OK-近视眼组,未配戴OK镜的非近视眼为OK-非近视眼组;单光框架眼镜组(SP组)54例,其中近视眼为SP-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P-非近视眼组.分析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眼轴变化:戴镜1年后,OK-近视眼组与OK-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P<0.001);SP-近视眼组与SP-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眼组(β=-0.11,P=0.006),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眼组(β=0.16,P=0.001).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量((Y))与年龄(X)呈负相关:(Y)=-0.104X+1.564(R2=0.27,P<0.001).②双眼眼轴差值变化:OK镜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01).SP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眼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OK-非近视眼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03).而SP-近视眼组、SP-非近视眼组的基线Kf与戴镜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配戴OK镜能有效控制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近视眼眼轴增长,但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反而会加速对侧非近视眼的近视进展,且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

    近视屈光参差角膜塑形镜

    ICL-V4c植入对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影响

    迪力阿热木·艾力哈木高晓唯李钊李文静...
    767-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对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行ICL-V4c植入术并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40例(80眼),在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使用IOLMaster 500测量每例患者角膜屈光度、眼轴、前房深度(ACD),并通过SRK-T、Holladay I、Haigis、Hoffer-Q公式计算得出IOL度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角膜屈光度(K1、K2)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3,P<0.001;F=14.64,P<0.001).K1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均明显小于术前测量值(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呈逐渐上升趋势;K2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测量值均明显大于术前测量值(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呈逐渐降低趋势.ACD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0,P<0.001),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均明显小于术前测量值(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呈平稳趋势.眼轴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测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使用SRK-T、Holladay Ⅰ、Haigis、Hoffer-Q公式计算获得的IOL度数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角膜屈光度及ACD的测量可能受ICL-V4c植入的影响,IOLMaster 500通过SRK-T、Holladay Ⅰ、Haigis、Hoffer-Q公式计算IOL度数不受ICL-V4c的植入的影响.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眼生物测量

    两种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刘建东刘航宇朱方兴张杰...
    773-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种不同类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因外伤导致无法囊袋内植入IOL的患者42例(42眼),所有患者均接受二期经睫状体平坦部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其中植入Zeiss CT Lucia 601PY单焦点后房型IOL 25例(25眼)作为601PY组;植入AQBH单焦点后房型IOL 17例(17眼)作为AQ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等效球镜度(SE)等差异.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601PY组、AQ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9,P=0.164;Z=-0.36,P=0.721).2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P=0.215).2组术后MTF cutoff、OS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3;t=-2.22,P=0.038).2组术后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P=0.517).结论:单焦点IOL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可获得较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但不同类型单焦点IOL术后视觉质量存在差异,其中Zeiss CT Lucia 601PY IOL略优于AQBH IOL.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悬吊巩膜缝线固定术客观视觉质量

    近距离视觉行为与儿童近视进展的关系

    林叶雯张斌俊张军晓余新平...
    779-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学龄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2015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7~12岁近视儿童121例,分为单光镜组56例、近附加为+2.00 D渐变镜组65例,随访观察其2年的近视度数进展情况,并使用Polhemus系统随访采集受检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分析其阅读和书写距离以及注视角度.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与近视进展的关联.结果:单光镜组与渐变镜组儿童在近视度数、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基线阅读与书写距离分别为(31.8±5.8)cm和(25.2±5.8)cm.儿童基线书写距离与近视进展(-1.54±0.60)D存在相关性(r=-0.25,P=0.014).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近视进展量存在相关性(r=-0.52,P=0.011).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书写距离高于30 cm的近视进展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P=0.020).结论:较近的工作距离与近视进展快相关.培养儿童合适的用眼行为是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龄儿童近视进展视觉行为近距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