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朱丽
    22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认识到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努力提高数字资源运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升美术育人成效.方法:文章从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契合、美术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证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然趋势;对中职美术教学中常用的课件、微课、网络数字平台等数字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实用性、便利性、共享性等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数字资源的运用给中职美术教学在感知体验和实践操作上带来的实质性优势;罗列数字资源在教学中运用时存在的应用意识、获取制作、投入经费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结果: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范围广泛,影响深远,革新了中职美术教育方式.为此,文章提出,集学校美术教师团队、学生学习成果,加大学校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共同推动中职美术校本数字资源库建设.结论:应全面提升中职美术教师数字资源开发和运用能力,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积极开展中职美术课堂改革创新,体现中职数字化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数字资源中职美术教学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探究

    陈子怡韩玫瑰
    22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旨在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和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方法:文章使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传承的关联,其次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现状,最后针对现状提出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的实践路径.结果:当前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存在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音乐科目不受重视,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民族音乐内涵、历史背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丰富音乐教学模式、挖掘民族音乐之美,注重音乐内涵挖掘、提升音乐文化素养,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促进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路径.结论:研究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价值.引入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民族音乐初中音乐教学传承

    美育视野下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王荣美
    227-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义务教育中美育的探究,美育是艺术教育特有的功能.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已然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教育中美育思想的溯源,明确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探究新课标对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规定和要求,以及基于美育视野结合音乐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审美能力的学生.方法:课堂教学始终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通过欣赏、合唱等方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课程中.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等导向正确的审美感知上,通过联想想象、合作探究、创编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结果:在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结论:立足美育视野,探究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结合新课标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规定,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要求,在增强教师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结合欣赏、合唱、创编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实现以美育人.

    美育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职改视域下优化基础乐科教学强化表演效果的策略研究

    卜凡
    230-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基础乐科与音乐表演技巧之间的关系,分析基础乐科在职改视域下对音乐表演技巧的提升作用,为音乐领域的职改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方法:文章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视域出发,研究基础乐科对音乐表演技巧的提升作用,分析基础乐科在职教中的重要性和基础乐科在现代职教改革中的新变化.结果:现代职教改革下的基础乐科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从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到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再到与社会需求对接,这些变化使基础乐科对音乐表演效果的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以更好地推动音乐表演技巧的发展.结论:基础乐科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在职改视域下对音乐表演技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培养表演者的音乐感觉、演奏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种表演技巧,提高音乐表演水平.

    现代职教改革基础乐科音乐表演技巧提升效果研究

    基于合作学习的美术表现实践研究

    陈水长
    233-235,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阐述合作学习"场"的建构,以促使学生高度自律,营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气氛的可控自律课堂.方法:设置情景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形成萌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原生态探究路径,以深层思维动因激发学生发散联想,通过拓展性构思构图进行美术表现.了解合作学习内在因素,揭示学生内驱力的开发价值,揭开合作学习的神秘动力所在,以利益捆绑形成互惠共赢、互帮互学的内需价值导向,提出可行的"比、学、赶、超"策略,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细致分析课堂建构、人员搭配、合作学习时间段安排等要素,形成一套合理的课堂结构作为支撑.结果:课堂结构明晰、效率倍增,实现滚动式攀爬状的自主学习,抓块面细节、找增长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设计校本作业内容,推动学生美术表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结论:美术学习"场"建构,使合作学习中美术表现呈现多维互动、思维碰撞的"场",营造主题式项目式情景氛围,通过自主的"学"与巧妙的"导",推动学生知识技能持续增长,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习"场"内驱力美术表现构建自律合作学习

    再论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与"立美"——聚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孙雨桐
    236-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代美育理论研究成果表明,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立美教育.因而,只强调审美和对美的感受的美育是有局限的,有必要深入研究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与"立美",且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于 2022 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此修订版中再次着重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与"立美"这两方面研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旨在更深入地研究和验证在音乐美育过程中"审美"与"立美"的联合渗透途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音乐课程改革总体的趋势外延.方法:文章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聚焦点,并运用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与"立美"进行研究.结果:《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以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和专业人士从美育方面,特别是其中的"音乐审美"方面对此版标准进行了研究,但从"音乐立美"方面去探究的少之又少.因此,文章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与"立美"两方面研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结论:以新视角研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更有利于为音乐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把握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目标和方向,为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美育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立美教育《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作为"德治"之基的古代乐舞教育发展研究

    周显宜马静
    23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系统梳理中国古代乐舞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与"德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乐舞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通过阐述乐舞教育在道德教化、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作用,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文章对乐舞教育的四个阶段进行论述.第一阶段讨论远古时期乐舞的起源和功能,指出其为乐舞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分析西周"制礼作乐"的思想内涵和乐舞教育制度的发展,强调"以舞颂德"的政治理念.第三阶段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美育普及和儒家思想形成对乐舞教育的影响,强调"尽善尽美"的理念.第四阶段分析唐朝乐舞背景和德美相统一的乐舞教育,以及乐舞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乐舞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生、西周制礼作乐、春秋战国美育普及和唐朝"德美共存"四个阶段.乐舞教育在每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传播和道德教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论:中国古代乐舞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乐舞教育不仅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还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在不同历史阶段,乐舞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统治者宣扬治国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治"乐舞教育以乐养德

    基于美术馆的美术项目化学习探索——以高中绘画创意与实践为例

    傅妙琳
    24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今,美术馆、博物馆已然成为社会美育的主要场所,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其核心职能之一.文章基于美术项目化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社会美育角度出发,结合美术馆美育场域实施高中美术绘画创意与实践课程教学,进行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方法:文章着力于研究高中生项目化学习,首先梳理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分析高中生美术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其次,以高中生绘画创意与实践为课题,以美术项目化学习为基础,进行美术馆实地教学探索.在探索中,综合考察高中生在美术馆场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情况,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最后,阐述从美术馆与学校课堂相结合设置安排课程到成效展示,为以美术馆美育为参考的其他校外美术实践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结果:基于美术馆的项目化学习打破了高中美育传统教学模式,积极与美术馆等校外美育机构保持良好的联动机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素养和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结论:面对学校美育与校外美育现存问题,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并行.学校美育应多维度并重,宽口径与校外美育对接,形成美育大环境.以项目化学习为基础探索美术馆场域的高中美术学习在当代社会具有实际意义.

    美术馆美育美术项目化学习绘画创作校外美育

    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行为研究——以"木鱼"APP为例

    朱佳叶
    246-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们在参与赛博修行时的多种行为特征,探索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归因,并对群体性的情绪狂欢进行正向引导.方法:文章以"木鱼"APP为例,选取"木鱼"APP的黏性用户为研究对象,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果:在充斥着内卷和焦虑的世界,人们通过敲击"电子木鱼"、盘"电子佛珠"等行为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顺势出圈.赛博修行提倡人世间的修行是做善事得善果,要对抗人性中的负面行为.为传达出修行的最终理念,人们创造出"电子木鱼""电子佛珠"等赛博符号,通过营造一些仪式感来增强用户黏性.结论: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安抚性、社交性、娱乐性、消费性.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能够迅速崛起源于现代社会青年群体承受着巨大压力需要寻求自我安慰,赛博修行通过营造仪式感还原参与式场景来慰藉心灵、缓解焦虑.赛博修行在修行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为用户提供娱乐体验.伴随修行热潮出现的是虚拟符号的实体化,消费主义的介入使赛博修行的符号衍生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性符号.赛博修行使生活压力大的人们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但同时须理性地看待情绪的狂欢,正视年轻化的符号表达.

    赛博修行电子木鱼符号崇拜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思考

    张博艺
    250-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ChatGPT引发的全球热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关注.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当前已经有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它进行创作,也有一小部分人担心"艺术之死"重现.文章从艺术的角度,思考ChatGPT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和边界问题.方法:通过分析ChatGPT与之前人工智能的区别,以及当前出现的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探索ChatGPT对艺术创作的冲击.ChatGPT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与以往传统的人工智能程序有一定区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结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能否称得上艺术,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人们有各种疑问和担心,但技术的发展、资本的利用,促使人工智能进入艺术领域已经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创作必然会注入新鲜的血液,相关的争论也接踵而来.结论:研究认为,AI与艺术的边界归根到底是对人类的逼问,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考量,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实则就是看其是将ChatGPT作为工具使用,提供灵感的源泉,还是互换身份,将ChatGPT当作创作的主体,使它成为"艺术家".

    艺术创作ChatGPT人工智能时代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