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

黄格胜

双月刊

1003-3653

wyk1303@163.com;wyk4433@yahoo.com.cn

0771-5316630/5355630

530022

广西南宁市教育路7号广西艺术学院310信箱

艺术探索/Journal Arts Exploration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丰富,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以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维系全国美术、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推崇浅明晓畅的文风、提神醒脑的观点,兼容提高与普及,并蓄理论与实践,富有专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敬告作者、读者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
    1页

    中国艺术的起源和文明的光耀

    李倍雷
    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老的天文学建构出中华宇宙观及礼仪制度,在文明的光耀中艺术由此起源.在科学认知与把握天地宇宙规律的基础上,远古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建立,即宇宙观的确立便是文明的产生.这也决定了中国艺术的起源,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中国考古学给出的证据是文明化的物质形态,如岩画、陶器、刻符(文字)、玉器、图纹、陶石人像等,这些是中华文明产生的物质史证.书画同体证明的是绘画与文字是分殊同宗的两条支流,其依然起源于中华远古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此后,中国艺术观依然反映了远古建立的宇宙观或时空观.

    艺术起源文明宇宙观北斗星图书画同体

    故事与史实:"郑虔三绝"中的"书与画"钩沉

    唐波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书画关系在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因此,"郑虔三绝"这则故事常被后世美术史研究者所征引.但该故事中"书与画"的史实究竟如何,却一直未见具体研究.经考证,"郑虔三绝"中的"书绝",很可能是被唐朝主流书坛抛弃,而在民间流行的杂体书,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主体书.而"画绝",则很可能是一幅以江海为背景,以斩鲸钓鳌为叙事中心,呈现社会理想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相结合的江海画,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

    《八哀诗》郑虔三绝杂体书《沧洲图》审美意象

    黄庭坚行书《苦笋赋》考

    杨帆张乂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时间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初夏.因知笋而吃笋,因思笋而乞笋,因悟笋而写笋,这是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缘由.而黄庭坚的门生廖铎、宗亲黄斌老,是促成其创作《苦笋赋》的两个重要人物.南宋以来的文献不仅著录《苦笋赋》的赋文内容,也记载《苦笋赋》的递藏情况,还记录《苦笋赋》的书法行款、用印,以及传移摹写情况.

    黄庭坚《苦笋赋》书文并美廖铎黄斌老

    至理在经营:王原祁"龙脉说"的问题域、含义及历史地位

    赵星垣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围绕王原祁"龙脉说"的研究大致在五种路向中进行,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回到画论系统中进行实证研究,其实"龙脉说"是在"经营位置"问题域中形成的,在王原祁画论中具有统摄形式和实现气韵的中心地位.伴随着对"造化""心源"的观念化和形式化理解,"龙脉说"在中国画论史中将经营位置提高到了画中至理的地位.

    龙脉说问题域经营位置定位

    冥界十王信仰与敦煌引路菩萨像的产生

    李清泉杨文萱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汉地丧仪与佛教胜幡中出行、引魂、破地狱及生净土等多重寓意,二者共同建构了引路菩萨护佑亡者顺利渡过冥途的图像意涵.

    引路菩萨中阴地狱十王观音

    形式的力量:帝后礼佛图形式研究

    焦琳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后礼佛图为佛教供养人像中特殊的一种,其表现形式为中心人物头戴冕冠或宝冠,周边侍者环绕在其周围或紧随其后,人物均呈出行状态.北魏时期出现的帝后礼佛图,以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巩义石窟第1窟为主.宾阳中洞选择复杂的主从样式,是因其功能并非单纯的礼佛,祈求保佑,更是通过侍者及其目光构成的复杂通道,引导已故帝后在佛祖保佑下前行.而巩义石窟特意强调身份、地位、次序、正统等,一方面可能是汉化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因其意欲体现帝后尊容及权威而采取了规整的形式.

    帝后礼佛图龙门石窟巩义石窟供养人像帝王像

    新金陵画派的"金陵创造性"

    孔叙仁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金陵画派是当代中国山水画成就的突出代表,画派的艺术特点为:一是"心存魏阙"不存小我,二是笔墨随时代而新,三是创作与理论互动的学术研究有深度.其所体现的"金陵创造性"并非该画派独有.金陵一地文化历史的深厚积累广及画、书、诗及文艺理论多方面,其全面性尤为突出.此地在画论思想与画法表现两方面具有持续突出的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金陵创造性".

    新金陵画派金陵创造性中国画

    拟真、具身体验与技术想象:虚拟博物馆的媒介性审美

    赵新彤林少雄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缔造了人与展品、空间之间新的媒介关系.虚拟博物馆作为新的艺术展示形态,带来了感知方式、审美机制和审美效果的转变.一是借助数字技术对审美感官比例的重组;二是借助拟真技术创造全感官沉浸的虚拟漫游体验,消弭了审美距离;三是通过交互与参与建构虚拟主体性,创造"可游可居"和"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美学体验.虚拟博物馆将技术的本质内化为新的展示思维,打破传统博物馆以凝视静观为主的审美范式,转向多感官统合带来的感性审美经验和沉浸式情感体验.

    虚拟博物馆多感官具身交互

    图腾意蕴传承与标志的象征意义

    余冠臻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志由图腾演变而来,蕴含在图腾中的象征意义存续于标志的寓意当中.标志的象征性源自历史文化,也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良好的标志设计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也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和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标志的象征性有助于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认可和情感认同.

    图腾品牌标志象征意义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