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阴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阴山学刊
阴山学刊

张伟

双月刊

1004-1869

yinshanxuekan@eyou.com

0472-3993407

014030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

阴山学刊/Journal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主要栏目有学者研究、宋诗研究、阴山文化研究、内蒙古作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体育学研究、中学理科教育、教育教学教材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王征伐"故事的叙事转向:从颂扬武功到圣德书写

    芦娜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文王是周代历史文化遗存中被尊奉的显赫先祖,是儒家道统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施行的"文王之政"被后世君王奉为治政标杆。相较于"文王之政",有关文王征伐之事的书写较为稀少。爬梳文献可知,周原甲骨中已记载有文王征伐之事,至东周,典籍中记载的文王征伐故事以文王德化邦国进行了文饰化处理。至两汉,汉人不仅绍继文王盛德的基调,而且将文王征伐之事融于文王圣德的书写中,以"文王有征伐之法"[1]评判。概言之,"文王征伐"故事书写的变迁展现了周人直至汉人对周文王文德记载的大力改塑过程。

    周文王故事流变"文王征伐"

    道不空寻:论陶渊明诗歌的议论特色

    程维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人频频批评"议论为诗",然而对于诗中议论颇多的陶渊明却都极为推崇,这与陶诗议论的特色有关系。其一,陶诗论不虚发而语带情韵,故而不空不隔,自然而然,有兴观群怨的力量。其二,陶诗在议论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式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议论亲切有味,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其三,陶渊明将意象创作和戏剧元素融入议论之中,使得议论具有画面感和可读性。其四,陶诗中的议论从赋体中借鉴了多层次性、两难性的结构特征,具备了驱动读者思考的特质。然而,这些特色有一个共同的根基,那就是本于性情。本于性情,才可能于读者有兴、观、群、怨之力量。

    陶渊明诗歌道不空寻

    论新世纪《人民文学》城乡叙述的演变

    刘虎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来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重组与变化,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宗旨的《人民文学》将城乡关系变迁纳入叙述视野。从历时发展角度看,新世纪《人民文学》的城乡叙述经历了知识分子的底层书写、打工作家"在场"写作和"非虚构"的城乡书写三个阶段,可通过考察新世纪《人民文学》城乡叙述的演变过程,以明晰文学期刊与文学叙事潮流的内在性关联。

    《人民文学》城乡叙述打工文学"非虚构"叙事

    阴山文化研究的当代呈现与传播

    王宇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当代阴山文化成果研究范围逐步明确、论题相对集中,由书斋研究、田野调查走向了教学研一体化,由冰冷的文字迈向了身临其境的VR画面,由纸质阅读转变成电子阅读与聆听,由枯燥的学理论述延伸出形象生动的文创产品,由国内学术期刊一家独秀到世界范围的全媒体参与呈现、传播。面对阴山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存有鸿沟、成果零散、选题范围随机、国际传播影响力不足的困境,当代研究者应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前沿科技相融合,围绕一个专题从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延展性地拓深;通过整合阴山研究资源(包括研究者队伍、研究文献、考古新发现),形成阴山文化研究合力;多维度宣传阴山文化内容,提升对外翻译质量,优化阴山文化的对外传播。

    当代阴山文化呈现传播内容形式

    影像文本中包头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研究

    黄斯禹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规模的竞争,更表现在城市形象、文化建设、人文关怀、城市品位、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软实力的博弈。在城市形象塑造的大背景下,影视媒介作为强有力的传播途径,无疑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品作为媒介手段,有助于对影像文本梳理、分析与城市形象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动包头市城市形象建构及传播策略的研究。

    影像文本包头城市形象影视传播安居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包头剪纸的价值探析

    魏广红郝建平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头剪纸是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0 年就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其艺术审美还是历史文化底蕴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这些鲜明的特点又衍生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包头剪纸随着包头历史的发展,不断融合多民族文化传统,是植根流传于包头民间的图形语言符号,也是包头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包头剪纸的价值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头剪纸价值探究

    秦代县级行政文书传递用印规范——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马浩辉吴方基
    42-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代县级行政文书传递用印规范分为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的行政文书传递,使用令、丞印是主要方式,诸曹少吏用"迁陵印"传递其职权范围内的文书。特殊情况下的行政文书传递,"假官"用印遵循相应等级,使用本官印或小官印。使用私印的情况,是由于未建立完备的用印规范体系,受旧俗影响相关的规范也未被很好地实施。

    秦代县级行政文书文书传递用印规范里耶秦简

    宋代元会礼乐仪制的新变

    刘雪青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日朝会历来颇受统治者及朝廷的重视,且各代的元会礼乐仪制又有所差异。宋代元会仪则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作出较大幅度的增补和改革。诸如宋代在皇帝朝贺皇太后、鸣鞭、炉烟升、帘内再拜及称贺帘外等方面予以增补,并于元会所属类别问题、元会仪次序、贺辞与寿辞的宣读者、上寿仪步骤、行礼方位、皇帝与百官着装、元会仪地点、乐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宋代礼乐仪制的诸多变化,既与宋代崇文抑武、崇儒尚雅的治国方略和文化政策有关,又反映出其对前代礼乐制度着力厘革的迫切要求及政治制度化的进一步加强。

    宋代元会礼乐仪制宾礼崇文抑武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陈小东赖雪梅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与未来指向则诉诸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与优秀传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演进规律、中华文明历史方位的文明哲思和深刻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厘清其创生源泉、运行机理、结构体系、互嵌关系、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孔子君子德性理论的构成研究

    唐梵凌
    62-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学说是从"相近习远"的人性出发,以仁、礼、乐为核心范畴,以修仁习礼为路径,以中为路标,向上开出道德哲学,向下形成君子学说。孔子君子学说包括君子政治哲学和君子德性理论。其君子德性理论以修仁、中行、习礼为基本框架,以中正之道贯穿其中,并统摄仁、知、勇三德目和成仁的爱人精神、得知的有限理性精神和能勇的笃行精神。君子践履德必遵恕、推己及人、无伤害三大道德原则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美德原则。其日常方式是学而修己成人:学而修己,是成仁懂礼,做到恭、宽、信、敏、惠;学而成人,必慎言其行和"先事后得",做到温、良、恭、敬、俭、让。统合二者的日常操守是自由、知耻、权责有界和崇德有止。

    孔子君子德性价值构成精神构成践履原则修养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