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传统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传统医药
亚太传统医药

鄢良

月刊

1673-2197

ytctyy@126.com

027-87300690;027-59706853

430071

武汉市洪山路2号湖北科教大厦D座5楼

亚太传统医药/Journal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2005年,以报道亚太地区中医、传统医药产业、医疗卫生、护理、药物研究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适合广大医疗(药)、卫生、教学、科研工作者等各界人士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彭涛教授基于"脾肾同治"理论辨治肾性贫血经验

    李雯圆李红王政丽彭涛...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性贫血(RA)是指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所致的贫血,该病病程较长,且会诱发心脑血管等一系列疾病,贫血严重则预后不良。彭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临证经验丰富,认为肾性贫血病位在肾,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治疗上应以脾肾同治为主要原则,兼顾瘀血、湿浊等病理产物,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疗效颇佳。

    肾性贫血脾肾同治彭涛名医经验

    伍大华从瘀论治三叉神经痛经验撷要

    钟东伍大华谢瑶李映辰...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临床上以内科药物或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且有一定复发率,中医药治疗TN疗效较佳。伍大华教授认为,尽管三叉神经痛病因繁杂,但与瘀邪关系密切,瘀邪是TN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的基本病机,病理因素多围绕气瘀、血瘀、痰瘀、火瘀展开,从而提出了从瘀论治该病的观点,临证多以行气散瘀、活血逐瘀、化痰祛瘀、清热消瘀为基本治法,并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疗效颇显。

    三叉神经痛名家经验伍大华

    朱镇华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并发腺样体肥大临证经验

    张佳怡朱镇华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镇华教授认为小儿慢性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在解剖、生理结构、病因病机上相互影响,根据临床观察,小儿慢性鼻窦炎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小儿体质有一定的趋向性,其病机可基本归纳为肺脾气虚、痰湿聚窦窍,故治疗应补肺益气、健脾祛湿。将经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为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石菖蒲、桔梗、甘草并重命名为参苓通窍散,对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并发腺样体肥大疗效较佳。介绍朱镇华教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并发腺样体肥大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朱镇华临证经验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

    于洪鹏魏小桐郝亮蒋国陆...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基因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wissTargetsPrediction、UniProt数据库检索和筛选,获得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和Pharm GKB数据库搜索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相关靶点,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和Cytoscape软件创建PPI网络图;将疾病与中药活性成分的交集靶点导入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进一步探索潜在作用机制;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力以及稳定性。结果:获得麻黄附子细辛汤活性成分52种、活性成分靶点466个,疾病的相关靶点1 399个,筛选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17个;通过分析,确定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核心靶点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结合活性良好。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得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活性成分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靶点相结合,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作用于老年支气管哮喘,为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麻黄附子细辛汤老年支气管哮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靶点作用机制

    全国名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用药规律分析

    丁双凤张颖刘明媛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名老中医用药遣方规律,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高频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验证预测结果。结果:共筛选出109首方剂,其中高频中药23味,以温、寒、平药性为主,苦、甘、辛味最常见,归经以肝、脾、肾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为补虚、清热、活血化瘀药。同时挖掘出2个高频核心药物聚类及6种有效关联规则。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黄芪、当归、茯苓、薏苡仁、白术"与MS共有31个关键靶点,涉及转录调控、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和IL-17、TNF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等与核心靶点IL-6、TNF、IL-1β有较强结合活性。结论:名医治疗MS注重补益脾肾,兼以化痰通络、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等,基本符合中医发病机制。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高频药物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IL-6、TNF、IL-1β等靶点,借助IL-17、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MS提供参考。

    多发性硬化全国名中医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

    基于《中华医典》脱发治疗方剂用药规律挖掘及医院制剂开发组方探析

    马小兵刘文武张小波王世贵...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脱发的用药规律,并结合中药制剂技术探索治疗脱发的医院制剂。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脱发的方剂,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药物的用药频次、中药属性(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传统制剂技术要求初步拟定治疗脱发的医院制剂处方。结果:纳入内服方剂38首,外用方剂84首。药物性多温或微温,味以甘、辛为主,归经多入肝肾脾经。口服润肠通便、扶正解毒;外用行气祛风,解表散寒。聚类分析得到内服和外用基础方各2首,结合现代医院制剂要求、用药特点等初步拟定医院制剂新方3个。结论:探析治疗脱发方剂用药规律以用于医院制剂组方切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符合现代治疗脱发的用药思维。

    脱发《中华医典》古今医案云平台用药规律制剂组方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脓毒症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

    邹子萌刘然李卫芬孙妍...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脓毒症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为脓毒症临床中医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脓毒症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相关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整理并分析方药信息,包括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治则,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等;并利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10 345篇,纳入分析280篇,涉及中药215味,其中排名前10的中药分别是大黄、甘草、赤芍、厚朴、黄芪、芒硝、黄芩、丹参、地黄、枳实;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功效以清热、补虚、泻下为主,证型以热毒内盛证、瘀毒内阻证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组方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地黄、红花。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群,适用于不同证型。结论:治疗脓毒症的用药规律以清热、泻下、化瘀、补虚为主,核心证型—处方有4类,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在核心证型—处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脓毒症数据挖掘R语言中医药证型用药规律

    藤类中药抗风湿用药规律研究

    杨媛媛王苑桃王新晓胡静...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藤类中药抗风湿用药规律。方法:梳理含藤类药材的抗风湿中成药,结合关联规则分析,挖掘用药规律;通过文献检索,综述常用藤类中药化学成分、抗风湿机制等。结果:筛选出包含藤类药材的抗风湿中成药82种,涉及藤类药材37种。常用藤类药材主要分为温通散寒类、祛风止痛类、清热通络类、祛瘀活血类、养血通络类,应根据风湿病程选择药物。藤类药物常配伍使用,如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海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等。海风藤、宽筋藤、石南藤等抗风湿药效物质、疗效机制等尚需深入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为藤类药材抗风湿领域应用,以及中药制剂、创新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藤类中药抗风湿用药规律化学成分作用机制

    基于CiteSpace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陈雪薇魏凤琴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深入探讨我国消化性溃疡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4对纳人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726篇,消化性溃疡是研究热点之一,团队合作势头较好,机构合作有待加强,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可见12个聚类、13个突现词。结论: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以证型、治疗方法、疾病机制及相关疗效指标为主要研究热点,中药复方辨证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仍是目前的主力,因此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中医证候采取辨证治疗,探索不同治疗方法间联合使用的可行性,形成完备的中医诊疗体系;增强远期疗效观察,开展含有长期随访的试验研究。

    消化性溃疡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

    药食同源藏药材天门冬用药规律及应用特点分析

    仁真多吉才让南加占堆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藏药材天门冬的用药规律及应用特点。方法:以《藏药方剂大全》和《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为数据来源建立含天门冬方剂数据库,利用Excel 2021办公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等对纳入方剂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9首含天门冬的方剂,共涉及274味藏药,累计使用1 352次,且与之同时出现的高频次单味药材(≥15)有黄精(78)、蒺藜(57)、喜马拉雅紫茉莉(56)等25种。对高频单味药材(≥20)进行性味和功效分析得出药味中甘味占比最大,药性以温性为主,功效以健胃和补肾为主,主治疾病以肾脏寒病、妇科病、黄水病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药对组合中天门冬-黄精,天门冬-蒺藜的支持度较高,三味药组中天门冬-黄精-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支持度最高。治疗肾脏寒病时,藏药五大根为常出现的组合药,聚类分析得到5类治疗肾脏寒病的基本药物组合。结论:天门冬主要出现于治疗肾脏寒病的方剂中,且其配伍规律遵循藏医药"三胃火"平衡的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原则。

    天门冬藏药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