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林
园林

毛炎

月刊

1000-0283

garden899@163.com

021-54353667

200232

上海市龙吴路899号

园林/Journal Garden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科普期刊。十几年来,《园林》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发行量稳定在每期3万余份,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行量每年呈上升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蔷薇属芳香植物资源在上海公园绿地中的应用调查和展望

    王辉蒋昌华葛卫佳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蔷薇属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植物类群,含有丰富的芳香资源,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等.聚焦蔷薇属芳香植物资源,调查范围涵盖整个上海地区,选择25处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公园绿地为样本,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走访形式,调查蔷薇属资源应用的品种类型、应用数量和应用形式,着重关注芳香野生种和古老品种的应用情况,并统计其在调查公园绿地中的应用频度.通过对代表芳香品种春、夏、秋三季相的调研,总结其适生性、观赏性和芳香性方面的性状表现.最后,从应用种类、应用形式以及科普内容等方面总结存在的问题,倡导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应用蔷薇属芳香野生种和古老品种可以提升景观感受度和景观设计内涵,同时提倡通过应用比较少见的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蔷薇属芳香植物资源公园绿地应用调查

    上海综合性主题花展的探索和实践——以上海(国际)花展为例

    任懿璐胡真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性主题花展是集园艺展示、科研创新、科普教育、体验互动为一体的大型城市花展.上海(国际)花展自2007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17届,从最初为上海世界博览会储备优秀的花卉、预演绿化形式到"一个主会场+多个分会场+多条城市主题花道"的"全城花展".上海(国际)花展主要经历了三次办展机制的转变,在办展范围、展览内容与形式、展览内涵等方面,实现了联动办展、国际化办展、科技引领办展的跨越.以上海(国际)花展为例,围绕其办展机制的三次创新转型发展,分析其在行业发展、国家和地区级政策影响下,机制变革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在转型优化下凸显植物园办展的优势,如何对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最后展望了上海(国际)花展未来的办展思路、定位和方向,也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植物园和其他城市举办综合性主题花展、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综合性主题花展上海(国际)花展实践

    寒兰在山水盆景中的应用——以上海植物园"秋泽碧影,空谷天姿——癸卯年寒兰展"为例

    姜知其赵桂平唐剑峰楼凯琳...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兰花栽培技艺古称"艺兰",这项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粹技艺,已融入中国的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中.作为九大国兰之一的寒兰,凌霜冒寒吐芳,香味清醇久远,有"兰中之王"的美誉.以上海植物园"秋泽碧影,空谷天姿——癸卯年寒兰三园联展"中所创作的寒兰山水盆景为例,阐述寒兰与山水盆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山水盆景中寒兰的创新应用方法.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寒兰资源在山水盆景中应用的同时,提高兰文化的传播普及广度和力度.

    山水盆景寒兰中国兰文化兰花栽培技艺上海植物园

    藤本植物在上海城市立体绿化中的开发与利用

    张婷付艳茹莫健彬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藤本植物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类型,资源丰富、科属众多、形态各异.因其占地较少、可塑性强、生态效益突出而对城市立体绿化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植物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性收集引种藤本植物资源,多年来一直从事藤本植物的引种、选育、栽培、应用等相关研究与立体绿化实践.随着上海的桥柱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家庭阳台等多种立体绿化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上海植物园选育的多种藤本植物、开发的立体绿化技术广泛用于城市立体空间的绿化和彩化,为丰富立体绿化景观、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减少建筑能耗等提供了植物资源和技术支撑.面对上海这一超大城市人口密集、空间有限等约束条件,应选育更多优良适生的常绿和观花藤本植物资源,量化并模拟藤本植物在不同环境和立柱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和发展态势,开发低维护、可移动、可预制的藤本幕墙容器模块苗,为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植物多样性、构建快速成景的生物绿墙提供支撑.

    藤本植物立体绿化上海植物园开发应用

    新时代植物园专类园的规划设计——以上海植物园藤蔓园为例

    葛卫佳胡真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园专类园是以同属性的植物类群为主要元素,具备优良景观效果及引种收集、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等功能价值的专类植物栽培展示区域,不仅承担着植物园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任务,还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了游憩观赏、科学传播等社会服务.当前,随着国内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对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一个好的植物专类园要汇聚更多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的支持,服务好就地和迁地保护植物的同时,着重在景观功能提升、园林空间优化、资源利用创新等方面开展探索,展现出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价值.以上海植物园藤蔓园的规划设计为例,从设计背景、设计定位与思路、设计原则、设计分析等方面重点阐述,为城市空间的绿化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希望在同类植物园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藤蔓园景观设计上海植物园专类园

    上海植物园草药园历史现状与发展思考

    张映雪黄梅魏宇昆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植物园草药园作为中草药资源保育、研究和展示的重要场所,历经数1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充,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药用植物迁地保育和科普教育需求及景观提升要求.在药用植物收集方面,草药园致力于保育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通过引种、收集和保护各类药用植物,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草药园积极开展展览与行业交流,促进中草药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园内分区明确,引种收集丰富,植物病虫害防治得力,行业交流频繁,科学普及独具特色,中医药文化宣传深入人心,智慧信息化发展迅速.展望未来,草药园将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活动,营造更加自然、和谐的环境,在收集物种丰富、群落生境优良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示范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案例,并积极探索智慧信息化发展新模式,为中草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草药园历史概述引种收集中医药文化生物多样性

    非遗视角下海派盆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策略探索

    王玥明葛卫佳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盆景艺术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园林文化结晶,"海派盆景"是盆景业界公认的五大传统流派之一,以"师法自然,苍古入画"为特点,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古木作为摹本,参考中国山水画的画理技法,因势利导,进行艺术加工,赋予作品更多的自然之态.围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盆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阐明海派盆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与多元价值,指出并分析非遗视角下海派盆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在面临传承人才断层、发展经费有限、受众市场萎缩等困境之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海派盆景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结合国家战略、体系建设、现代教育、平台发展等有利因素,走出具有海派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为今后保护和发展海派盆景技艺提供方向,更为促进同行业盆景发展提供专业依据和有力支撑.

    海派盆景非遗传承发展上海植物园

    植物科学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植物园为例

    黄梅林严巍吴鸿沈菁...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传播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作为上海植物园的核心功能之一,科学传播始终围绕科研成果展示、生物多样性体验、自然教育和园艺文化推广来开展.基于此,从维度、广度和深度三个层面来梳理上海植物园科学传播的体系建设和工作实践,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科学传播探索与实践体系建设

    浅析植物园自然教育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邓玲丽陈婷媛许源沈菁...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园的自然教育是植物科学与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公众参与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议题之一.从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和使命出发,对植物园、自然教育、公众需求、城市绿化景观与物种保护行动之间进行不同维度的深入分析,以探讨植物园的自然教育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路径.从"人"与"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在珍稀濒危植物项目的公众教育上,提出"研究、科普、保护、应用"相耦合的保护教育模式,深入连接植物园迁地保育、自然保护地和公众教育,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以上海植物园的"全园解说系统""特色自然教育项目""志愿者培育计划"为例进行阐述分析.未来,希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多样且可持续的参与机制,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文化及其面临现状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与植物园共同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行动.

    自然教育城市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上海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