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

月刊

1004-6097

语文教学通讯/Journal Yuwen Jiaoxue Tongxun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键词:教学设计

    韩惊鸣
    1页

    对名师特质及成长路径的个人思考

    石馨
    4-6页

    语用型1+1+X: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陈建源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唯单篇"和"唯群文"两种倾向."语用型1+1+X"阅读教学模式立足于教材单元,又超越教材单元,能够较好地在单篇和群文、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其以大概念为逻辑起点,设计学习任务、开发学习资源、迁移学习情境,形成"目标—教学—评价"一致的大单元学习,也使得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学习任务群最终能够落实到教学层面."结构化"和"情境化"是该模式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两大难点,亟待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语用型1+1+X大单元学习任务群

    以融促跨,以做促创——初中语文"跨界融合"实施策略例谈

    吴再柱朱晓蝶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问题,通过实践研究方式,得出"跨界融合强调跨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通过资源共享、思维兼容、相互渗透、有效整合,以形成新的思维发展模式"之结论,并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梳理跨界融合与教材关联,从"融地域特点,跨学科壁垒""融情感态度,跨学科体验"等五个方面,用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以融促跨,以做促创",旨在落实跨学科学习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教材解读

    文理融合: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难点与突破

    洪琪黄志勇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文理学科在知识体系、语言与符号体系、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文理融合成为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难点和堵点.以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开展跨学科学习,需立足实践,依托项目设计,寻求恰切的学科交叉点,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拓展研究领域,突破固化思维,打通言语体系,以实现学科"破壁"、文理互跨.

    跨学科项目化文理融合综合性学习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贬谪诗文整合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严日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普遍存在真实性不足、跨学科目的不明显、学科间整合度低等问题.通过对现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现状的深度剖析和问题聚焦,以"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主题,创建"贬谪诗文创意线上展览馆",针对贬谪诗文这一特殊文学现象进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案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整合信息技术、心理学、地理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个学科资源,旨在弥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当下短板.

    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贬谪诗文

    提供精品示范 提供成果园地 提供声音出口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4年7-8期预告与征稿

    《语文教学通讯》B刊编辑部
    23页

    以基础篇目呈现核心概念的教学思考

    薄学剑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关雎》为基础篇目,呈现"《诗经》的和谐韵律和丰富内涵"备课说课范例,结合"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研讨活动中的其他备课任务,从语文教学创新、学习任务驱动、课堂理性追求等方面,探究单篇教学呈现某一核心概念的教学价值,指出语文课堂"大"现象背景下,单篇文本教学要追求以小见大、一课一得,要深入挖掘基础篇目的核心价值,提炼并聚焦一个或多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域下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基础篇目核心概念教学思考《关雎》

    基于"写实和虚构"大概念的整合化教学实践

    韩银雪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程中,非虚构类文本的阅读价值常被低估,教学过程暴露出边缘化和浅表化的危机.对此,引入大概念教学视角,审视"写实和虚构"目标结构,借助项目思维,开展基于目标的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阅读非虚构类文本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其阅读力的均衡发展,是新课标及学习任务群背景下语文读写教学的有效路径.

    非虚构类大概念写实和虚构整合化教学

    写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何以可教?——兼谈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陈国昊王桂玉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作教学的难点在于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人类高级思维——实践能力,其过程中存在大量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且这部分默会知识常常难以教授,但又至关重要.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综合情境,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整体视角出发,让学生体悟到创作时空中不断生成、流动的默会知识,最终转化为真实写作任务中的自觉创作反应.

    写作教学默会知识情境教学可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