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

月刊

1004-6097

语文教学通讯/Journal Yuwen Jiaoxue Tongxun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初中语文教材鲁迅小说"非情节因素"的阅读策略探究

    许素辉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小说可供挖掘的教学点很多很杂,单篇精讲难以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形成系统且深入的认识.以"非情节因素"作为阅读鲁迅小说的特殊通道,聚焦核心概念,在文本的重组与联读中,可实现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促进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阅读学习的真正发生,从而使学生成为独立的阅读者.

    鲁迅小说核心概念非情节因素阅读策略

    以"乐"立骨 四文融合——《<论语>十二章》"以学修身"的"君子之乐"

    石艺黄斌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文融合"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总原则,要求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应精选核心教学点来确立讲授骨架.以"君子之乐"为《<论语>十二章》的核心教学点,串起"以学修身"的教学主线,能将"体会和领悟学习生活"与"在默读中把握关键词句"的单元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论语>十二章》"以'乐'立骨,四文融合"的教学处理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为"以点立骨,四文融合"的方法论,广泛地应用于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设计四文融合《<论语>十二章》

    基于"立人"教育思想的《变色龙》备教思考

    林怡蒙冯铁山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教育思想,提出《变色龙》的教学可通过"教育戏剧""智慧思辨""对比看客"等活动,立人于与文本的生动联结之中,立人于语文开启的喜悲现实之中,立人于人格的自由发展之中,展现语文之风骨,激励个体成人之美.

    立人教育教育戏剧《变色龙》辩证思维

    意象之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文本解读

    卢望军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典型的抒情诗,其强烈的抒情效果,与诗人舒婷对意象的运用分不开.舒婷选择了具有公共性、独特性的意象,通过巧妙组合,取得了真挚而强烈的抒情效果.此外,舒婷还别具匠心地创造了"我"这一意象,并通过"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句,强化了"我"与"祖国"在数量和空间上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和统一,使"我"成为抒情性最强的意象.

    文本解读现代诗歌意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语文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运用

    何丽红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需围绕三个要素设计,一要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甄别确定表现性目标;二要进行任务分析,研制适合学生的表现性任务;三要素养目标具体化、指标化,制定清晰一致的评价量规.具体操作中需用评价量规全程引领项目学习活动,并可根据项目任务进程对量规进行拆分使用,通过评价量规进行指引、反馈、调适,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

    学业质量监测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劳动教育考题分析

    白暖暖张富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年教育部将劳动设置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又增加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一背景,劳动课与语文课的综合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研究分析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与劳动有关的考题可以发现,这些考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熏陶;既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又有助于指导学生从容应对与劳动有关的语文考题.

    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中考语文试题

    名课研习:语文课例分析的方法

    要彦梅曹建召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中的学科教学研究,由于缺少专业引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专业成长受挫.可以把不同时代名师的课例作为研究的对象,让课例分析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量化统计、比较分析、话语分析、目标跟踪、结果追溯、教材还原和课程资源比较等,就不失为几种行之有效的课例分析方法.

    中学语文课例分析方法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