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脱解"经典阅读的"紧箍咒"——名著《西游记》备教手记

    徐海金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热情和探究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能细读精思,发挥育人功能?一是"教学有法",《西游记》为七年级学生必读名著,注重读法,宜采取精读和跳读法;二是"教无定法",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具有整本书阅读的纵向思维,以"紧箍咒"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项目化活动的探究,剖析孙悟空"成长史":从"妖猴"到"圣佛".理解"紧箍咒"的深层含义,培养"自律"意识.惟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拓展学生的思维,方能有效开启经典名著的阅读之旅.

    经典阅读思维紧箍咒自律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高考语文试题情境评析及启示——以2023年高考语文学科新高考Ⅰ卷为例

    潘晓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贯通"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情境作为载体,是"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的串联线.以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为依托,以2023年高考语文学科新高考Ⅰ卷为分析对象,文章从情境这一载体入手对高考语文试题展开评析,梳理并总结了其在试题情境设置上呈现的四大特征:情境材料丰富,育人功能显著;紧扣情境设题,"强情境"特征鲜明;对接能力素养银线,重在考查关键能力;系统关联教材,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立足这些特征,文章生成了对今后高三复习教学的启示.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高考命题情境

    写生、追忆、畅想:挖掘生活中记叙的三重路径

    高良连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叙文要写得真,才能写得好.这里的"真"指的是基于生活.挖掘生活里的记叙,是记叙文写作的绝佳途径.笔者归纳了三种方法——写生式、追忆式、畅想式,来探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路径.

    记叙文生活

    高中生写作素材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现象及教学介入研究

    马宁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文的创作需要素材的支撑,脱离素材的作文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以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为接口,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组的形式对高中生写作素材输入与输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中生写作素材输入与输出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内化与活用能力发展不一.经语文教师教学介入后,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使用率、写作素材活用频次、素材适切度、素材论证充分性以及写作手法表现力要整体优于无教师教学介入的情况.这表明,写作素材既需要学生的自主积累,也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介入能够为学生写作素材"跃然纸上"提供辅助性支架,赋能学生写作素材转化水平的高效提升.

    高中生写作素材输入与输出不平衡教学介入

    "方宅"新解

    郑常庚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长居高中语文教材,其中"方宅"一词或注或不注,或这样注或那样注,可见编者的艰难抉择.本文通过比较两篇学术论文肯定"方宅"的词形,引出对"宅"的合理"别解",再罗列流行选本对"方宅"的注释,并梳理出两条思路,指出都不合语法及词的理据.然后提出"方形宅地"的训释,各种问题迎刃而解,且在陶诗中有内证,在陶诗外有典故,赋予诗歌深邃的文化内蕴.

    方宅语法理据文化

    汉字形义关系巧分析——《说文解字》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高娟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理论基石,以汉字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近义字、繁简字为研究对象,从形义关系的角度分析构成理据不同的同音字、类别不同的形近字、细微差别的近义字,偏旁不同的繁简字等,揭示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汉字学习和汉字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说文解字》形义关系汉字教学

    文言文教学解读:"词""篇""意"的结合——《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与观察

    王林冯渊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要把"文"和"言"结合起来,以"文"的解读带动"言"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掌握语法.在《答谢中书书》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通过"读"让学生感受文意,通过对课文"词""篇"的解读,带领学生读出作者的"意",把"词""篇""意"紧密结合,实现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解读"词""篇""意"语言、文学、文化

    悟与恋:苏轼"赤壁系列"的内在精神

    陈敏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视为一个"赤壁系列".前、后二赋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和优美与壮美的相互补充,词正是对二赋的集中概括,而"二赋一词"间一以贯之的,则是苏子兼收并蓄的精神.

    苏轼"赤壁系列"兼收并蓄

    基于阅读层次理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骆驼祥子》为例

    汤宇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本书阅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研究以阅读层次理论为视角,选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篇目《骆驼祥子》为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阅读兴趣;勾勒文章全貌,构建阅读框架;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章核心;文本交互阅读,畅谈自我感悟四方面来展现分层渐进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阅读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