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生物技术
药物生物技术

吴梧桐

双月刊

1005-8915

ywswjs@cpu.edu.cn

025-83220372

210009

南京童家巷24号

药物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学、农业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文章。包括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治疗学以及生物成份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新生物药物的开发和药理、药效及临床研究。本刊读者是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人员,生物科学工作者,生物药物科技人员,药学工作者,医师,高等院校师生和工农业科技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源胶原蛋白家族的结构域及进化分析

    潘成佳吉丽娜华子春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原蛋白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人胶原蛋白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45~344 kD,共有44个家族成员。为了揭示人胶原蛋白的进化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人胶原蛋白的进化树,分析了其氨基酸序列中结构域和保守基序(motif)的种类及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人胶原蛋白具有14种结构域和10个motif,同一种结构域中往往包含相同的motif,进化树中同一分支上的胶原蛋白肽链也往往具有种类相同的结构域。在人胶原蛋白的非胶原结构域中,VWC 结构域(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C domain)位于 COL1A1、COL2A1、COL3A1和COL5A2中,这4种胶原蛋白位于人胶原蛋白全长序列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但该分支中仅有COL1A2不包含VWC结构域。对不同物种COL1A2的N端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OL1A2的VWC结构域在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过程中丢失。VWA结构域(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A domain)是胶原蛋白肽链中分布最广的非胶原结构域,存在于12种人胶原蛋白肽链中。VWA结构域蛋白质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表明,VWA结构域在人胶原蛋白的肽链之间复制。C4结构域(C-terminal tandem repeated domain intype 4 procollagen)只存在于Ⅳ型胶原蛋白中,对人胶原蛋白的C4结构域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C4结构域中的C4-1和C4-2两个结构域进化速度一致,具有协同进化的现象。因此,胶原蛋白以结构域为基本进化单位,在进化中出现重复、缺失或协同进化的现象。

    胶原蛋白进化分析结构域序列比对保守基序VWA结构域VWC结构域C4结构域

    SaRNA:克服重组蛋白药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沉默的潜在工具

    舒姣王宵乔艳雯杨丽...
    338-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saRNA(small activating RNA)在重组蛋白药物持续表达中克服转基因沉默效应的潜力,利用两个成熟应用的克服转基因沉默效应的染色质调节元件UCOE(universal chromatin opening element)或MAR(matrix attachment region)作为参照系,与反式作用的saRNA共同靶OCT4基因启动子,利用4C(circular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技术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方法表征UCOE或MAR与saRNA靶向在三维染色质层面的相互作用,探讨UCOE或MAR在克服转基因沉默效应中的染色质调控机制与saRNA调节启动子染色质的机制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UCOE或MAR都能与saRNA通过内在关联的机制使共同靶向的OCT4启动子产生独特的染色质相互作用,其中UCOE与saRNA的相互作用使靶向的OCT4启动子上染色质相互作用片段大幅降低,同时OCT4启动子介导的表达效率显著下降;MAR与saRNA的相互作用使靶向的OCT4启动子上染色质相互作用片段大幅增加,同时相应的OCT4启动子介导的表达效率显著增加。UCOE或MAR对saRNA靶向的OCT4启动子的染色质相互作用片段的影响,与体现UCOE或MAR属性的CG或AT含量无关联,显示UCOE或MAR与saRNA的相互作用可能源于染色质调控的内在机制。结论:UCOE或MAR与saRNA共同作用于同一启动子时,存在染色质三维结构方面的相互干涉并影响下游基因表达,提示saRNA靶向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可能具有克服转基因沉默的相同机制。

    重组蛋白药物染色质调节序列小激活RNA转基因沉默染色质相互作用片段4C分析

    PTEN协同槲皮素抗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进程的机制研究

    甘露郑炜林秦飞李杰...
    347-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PTEN 在胃癌细胞 SGC-7901 的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的机制研究。通过单独使用不同浓度槲皮素或PTEN转染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凋亡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者单独使用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再通过两者联合处理胃癌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免疫荧光法检测EMT靶蛋白的表达。槲皮素单独处理细胞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剂量依赖地减弱SGC-7901细胞活性(P<0。01),诱导细胞凋亡,并促进PTEN蛋白表达(P<0。01),改变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1),反转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P<0。01)。PTEN单独转染细胞增加E-cadherin和Bax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Bcl-2、Vimentin以及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P<0。01),抑制细胞迁移;两者联合作用后,PTEN增强槲皮素对SGC-7901细胞抗癌能力,进一步抑制肿瘤迁移。PTEN增强槲皮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抗癌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共同抑制细胞核转录因子Slug实现的。

    胃癌SGC-7901槲皮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细胞增殖凋亡蛋白转录因子SlugEMT进程

    平喘方通过上调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中miR-23b的表达改善气道重塑的研究

    徐万超沈世平刘建刚吕安平...
    35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平喘方通过上调外泌体miR-23b干预TGF-β/EMT,改善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内在机制。将40只BALB/c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哮喘模型组、平喘方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第1 d、14d模型组、平喘方组、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10%OVA+铝镁佐剂致敏,第21~49d隔日运用2。5%OVA雾化激发,并每日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24 h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外泌体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CD8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ALF外泌体中miR-23b 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1)蛋白含量。各组小鼠BALF中提取外泌体均表达CD9、CD63、CD81蛋白,证明本研究成功提取外泌体。与空白组比较,病理染色见模型组小鼠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气道管壁肌层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外泌体中miR-23b mRNA水平显著降低,肺组织中Collagen Ⅰ、Collagen Ⅱ、TGF-β1、α-SMA、Vimentin 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ZO-1 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平喘方组与地塞米松组病理损伤较轻,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气道胶原纤维减少,外泌体中 miR-23b mRNA 水平显著升高(P<0。01),Collagen Ⅰ、Collagen Ⅱ、TGF-β1、α-SMA、Vimentin 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1,P<0。05),E-cadherin、Z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平喘方可以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外泌体miR-23b表达,进而抑制TGF-β/EMT信号轴,缓解气道重塑有关。

    哮喘平喘方外泌体miR-23b气道上皮间质转化气道重塑

    载有硫酸庆大霉素的可生物降解纳米系统的抗菌活性评估

    王颖
    36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一种针对细菌感染的光热联合化学治疗的生物降解性纳米系统,本研究通过马尔文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纳米抗菌系统进行表征。文章研究了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不同浓度纳米抗菌系统的光热性能和在不同功率照射下纳米抗菌系统的光热性能以及光热稳定性。通过药物的标准曲线,测定药物的负载率;利用细菌生长曲线法,评估了抗菌剂的抗菌活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了纳米抗菌系统的生物降解性。合成的纳米抗菌系统粒径均匀,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重复不衰减升温,在200 μg/mL的质量浓度下即可使温度升高22。1℃。与聚多巴胺和硫酸庆大霉素相比,所合成的纳米抗菌系统联合近红外光展现了更为优异的抗菌能力,8 µg/mL的PDA-GS对细菌的杀伤率可达到90。76%。合成的纳米抗菌系统展示出了优异的抗菌效果,证实了将光热效应与药物治疗结合的策略在抗菌领域的潜力,为解决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聚多巴胺硫酸庆大霉素抗菌光热治疗生物可降解联合治疗

    银屑病患者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反应性的早期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李晴郭星马培宁
    36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银屑病患者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早期预测模型。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治疗12周后,采用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量表评估治疗反应性,PASI达到75即PASI75为治疗反应,并以此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观察两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评价模型效能。治疗12周后,147例(76。56%)达到PASI75应答归为反应组,45例(23。44%)未达到PASI75应答归为无反应组;反应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占比、TNF抑制剂治疗史较无反应组低,病程较无反应组短,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OR=1。305,95%CI:1。063~1。601)、病程(OR=1。378,95%CI:1。148~1。655)、合并症(OR=2。849,95%CI:1。079~7。523)、TNF抑制剂治疗史(OR=3。616,95%CI:1。040~12。573)为治疗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均P<0。05);上述因素预测治疗反应性的C-index为0。782(95%CI:0。701~0。863),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结果基本相符。体质量指数、病程、TNF抑制剂治疗史、合并症可早期预测银屑病患者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反应性,由此构建的早期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银屑病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反应性预测模型病程合并症

    外周炎症指标对接受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胡艳邓友星徐军徐珍琴...
    3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外周炎症指标对接受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96例DLBC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临床资料、检验资料等资料,并进行随访观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DLBCL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LR、PLR、LMR对在预测接受R-CHOP治疗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使用ROC曲线对NLR、PLR、LMR预测价值进行评估。在随访5~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的研究中,共有29例患者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IPI评分、NLR、PLR、LMR、PS评分均与OS相关(P值均<0。05);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IPI评分、NLR、PLR、LMR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NLR、PLR、LMR对DLBCL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NLR、PLR、LMR等外周炎症指标对接受R-CHOP治疗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这些标志物可以为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和监测患者结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R-CHOP预后

    一种含醇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研究

    郭芯岐
    37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含有醇类的吲哚美辛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为药品检验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查法"规定,测定吲哚美辛搽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并进行控制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吲哚美辛搽剂可采用薄膜过滤法,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测定其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以及控制菌。方法学验证表明,所建立方法可有效去除抑菌成分醇类的干扰,能为吲哚美辛搽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提供可靠依据。

    醇类吲哚美辛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薄膜过滤法抑菌性方法适用性

    RNA结合蛋白MEX3D和TSC22D1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余绍兰关霞单丽辉聂大燕...
    380-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MEX3D蛋白和TSC22D1 mRNA在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宫颈癌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切除患者中获得的76份宫颈癌组织样本,以及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上述收集样本中TSC22D1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EX3D蛋白在组织样本中的阳性表达,应用Spearman等级分析比较宫颈癌组织中TSC22D1蛋白和MEX3D mRNA表达与临床特征表现的相关性。TSC22D1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应的表达量(t=9。50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比较,76份宫颈癌组织样本中MEX3D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上升(x2=64。0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MEX3D蛋白是否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11。948,0。169;P均<0。05),而与年龄、浸润深度以及是否阴道浸润和宫旁浸润和肌层浸润无关。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比较两者相关性,宫颈癌组织样本中TSC22D1 mRNA和MEX3D蛋白表达量呈现负相关性(r=-0。447,P<0。05)。RNA结合蛋白MEX3D在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匹配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与TSC22D1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性,并且参与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两者在宫颈癌的诊疗过程中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和潜在的诊断方法。

    Mex-3家族成员DTSC22家庭成员D1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旁浸润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相关炎症标志物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

    郁健雄周霖雷蕾刘晓颖...
    384-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新生儿感染病患中非特异性早期炎症指标的诊断效价。选取本院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总计167名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n1=71)和非感染组(n2=96)。分析两组患儿入院时或未经治疗时的第1次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儿血清中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得出PCT、CRP、SAA、WBC单项检测、传统非特异性早期炎症指标联合检测以及"新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6。9%、11。3%、14。1%、15。5%、29。6%、36。6%;特异度分别为:97。9%、97。9%、96。9%、85。5%、86。5%、85。4%;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4、0。546、0。555、0。52、0。58、0。61。单项非特异性早期炎症标志物诊断效价不高,联合检测意义更大,适当引入更多高诊断效价的非特异性指标进行组合检测可能更有助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

    非特异性早期炎症指标新生儿感染诊断效价非特异性早期炎症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血清淀粉样蛋白